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请您升级浏览器
为了更好的使用优志愿产品,点击下载

谷歌浏览器

360极速浏览器

360安全浏览器

QQ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全国服务热线:400-181-5008
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开通VIP

收藏

分享

周子越:那种美,无以言表(第十九届叶圣陶杯决赛特等奖)

| 来源: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 1143

第十九届“叶圣陶杯”新作文大赛决赛命题:B

■以下任选一题,文体不限

一、请根据你对下面短文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文章。

参考题目:(1)和你在一起;(2)那种美,无以言表。也可据此题旨自拟题目。

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注释:

(1)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桓伊,字子野,东晋人。有军事才能,曾在淝水之战中立下战功,官至右将军。为人谦和朴素,音乐修养极高,被誉为“江东第一”。

(2)清歌:指没有乐器伴奏的唱歌。

(3)奈何:有两种不同的理解。① 古代的一种演唱方式,一人歌唱,他人唤“奈何”帮腔相和; ② 也可以理解为“怎么办”“(美得)受不了”。

(4)谢公: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军事家。

二、请以“钥匙”为题写一篇文章。

那种美,无以言表

周子越(惠州市第一中学高一)

我曾无数次踏过校园的小路,从未发现过它任何的独特之处。但近来,正是夏始春余,叶嫩花初之际,小径上铺满了宛如郁达夫在他《故都的秋》里说的那一种“像花又不像花的落蕊”,踩上去有极细腻极柔软的感觉:它洁白,边上微微皱起,浅浅地泛着些粉红,还留着些香气的。它好美,以致我不忍心它零落成泥;然而每每伤心至此,抬头一望,却发现树上已经全是苍翠欲滴的叶了,斑斑驳驳,让我深深地感慨自己怎么不是莫奈,没法使这美成为永恒。正想着,初升的太阳便染红了天际;正醉着,学校琴房里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又准时在六点半响起来了;让人好想一叹:“奈何!”那种美,一开始似乎是某种理想;现在看来,它从来就在身边:这种美,无以言表。

东晋有恒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我以为,奈何二字叹的是美之极、之深、之热烈。明明只是清歌,连伴奏都没有的,却都可以被子野认为是超世之美,足见其对美的感知的敏锐程度。世界的车轮一刻不停忙忙碌碌地往前赶,我们逐渐失去了对美的感知力,不如子野内心静谧得像一池春水,不如他品格简单质朴得像出泥的莲花,不如他灵魂纯粹深情得像皎白的月光。其实,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发现美,简单质朴是有一颗发现美的心灵的外显,而深情则是对美有感知力的体现。

那种美,宁静之美。林徽因曾说:“真正的宁静,不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心里修篱种菊。”我也喜欢在心里修篱种菊的过程。我曾感动于林清玄温的那一壶下酒的月光,震撼于余光中月色和雪色间的第三种绝色;我喜欢三毛穿着洁净干燥的白球鞋的大喊:雨季不再来,也歆慕白先勇文字中曲终人散场的怅惘。“良辰美景奈何天”,这是杜丽娘的心声;“用唇间之吻,与死亡定永恒之契。”这是朱丽叶的悲恸......万般如此,畅游在书海,就像找到了灵魂的寓居之所,宁静自然而然地浸润了心灵;我还爱着西方的古典音乐,肖邦琴声中不动声色的忧悒,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又像远方寺院里的钟声,不绝如缕,宁静中蕴藏强烈的情感,可以泣孤舟之嫠妇。于世尘之中,这样的行动,就宛若荒漠中如此一洼,热燥中如此一清,喧闹中如此一静,可使内心更显灵动,思想更见充盈,灵魂更展风韵。想要于寻常中寻找到美,便更需要这种对灵魂宁静的锻炼。

那种美,质朴之美。能感知到美的人,必定是简单质朴之人。简单质朴,乃中国人之精神。如同辜鸿铭云:“中国人博大,深沉又质朴;实际上还有最与众不同的一点,那便是温润。”中华民族是从泥土中生发的民族,故简单质朴乃中国人之本色,亦是泥土之本色。就好像赛珍珠在“大地”中所创造的角色王源一样,命运多舛颠沛流离,也接触学习了众多国外的思想与知识,却永远也忘不了他的土地,一天中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在土地上耕种。我在湖南老家,家人们也有一片小小的土地。最喜欢的是踩在泥土中那一股踏实之感,好听锄头击打土地的或清脆或酥软的声音,望着鸡在桑树之巅鸣叫,鸭在水中结群,饱满的李子又挂满了枝头,咬下一口,酸甜的汁水在嘴里迸溅,有时还吃到一条小肉虫;还有跟着奶奶收花生,任凭汗水浸透衣裳也不在乎的独属于吃苦的爽感......这一切都是多么美,我总算是体会到“乱世佳人”的女主角的心声了——“Everythingischanging,onlylandiseverlasting.回到乡村,铲一勺青苔,置于瓷盘之中,便自有野趣,不要雕琢,不要掩饰,充满了无以言表的质朴之美。人在乡间待久了,也便充满了质朴的气质,成了最地道的拥有中国精神的中国人。

那种美,深情之美。“边城”这一部看似普通的小说之所以到现在还被众多人喜爱,正因为其中蕴含的独特的旧年代山间的深情之美与情节的悲剧之美。男孩和女孩隔着山水的对唱,自有质朴;傩送日日夜夜唱歌给翠翠的心,自有深情之美。在现代社会,如此美、质朴又深情的事,仿佛已经不复存在了。山歌既已消失,少有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了,但这一种因对美的敏锐而存在的深情,是不是还可以留存着呢?就像子野一样,听见清歌就大呼奈何的纯粹之心,还可以因为我们对生活的热爱而留存着。从我欣赏校园落花的那日起,我又观察学校的草坪,竟然还有许多有趣的事物。好像庄子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连小小的三叶草也在拼命地绽放它的魅力,它开的花,居然有的金黄有如骄阳,有的粉似小姑娘的脸。它结的果儿,一旦成熟了就会灵巧地崩裂,弹出无数小种子,然后一头栽在土里:它可爱得让人无法不爱。我忽而发现,当我对美的感知愈发敏锐,我对生命之爱就愈发热切了——这或许就是对美的感知力所致的深情。

那种美,实际上就在我们身边。不论是“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还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不论是戏剧中“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还是小说中“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实际生活和思想灵魂中的一切,都有着无以言表的美。能否寻找到,就看我们有没有子野的宁静,质朴与深情。

窗外,遮不住的青山脉脉,斩不断的绿水悠悠。人何必在世俗中随波逐流,灵魂能被美丽的安放才是最终的追求。灵魂中所蕴藏的宁静、质朴、深情才是真正的美,像朱光潜在《谈美》中所说,内部的美会被投射到外界,成了世间万物的美——那种美,无以言表。

(指导老师:徐玲)

【点评】

每个人都渴望与美相伴,可怎样才能发现美呢?最常见的一句话是“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般人的思考就到此为止了,而作者更进了一步,他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并就此问题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论述。开头部分明确提出“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发现美,简单质朴是有一颗发现美的心灵的外显,而深情则是对美有感知力的体现”这个观点,从“宁静”“质朴”“深情”三个角度来阐述发现美的条件和表现,角度新颖而深刻。在严谨的论述中还有着难得的情感美。本文荣获决赛特等奖。(王军霞 高级教师)

声明:文字原创,仅作者和大赛组委会有权使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请联系授权。图片来自网络,未查到作者,如侵必删。

评论
说点什么吧
发布

手机扫一扫下载APP

400-181-5008

优志愿将竭力为您提供帮助

(免长话费 )

教APP备31001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