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长学姐说专业2024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长存“三感”
在文学中感悟人生

姓名:宋景丹
个人简介:2020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在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教育体育和科技局工作。2022年9月通过陕西省公务员考试进入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人民法院工作,担任文秘一职。
获奖情况:
获“云南省优秀毕业生”、“云南省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
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
获丽江文化旅游学院“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省级“银奖”;

长存“知识饥饿感”,以“钉钉子”精神学深学透汉语言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科目繁多,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等主修课时常让人恼头,演讲、朗诵、新媒体等选修课也常让人烦心。在校期间,我的综合成绩一直处于班级前十,专业课成绩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我却发现学霸们从不会在意课程多,而是以“钉钉子”的精神去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
一是以“学”字当头。学霸们秉承着“学会学好”的理念,上课认真听讲、抄写笔记、互动回答问题,永远和老师保持在一个节奏,老师讲的精,学霸学的深。同时要在“学”中不断培养对文学的兴趣,不断由“知之”到“好之”到“乐之”。
二是以“干”字为要。光听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做一个“实干家”行动起来,课下对照课件ppt查漏补缺、复盘不懂知识点、做好课堂作业、积累课外知识非常重要,特别是古代汉语、美学等难度系数较大、挂科率较高的课程,必须课上认真、课下复盘才能真正学深学透。
三是以“坚”字托底。“坚”就是要坚持,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天坚持做好“学”和“干”的同时,还要做好“读”,多到图书室读经典文学著作,让阅读成为习惯,用思考点亮人生。除此之外,坚持记忆也是重中之中,要学会采取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相结合方式不断充实知识仓库。
长存“本领恐慌感”,以“再登攀”决心用活用好汉语言理论汉语言文学是个“万金油”专业,在教育行业、媒体出版行业、翻译行业、文化行业、企事业单位均有就业方向,这也让我就业之路多了许多,而如何把学到的文学理论用到我的工作中便成了我的“考点”。
一是本专业让我的实习之路更顺畅。还未毕业我便回到西安进行求职,靠着以前学过的各种文学知识以及课堂中练习的口才及胆量,求职一周我便已经收到4个offer,但均因疫情的爆发没能成功入职。后有幸经过县纪委书记推荐来到县教体局实习,负责文秘相关工作,初入职场,我脑海里时刻都在想着学过的秘书学以及公文写作课,礼仪应该怎么做,资料应该怎么整理,公文应该怎么写,对于这些我已经不再是小白,与其他专业实习生相比,我显得略逊一筹,这也让我实习非常顺利,并继续留在县教体局工作。
二是本专业让我的备考方向更精准。回到家乡小县城工作后,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个家人口中的“铁饭碗”,这也因此成了我的执念。因为本专业的对口,我能报考的岗位很多,备考过程中,我从未松懈,也从未忘记学校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国考、省考、教师编、事业编、特岗我都不放过,两年半的时间我参加了11场考试,进面了7场,我很庆幸本专业教育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科目中的教育理念、名人名著让我考教师编和特岗更加得心应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科目中的语句结构分析让我申论写作更有作答方向,课堂中的上台演讲让我面试从未怯场,屡次取得全场面试第一的高分,但却因为笔试总与对手相差几分与成功失之交臂。直到2022年,最终以笔面第一的优异成绩考上公务员和事业编,可以说汉语言文学在我的备考之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是本专业让我的工作开展更有力。通过省考入职县法院担任文秘一职后,我接触的东西繁琐而复杂,基层法院除了办文办会办事,还要负责其他事务,可以说是千头万绪出不得一点错。文秘最多的一部分工作当属是写材料,小到几百字的宣传稿,大到上万字的工作报告都是我的工作。还记得初入法院第三天写的第一个材料我就遇到了很多难题,称谓怎么写、框架怎么写、标题怎么写、结尾怎么写,多个连环问在我心中出现,以至于一篇简单的讲话稿,直到凌晨两点才完工。因为对文字的敏感,所以我习惯性用现代汉语中的知识点来分析语句结构,“目的+做法+效果”、“做法+效果+意义”这些句子结构经常出现在我的材料中。渐渐的,材料越写越多,各种领导讲话、汇报材料、工作报告撰写效率也逐渐提高、质量也逐渐优化,截止目前,已撰写过近百份材料。工作之路还有很长,撰写的材料虽然称不上最好,但是我一直坚持在“字上磨”、到“事上练”,长存“本领恐慌感”,争取提笔能写、遇事能办,成为“三办”工作的行家里手。
长存“传承使命感”,以“向前看”心态悟真悟实汉语言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如同岁月珍酿,凝聚大国底蕴,从古代汉语说文解字到现代汉语语法修辞,从古代文学唐诗宋词到现代文学小说散文,汉语言文学把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和精华体现的淋漓尽致。而汉语言文学中体现的文学内涵和意义更值得我们深思。文天祥《过零丁洋》即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也体现了舍生取义的人生观,余华《活着》描绘了福贵悲惨的一生,但字里行间却告诉我们不要失去希望,沈从文《边城》笔下的湘西是“野蛮与优美”交织的,却又歌颂了一种交织着爱和美的理想的人生形态,文学对作者而言,是情感的体现,对我们而言,却是我们的心灵精神的栖息地,所以在生活中,阅读似乎存在着使命感,坚持阅读文学作品让我感觉像是在文学作品中体验了一种别样的人生一样,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或许这就是文学的意义吧。作为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来说,我也应该“向前看”“向远看”,多读书,真正体会不同阶段汉语言文学的内涵。
静候你来,寄予新生
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学习时光,深入钻研专业知识,用心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多看书、多散步、多交流,听不同的故事,阅览各色的人生,向阳生长,闪闪发光,在最好的年华里做让自己无悔的事。






姓名:赵晨竹
个人简介:陕西渭南人,中共党员,2017年就读于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现丽江文化旅游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获奖情况:
2017-2018学年,获文学院团总支学生会“优秀干事”荣誉称号;
2017-2018学年,获文学院“优秀个人”荣誉称号;
2017-2018学年,荣获“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
2018-2019学年,荣获“学校二等奖学金”;
2018-2019学年,荣获“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
2018--2019学年,获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优秀共青团干部”荣誉称号;
2018--2019学年,获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
2019--2020学年,获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优秀共青团干部”荣誉称号;
2019--2020学年,获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
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省级“银奖”;
2021年,获“云南省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志逸四海,翮思远翥
我选择丽江文化旅游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着实颇有一番因缘。高中时代的我便有志求索写作之道,把汉语言文学作为自己理想的专业选择,但高考填报志愿时却听从家人的意愿选择了就业情况更好的医学专业。可是又因种种原因,最终来到了旅院,恰巧这里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于是乎,虽然道路有些曲折,但结局却异乎寻常的顺遂。我幸运地来到美丽的丽江文化旅游学院,进入自己梦寐以求的专业学习。
刚刚步入旅院,便已知悉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旅院特色专业的“显赫之名”。如今,我会用两个词语概括这个专业,即“优秀”与“情怀”。所谓“优秀”,既是许多同学努力坚持的习惯,也是在人文学子之间传递的一种力量。多年来,本专业学子在学科竞赛、考研、就业等多个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便是最好的证明,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人,也可以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情怀”则是架构在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本专业的老师,个个学识渊博,或温柔大方,或博古通今,或幽默风趣,或深邃哲思,但不管如何,都满是人情味儿。从任课老师到辅导员,从指导老师到院领导,其中或给我思想上的启迪,或给我人生之路的指导,亦或是生活上的帮助。每次上课、开会、比赛、活动,你永远觉得身后有依靠,有他们做你坚实的臂膀,这也是我最真切的感受。正是这种“优秀”的力量与温暖的“情怀”,让我们在专业学习上可以看得更高更远,只管一路向前。


扎根文学,厚积薄发
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方面要学习汉语言与文学方面的知识,又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教师技能。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从此阅读文学作品是你必要的专业学习;文学概论,文学批评,美学等文艺学课程有助于培养并提升思维;此外,还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实用型课程……这些课程会铸就你深厚的文学素养与内涵。只要肯下定决心勇往直前,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会帮助你。
当然,大学的学习不只局限于课堂,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我还在学术、创新创业、演讲、学生工作等领域展现风采。四年来,我曾担任过文学院团总支副书记,负责文学院共青团的思想建设,团的组织建设,健全团员的管理制度,负责团干部的考核和骨干培训,指导班级团组织做好团员“推优入党”等工作。在创新创业方面,我积极参与了第五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通过扎实的汉语专业知识和独立的调查研究成功撰写了商业计划书,获得云南省级银奖。
除此之外,专业的拓展性,可以让我们选择教师、公务员、或者像学长学姐那样自主创业,亦或选择研究生考试,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所以只要你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绝对不会让你失望,这一切,也是学长亲身经历感受到的!


以梦为马,追寻红色梦想
写作实操类的课程在如今格外具有实践价值,写作不仅是自我表达的方式之一,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存技能,优秀的写作表达能力一定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竞争力。正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夯实了我的写作能力,为我追寻红色梦想奠定了基础。
毕业之后,我通过招考成功进入陕西渭华干部学院工作。从毕业的校门到工作的校门,门对门看似很近,但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却绝非容易。我深知作为党校教师讲的每句话、每堂课都代表党的立场,发出的是党的声音,讲的不准,做的不好会产生负面影响,损害党及单位的形象,深知责任重大。因此我时刻以党校教师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武装,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来分析问题,解读政策。在平时工作中,我不断虚心向领导和同事们学习,利用党校和干部学院邀请省内外专家、知名学者的有利时机,取长补短,学习授课技巧和公文写作思路。珍惜每次集体备课时间,细心听取领导和同志们的意见和建议,翻阅书籍、查阅大量的资料,仔细修改授课框架和理论内容。依托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功底,通过文献调查研究,实地走访调研等方式,成功撰写《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毛泽东斗争精神对新中国发展的启示》《从黄埔军校看国民革命军的摇篮:革命精神与现代军队建设》《黄埔军校为陕西革命培养大批革命力量》等论文并收录于干部教育资料汇编。
生逢伟大时代,肩负光荣使命!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以“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初心使命,厚积薄发,不断为学院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注入个人力量。



静候你来,寄予新生
即将迈入大学的你,想必内心充满着探索的热情。刚刚摆脱了高中生涯约束的你,可以在学生组织、各大社团展现青春的活力,可以在操场、篮球场挥洒热情的汗水,也可以在教室、图书馆徜徉在知识的海洋。
你要始终秉持独立的思想理念,站在更高的视角,用远大的格局拥抱未来。刻苦学习,努力锻炼,怀揣理想,开拓创新。始终秉持“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踏踏实实地去探索独特的大学之路!


来源:招生办 文学院
编辑:杨文华
责编:丁茹懿
一审一校:王园园
二审二校:周晓雯 刘富艳
三审三校:肖龙兴
点击末尾“阅读原文”查收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