近日,四川大学2024年本科招生录取工作迎来了完美“收官”。招生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生源质量稳中向好,下面和小优一起来看看吧!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近年来,学校聚焦国家和社会需求,坚持招生就业与教育教学有机衔接,统筹推进招生改革,科学优化专业设置,不断提升学科实力,为国家培养一流人才。
人才培养方面,亮点纷呈
1、大类招生(相近相似专业的优化组合)
小型化大类,宽口径培养,不搞冷热凑
新生入校后,接受至少1年的大类培养,修读公共基础课程、大类平台课程和通识核心课程。在大类培养阶段最后一个学期结束后,各学院启动专业分流,学生可自由填报大类包含的所有专业志愿。在专业培养阶段,主要修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个性化课程等。
2、大类培养(为通才定规则,为天才留空间)
个性化学业,多机会选择,不搞齐步走
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知识结构原则上按照“人文素养课程群、科学素养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和专业核心课程群”四个四分之一要求设置学分。全校放开选课,支持每个学生个性化定制培养方案,与指导教师共同制定个人修读计划,开展个性化学习和深度学习。
打造以“中华文化”和“科学进步与技术革命”为先导,包含“人文与艺术”“自然与科技”“生命与健康”“信息与交叉”“责任与视野”五大模块的百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院士、杰出教授等领衔开设课程。
3、AI赋能(全场域人工智能+素养教育)
探究式学习,智慧化发展, 不脱离时代
推出“4个100”人工智能赋能一流本科的融合式教育改革,建设100个知识图谱AI课程、100个跨学科项目制课程、100个文理工医实践实验实习改革项目、100本立体化数字教材。
推进“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嵌入本科教育教学行动”,打造“人工智能素养(文理工医)”通识教育优选课程,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嵌入文理工医各学科专业,培养师生人工智能的思维意识、方法技能和伦理道德。
生源质量稳中向好,多个省份显著提升
在理工/物理类录取方面,15个省份的最低位次提升幅度显著,特别是云南、河南、山西、陕西、青海、河北、湖北、黑龙江、安徽、广西等10个省份的提升幅度超过1000位,这充分说明了四川大学在这些省份的理工类学科中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和吸引力。其中,青海省最低位次提升超6400位,更是彰显了学校在特定区域内的强劲势头。
在文史/历史类录取方面,作为文科强校的四川大学同样表现出色。12个省份的最低录取分与一本线(特控线)的分差超过100分,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了学校文科专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同时,云南、河南、青海、内蒙古、海南、重庆、吉林、江苏、广西、甘肃等17个省份的文史类/历史类最低录取分位次均有明显提升,进一步证明了学校在文科领域的优势和影响力。
一直以来,医学专业是高考中的“热门”,备受大家的关注;四川大学的医学专业也不外乎如此,其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始终是广大考生重点关注的“热门”专业。今年,川大在15个省份单设的物理+化学专业组(口腔临床)中,物理+化学专业组(口腔临床)的录取最低分相较于物理+化学专业组(普通)超过10分以上,其中吉林、海南两省超过40分。除个别省份外,五年制专业的最低分录取位次普遍在2000位次以内,八年制普遍在1000位次以内,这表明能够进入川大口腔医学(五年制或八年制)和临床医学(五年制或八年制)学习的考生,在各自省份中均属于非常优秀的群体。
总的来说,四川大学的招生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既是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学校不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