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8月25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刊发题为《未入校门 先下田间》的文章,对我校选派227名2024级新生下乡担任科技专员,参加学校“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做贡献”乡村振兴驿站建设情况进行生动报道。报道指出,学校鼓励引导在校生联合新生,一同参与学校乡村振兴驿站建设,为未来更好学习专业知识,服务“三农”打下坚实基础。他们不仅学习书本知识,还能卷起裤腿,踏进田里,开展志愿服务,联系学校专家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为家乡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通过建设乡村振兴驿站、选派学校科技专员,学校将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人才,为更好服务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作出更大贡献。
报道原文如下:

未入校门 先下田间
“没想到刚刚收到录取通知书,就接到了学长学姐的邀请电话,和他们一起参加了学校‘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作贡献’乡村振兴驿站建设工作,这个假期过得特别有意义。”
今年暑假,
今年,
“我们长期坚持把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引导在校生联合新生,一同参与学校乡村振兴驿站建设,共同携手在齐鲁大地的村屯农家、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志愿服务、政策宣讲等,在实践的历练中不断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该校团委书记祖文成说。
8月,在泰安肥城市李井村,王琦然跟随机电学院大二学长王瑞飞在村委大院举办关于玉米小麦种植技术的科普讲座。
围绕“
科普讲座结束后,王琦然说:“当我在台上宣讲科普知识,看到台下农民朋友的一张张笑脸时,自豪感油然而生。接下来的暑期日子里,我还会继续参加乡村振兴驿站建设,在驿站蹲点,向村干部学习、向村民学习、向学长学姐学习、向生产实践学习,为未来更好地学习
在李井村的广袤玉米田间,王瑞飞和王琦然与村民并肩劳作,针对即将到来的丰收季,共同探讨着玉米栽培与田间管理的方法。
和他们这组“小专员”一样,在济南市钢城区东王家庄村的果园里,张生琛和2022级
在村里,张生琛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开展乡村振兴驿站App使用推广与调研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是磨炼意志、积累经验的沃土。进入大学以后,我一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乡村振兴驿站建设,将课上所学与实践相结合,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张生琛说。
此时,在青岛市东砚瓦村的田间,花生正处于生长关键期,村民种植的花生受到近期多雨天气的不良影响,导致生长发育受阻。刘润轩和2022级
年轻人的踏实努力,令东砚瓦村村支书赵继星赞不绝口:“看到咱家乡的孩子们考上
“2024年,学校将在全省布局建设完成1万个乡村振兴驿站,推动人才、科技、产业、生产与乡村有机融合,不断深化新型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学生在田间地头培养、课题在生产一线落实、成果在乡村基层转化,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新型人才,更好服务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往期推荐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登高必自
-山东农大融媒体中心出品-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后台微信号:sdauxcb新浪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