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光圈再设置大一些,以便提升表面粗糙度的探测精度。” 在2024年中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决赛的比赛现场,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学员钟一鸣正在指挥队员调整参赛设备,随着设备的稳定运行,团队成员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
“获得一等奖的是国防科技大学‘微光启明’团队。”当听到比赛结果的那一刻,队长钟一鸣热泪盈眶。
厚积薄发 崭露头角“我们研发的实时多光谱全偏振相机的帧率非常高”,钟一鸣结合自身课题研究,和在前沿成像技术领域的学习,将光场成像技术与全偏振获取耦合,组建团队打造新的冲锋项目——灵巧型快照式可变光谱全偏振智能成像方案。
光电领域竞赛对作品要求极高,创新性强、产权自主只是作品的“达标条件”,能真正指导实践才能在一众竞品中脱颖而出。为了闯入决赛,“微光启明”团队反复研究历年获奖项目,总结以前出现的失误,决定此次从医用角度出发阐述产品,以克服往年项目高、落脚窄的弊端。
“光源功率不足”“对焦过程不稳定”“现有偏振图像解算与理论结果不一致”……新设备表现不佳,而作品提交已迫在眉睫。
“要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指导教员张文静鼓励团队勇敢前行。随后几名成员边赶路边调试,一次次将方案推倒重建,“相机”光路结构设计调整再调整,终于在初赛前几天得到理想的测试效果。在评比过程中,他们的作品崭露头角,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披荆斩棘 冲刺攻坚备赛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全偏振成像在光电探测领域应用广泛,但目前全彩色全偏振成像不能满足工业需求。
团队成员一筹莫展之际,指导老师的建议他们将外覆的保护玻璃剔除。
于是,他们从传统使用的剧毒氢氟酸,到苯乙烯、丙酮等玻璃胶溶剂,一个个进行实验,记录本上可能的组合被一次次画上红叉,橡胶手套被腐蚀报废了一包又一包。
通宵的灯光见证了玻璃被完整取下的一瞬间。走出实验室,已经是凌晨三点,但他们并没有感到疲惫,而是沉浸在实验成功的喜悦之中。
强军大道的路灯下,蒋德滔低头看向自己长期与脱胶剂打交道的双手,一道道烧痕仿佛镌刻在他们攻坚的路上。
硕果累累 蜕变成长从理论设计到投入应用,大家分工各异又相互配合,在这过程中,团队每一名成员都奋力前行。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们终于攻克了难关,完成了作品,获得了一等奖。
“用‘小目标’‘小项目’推动创新以实现科研素质培塑,是鼓励学员参与各类竞赛的初心。”作为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的资深指导教员,教授华卫红语重心长地说。
“攻关的过程非常艰难,支持我们走下去的动力是‘兴趣’”。复盘分享中,学员文澜绘声绘色地为大家讲述自己调研的心路历程。
润物细无声,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无论是光电设计竞赛赛场,还是为战而研的昼夜兼程,追光逐电的“光剑”精神将始终镌刻在每一位学员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