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2024年9月25日第6版刊发我校张平院士署名文章:基于“智简”范式的6G通信技术发展。全文如下:
基于“智简”范式的6G通信技术发展
张 平
张平,
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为我国
此外,AI智能体、工业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新型通信主体的涌现,彻底改变了当前通信生态。它们与人类的通信需求、信息接收与处理方式差异巨大,且人机交互中的信息理解机制也存在显著差异,而传统语法通信模式因依赖技术堆砌,以系统复杂度换取性能增益,已难以适应这些新变化。因此,6G的演进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如何支持智能泛在化,二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6G通信技术发展开辟“新道”
当前,国际社会对6G的研发虽取得一定进展,但多聚焦于传统通信技术的延长线上,缺乏突破性创新,难以应对智能泛在化及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为保持我国在6G领域的领先地位,需摒弃堆叠式发展模式,探索一条既符合国情又站在世界前沿的“新道”,以摆脱西方霸权影响,促进全球通信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提出了“智能内生,原生简约”(简称“智简”)为通信系统设计的新范式,为6G通信技术发展开辟了“新道”。该范式从传统语法通信的更高层次的语义通信入手,深度融合通信技术与AI,赋予6G真正的“泛在智能”,并找到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拐点”技术。基于此,6G技术演进将摆脱对大量天线、高功耗、宽频带的依赖,尤其是降低对芯片工艺尺寸的要求,就能实现系统的高度简约化。简而言之,6G引进
“智简”范式的三大突破
以“智简”范式为指导,语义通信颠覆了传统通信技术体系,为通信与
一是基础理论的突破。建立了语义信息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是对经典香农信息理论的拓展,为我国信息理论创新奠定了坚实根基。随着经典信息论指导下的通信技术逼近理论极限,如何突破成为业界焦点。与语法通信关注通信符号的精确传输不同,语义通信主要关注信息含义的准确传递,通过深入挖掘信息的语义层次内涵,探索语义信息表征、度量、知识库构建、弹性编码及协同传输等核心方法,推动了通信与
二是核心技术突破。构建了自洽的通信与AI一体化融合的语义信息通信技术体系,为智能泛在化、可持续发展创设了一条“新道”。当前,AI与通信融合发展成为技术趋势,但两者的内在规律迥异:通信系统依赖理论指导,具有可解释性,性能受能耗、芯片、成本等工程应用的多重制约;而AI系统以实验为指导,不具有可解释性,虽在模拟人类智能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以大算力、大
基于语义基的一体化融合纽带,语义通信基础理论及在通信领域引发的突破带来了传统通信系统设计的变革,通信系统的设计不再是传统通信系统在工程实现时采用堆叠式、模块分离延长线的碎片化创新,而是采用AI的系统化优势并与通信系统模块化、低成本、可解释的一体化融合,获得了巨大的系统性能增益。团队从基础理论、设计思想、核心方法等层面全面革新语法通信。在设计思想上,以语义信息(语义基作为表征单元)为对象,深度融合通信与
三是工程试验验证。继理论证明后,我国建成的世界首个面向6G的智能通信融合外场试验网,首次验证了基于智简语义通信的智能泛在化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支持6G可持续发展的拐点技术,突破了经典信息论的框架限制。该技术采用低制程芯片,替代高精密制程工艺,有效解决了可持续发展难题。语义通信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是我国“从0到1”原始技术创新的成功典范,证明了我国不仅可以在制造、应用等方面取得成就,也可以在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方面位居世界一流,发挥引领作用。
团队在智简网络、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前瞻布局,针对新的系统理论验证与关键技术验证需求,建设语义通信科学基础设施,开展语义通信关键技术研发与验证,支撑智简语义通信领域创新链的建设,为智简语义通信创新发展提供一个真实外场试验验证环境。
该试验面向6G通信与
重大意义
语义通信理论与技术体系,有望成为开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一把钥匙,为我国智能时代的信息通信发展赢得先机。AI和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开辟了一条革命性、颠覆性“新道”。这条创新之道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三点。其一,基础理论的突破。这是中国在国际竞争激烈的信息通信领域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自己的基础理论——语义信息论,揭示了语义信息的本质,构建了完整模型,并证明了最优语义编码的存在性定理,为这项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二,考虑到智能泛在化及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这无疑是对传统通信技术的极大挑战。在未来的网络中,流动的不再仅仅是冷冰冰的符号,而将是丰富的知识。AI通过实时通信的桥梁,将构建出更为庞大的知识体系。借助语义信息的深度应用,通信与AI的融合将成功跨越“最后一公里”鸿沟,极大地推动无线AI、具身智能等前沿应用的成熟与普及,加速通信与AI技术的快速进步。其三,通过30年的努力,中国在移动通信领域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改变了全球移动通信格局。如今,面对第三次信息科技中心转移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正通过基础理论创新,开辟新一代通信技术路径,构建新的信息通信体制与生态。
链接地址:https://paper.cntheory.com/html/2024-09/25/nw.D110000xxsb_20240925_1-A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