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火,爬升,加速!
飞行,过载,加速!
机动,俯冲,加速!
夜阑无声,星光璀璨。电脑屏幕前,身着“孔雀蓝”制服的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王鹏,娴熟敲击键盘,一行行代码跟随光标快速“行进”。
随着条条指令被输入,电脑屏幕上出现道道飞行轨迹……
加速!超越!作为青年科技英才,今年不满40岁的王鹏,先后攻克多项核心技术,为部队新质战斗力提升作出重要贡献。
这名从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上“起飞”的军队文职人员,正以青春向党、科技报国、向战为战的坚定志向,书写着人生浓墨重彩的跃升航迹。
人生迎角——
“保持向上的姿态,时代会给你最大的托举”
迎角,飞行器主对称轴与飞行速度方向之间的夹角。飞行中,飞行器需要保持一定的迎角,才能获得所需的升力。
“人生就像飞行,保持向上的姿态,时代会给你最大的托举。”王鹏常说,能够赶上新时代疾驰的列车,是莫大的幸运。
从本科学员到博士学员,从现役军官到文职人员……
一路走来,王鹏用不懈奋斗追寻着自己的梦想——
2003年秋,王鹏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入国防科技大学,从白山黑水的东北乡村来到湘江之畔的湖南长沙。
参军入伍,是王鹏儿时就有的梦想。小时候,他最喜欢的衣服颜色是军绿色。上中学时,在一篇《写给十年后的自己》作文中,王鹏写道:“成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就是我的梦想。”
梦想成真,王鹏在军校课堂上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养分。
星河璀璨,浩瀚无垠,遨游太空的浪漫让王鹏深深着迷。不舍昼夜,他的目光总是穿梭在星际间,向着太空前沿领域一路攀登。6年后,他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彼时,王鹏所在课题组承担了某工程基础研究工作,选择加入就意味着要改变研究方向。“一切服从于国家和国防需要!”导师征求王鹏意见时,他果断将研究方向转向某新型飞行器控制领域。
时代成就人,也在挑选人。2018年,面对改革大潮,王鹏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王鹏一遍遍摩挲着领口的领花。军装、军人,每一个字眼,都令他难以割舍。
“身在军营,使命责任永远排在第一位,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王鹏想到了导师吴杰教授的谆谆教导。那些年,导师婉拒了多家地方单位的高薪聘请,深深扎根在国防科技的沃土。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感恩,所以坚守;因为信心,所以坚定……”一个深夜,王鹏郑重写下转改文职人员申请书。
无论怎么改,军人底色永不改、强军志向永不变。对于王鹏来说,人生的轨迹也许会有改变,但爱党报国的信念始终如一。
“一切仿佛都没有变,一个人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活在自己的热爱里。”转改文职人员后,王鹏依然奋战在他热爱的教学科研一线:紧张繁忙的课程教学、时不我待的学科专业建设、紧锣密鼓的科研工作。
“时代给我们提供了足够大的舞台,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如今,王鹏的同行者越来越多:重大工程科技攻关中,随处可见文职人员的身影,教研成果表彰通报上,处处都有文职人员的姓名……
“伴飞”航迹——
“工作的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站稳讲台”
对于学员们来说,王鹏的教学就像飞行器一样,在教书育人的“天空”,向他们贴近再贴近,始终与他们“伴飞”。
办公室书柜里,国防科技大学“2024年最受欢迎教师”证书,被王鹏摆放在醒目位置。
今年9月,学校开展首届“最受欢迎教师”评选,王鹏成为全校12名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在自己获得的众多荣誉中,王鹏觉得这是最有成就感的一个。
20多年前求学时的一幕,让王鹏难以忘怀。他清楚记得,教员李建平上高数课时的场景:“他总是俯下身来,扎进学员堆里。”
这一幕带给王鹏强烈震撼:“当老师,就应该像李教员那样,弯下腰、俯下身,像爱护孩子一样爱学生。”
20多年过去,曾经的李教员成为全国模范教师,曾经的学生也成为省级教学能手。
第一次以教员身份迈进教室那天,王鹏背着摄像机走到教室后方。在学员们疑惑的目光中,他把摄像机架好,再上台讲课。下课后,他反复回看录像,从仪态、语速、语调到讲授内容,逐一分析不足并及时改进。
王鹏说:“工作的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站稳讲台。”
课堂上,王鹏设计不同选题,让学员们分组研究,再选代表上台交流。大家一起研讨,师生共同评价。90分钟的课,他至少需要3天时间备课。
从开展启发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到探索“翻转课堂”、打造“一线教室”、加强实战教学……王鹏始终对教学精益求精。在他看来,教学就像雕刻艺术品,急不得、虚不得,必须下苦功夫、硬功夫。他甚至花一年多时间制作一门慕课,用5年时间编写一本教材。
课堂上,王鹏以真实战场为背景建立案例库,通过案例讲解,帮助学员理解基础知识和应用需求。“我们今天培养的学员,将走向明天的战场。”他说,作为军校教员,就是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让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
这些年,为了让教学内容更加精准对接部队需求,王鹏多次深入一线部队……伴随坚实的脚步,他把课程教案写在军事斗争准备前沿。
站稳讲台,功夫在讲台之外。王鹏的随身背包里有两张表格,详细记录着每次上课的学员情况。学员杨云清楚记得,上完几堂课后,王教员就能准确叫出每一名学员的名字。
“他是一位‘有温度’的教员,不会让任何一名学员掉队。”学员连一鸣说,不管多忙,只要学员向王教员请教,他都认真答复;大家有思想疙瘩,他总会第一时间化解;学员的论文,小到标点符号,大到写作思路,他都逐一修改注释。
梦想星空——
“只要国家和军队需要,即使再难我也愿意尝试”
走进学校空天楼,映入眼帘的是一面令人震撼的“人才森林”展示墙。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一大批科技帅才、系统总师、首席专家,犹如繁星熠熠生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王鹏的脚步始终朝着提高部队新质作战能力的目标不断迈进。
刚读博士时,王鹏由擅长的领域转到完全陌生、更具挑战的研究领域。面对挑战,王鹏斩钉截铁地说:“只要国家和军队需要,即使再难我也愿意尝试。”
随后的日子里,王鹏和团队默默攻关,所有人的想法只有一个:尽快把技术难关攻克,把成果运用到部队。
一次到部队调研,有单位向王鹏所在团队求助:“任务过程中,如何优化设备控制状态是困扰我们的难题,能不能设计一套适用的系统?”
“帮部队解决制约战斗力生成的问题,是我们的职责使命。”王鹏毫不犹豫地接下了任务。
设计系统过程中,王鹏与同事们分析了大量历史数据,努力寻找规律性和关联性。那段时间,他们常常在部队一待就是许多天,培训了不少基层技术人员。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他们设计出一套系统,彻底改变了原来的被动保障模式和数据事后分析方式。
“部队有困难能想到我们,是一种荣幸,更是一份责任。”10余年来,王鹏与课题组先后为部队解决了多个制约战斗力提升的难点堵点问题,研究成果受到基层官兵好评。
科研攻关的岁月,大多是枯燥而漫长的。为了攻克一项技术难题,王鹏把每一段时间都规划得很细,潜心研究5年才取得突破。
“别说5年,就是10年、20年也不算什么。在大学、在学院,有多少人用了多少个5年,才有了今天的创新成果。”在王鹏看来,为战而研,勇攀科技高峰,早已成为国防科大人的共识。
夜幕沉沉,灯火如炬,每天深夜,校园中有很多盏不眠的灯光在闪耀。
望着这片光海,王鹏有一种“无法饱和的求知欲”。他说:“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身边优秀的人很多,大家往前奔的劲头都很足。我怕自己稍一懈怠,就会掉队。”
从今天的“新高地”起飞翱翔,向未来的“新高地”勇敢冲锋——新时代新征程,这是王鹏和每名国防科大人给出的响亮回答。
★短 评★
听从召唤 矢志强军
习主席强调,文职人员是现代军队的重要人力资源。广大文职人员与军人一样,同样担负着备战打仗的职责,要树牢一切向战、一切为战的理念,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加快提高打赢能力,更好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
文职人员队伍为战而生、向战而建,首先姓军、首要为战。面对改革大潮,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王鹏听从召唤、矢志强军,成为全军首批转改文职人员。穿上“孔雀蓝”,王鹏始终不改军人底色与作风,把责任刻在心里、把实干挺在前面、把奉献写进岁月,用实际行动立起了军队文职人员的好样子。
作为军校教员,王鹏站稳三尺讲台,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作为军队科研人员,王鹏矢志创新、科技报国,把国家和军队的需求作为科研的方向,努力为部队解决制约战斗力生成的难题。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军事革命日新月异,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挑战,迫切需要更好发挥人才对强军事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伴随新时代改革强军的春风,越来越多的文职人员加入强军方阵。身处不同战位的“孔雀蓝”们,应像王鹏一样,坚守初心、忠诚使命、拼搏进取,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贡献力量。
2024年10月29日01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