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说
第十九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自2021年9月开赛以来,得到了各地师生的热情参与,截止12月20日,大赛官网线上初赛投稿达70多万份。目前,100余位专家评委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评审。在审阅过程中,评委们不断发现一些上乘之作。为了及时与广大读者分享大赛佳作,大赛网站及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看看有哪些学校的参赛同学作品被选中,欢迎关注!
本期推送的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吉林省毓文中学两位参赛同学的佳作,以飨读者。
见 证
□蔚佳璇(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4班)
“一,二,三——”我吃力地摆动着厚重航天服下的双腿,迈入水中。我不断地下落,直至水池中心底部。我是一名航天员,一名备份航天员,现在正在进行水下维修训练。我仔细检查着航天器的角角落落,展开维修,每一个动作承受着水下和气压的巨大压力。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胳膊开始酸痛,眼前模糊一片;三个小时,四个小时,我开始感觉反胃,眼前的水开始由深蓝变为黑色……
我想起了三年前那个毕生难忘的日子。那是飞船飞天的前一天,我被通知作为飞天任务的备份,与二十年来的飞天梦失之交臂。
“三,二,一,发射!”随着耳麦中传来的指令,我紧紧攥着手册在离发射塔不远的地方做着跟天上航天员一样的任务。
仰望天空,在巨大的轰鸣声中,在耀眼的白色尾焰下,我留下了辛酸与苦楚的泪水。在发射塔外独自一人消化着情绪。我见证着飞船升空,见证着二十年来的努力化为一道明亮的火焰奔赴苍穹。
五个小时,六个小时……不行,明天我一定要作为主份升空!我一定要亲眼见证飞船在几万米高空之上的对接任务。眼前的水从深得发黑的蓝逐渐变为浅蓝色,身边的浓稠感也逐渐消失。“快,快,完成了,完成了!”呼喊声从头顶上方传来。在很多只手的拖拽下,我圆满完成为时六小时的水下维修训练。
“怎么今天回来晚了呢?”我帮六岁的女儿小星星摘下重重的书包。
“今天有记者叔叔阿姨来我们航天子弟小学采访我的同学了,学校门口简直围得水泄不通。可惜他爸爸在天上没跟他一起来。”小星星坐在沙发的另一端奶声奶气地说。
“啪嗒”,清脆的声音响起,地上炸开许多玻璃碎片,我的手在半空中僵着。我有些狼狈地收拾着地上的玻璃碴,眼神躲闪着女儿。
“开饭了,开饭了。”从厨房传来的妻子的声音有些飘渺。
“洗个手,马上。”我趁机躲进了厕所,扶着洗手台,痛苦地闭上眼。
“小邓,经过总指挥部讨论,我们决定将最后一个飞天名额交给小陈,你将作为航天备份员参与此次任务。”总指挥的声音在脑中回荡。他的目光温柔且坚定。那种血冲上脑袋的感觉又出现了……滴答,滴答,大厅安静的只能听见钟表的声音。又一次,又一次啊。我站起来给了身边的小陈一个拥抱。拥抱很长,像是要把多年的努力,和飞天梦想的寄托,全部揉进战友的身体里。
过了好久, 我抬起头,对着镜子硬挤出来一个微笑。
餐桌上的饭菜丰盛,色香味俱全。我突然发现,妻子和女儿,迎接我的这两个人今天都穿了大红色的衣服。
“爸爸,”小星星从餐桌上爬下来,翻出望远镜打断了我的心照不宣,“好久没跟你看星星了。”她的眼睛中闪烁着点点星光。我迟疑了一会,带她来到阳台上。
“爸爸,”小星星指着天空中最亮的一颗星星问我,“那是什么星啊?”
“北极星。“
“那这颗呢?”小星星指着天空的另一端。
我支吾了一会没说出话来。
“爸爸你看,也有你叫不出名字的星星?”小星星狡黠地眨眨眼,“爸爸,你说过,天上许多许多有名和无名的星星在一起,才组成了灿烂的星空。聂叔叔是北极星,他很亮,他一直挂在那儿,大家都看见了。今天聂叔叔家的小朋友被采访了。大家都围着他,可我一点都不介意。爸爸你看天上这些没有名字的眨着眼睛的星星,有了他们才有这么美丽的夜空呀。爸爸你不就是因为我出生的时候看见了满天的星星才给我起名叫小星星吗?”
我抚摩着她小小的脑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夜色浓稠,越来越多的星星爬上夜幕。我看向航天家属楼外的无垠的天空,一瞬之间觉得这些没有名字的星星比太阳还要光辉、还要炽热。
亲自上天是见证,但即时不能上去也是见证。在叩问苍穹的飞天梦里,这些有名无名的星星正是无数前面和后面的航天人。正是我们的共同付出,才见证了祖国航天事业的一个个重大飞跃啊。况且,我见证着飞船的升空,见证着人类历史上这一伟大的时刻,而它又何尝不见证着我的价值呢?
“三,二,一,发射!”远处巨大的轰鸣声像山崩,像海啸,震颤大地。作为备份我站在发射塔外两百米开外,见证着,又一次见证着巨大的火箭拔地而起,直上云霄。我感受着这火扑面而来的热量,留下了骄傲的、激动的泪水。夜幕中的星星在火光中熠熠生辉。
“成功了,成功了!”远处传来人们欣喜的呐喊欢呼声,镁光灯疯狂闪烁着。祖国人民,和我共同见证着这一历史时刻。
我抬起头望了望天上的星星,向身后又一个三年走去。
(指导老师:廉莲)
【评委评语】
本文以小说文体反映那些为了国家伟大事业而默默奉献的无名人物。作者塑造了一个“我”,是多么希望能实现飞天的梦想,但还是做了一名备份航天员,其心理落差描写真实可感,加上小女儿的侧面烘托,更加表现出了对待“有名”与“无名”的人生态度,“我见证着飞船的升空,见证着人类历史上这一伟大的时刻,而它又何尝不见证着我的价值呢”,思想境界升华,令人启迪。作品构思精巧,细节描写简练自然,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主题凸现有力,堪称佳作。(海生)
山河入梦
□隋昕航(吉林省毓文中学高一3班)
公元627年,陕西凤翔府陈仓山。羊群悠闲地在山间吃草,牧羊的老人慢悠悠地跟在羊群后头,眼神漫无目的看向周围。突然,他向不远处的杂草丛中走去。之间几块形似鼓的怪异大石散落在泥中。拨开石上的泥土,还可见神秘的文字。老人心中惊疑,即刻上报官府。于是流言四起,陈仓变得热闹非凡。而那些被老人发现的大石,共计十块,合称为陈仓石鼓。
——题记
我叫作原石鼓,我和我的九个兄弟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我们一家被称为陈仓石鼓。
我们出生在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那时候的日子现在想起来有些恍惚,只记得大秦帝国的荣光迎着朝阳落在我身上,明亮骄傲。可惜好景不长,秦不久便灭亡,我和兄弟们也在战乱中被推翻遗弃在荒山上。不知过了多少年,我们才重见天日。我身上已开始出现斑驳,那是风吹日晒留下的痕迹,刻下的文字成为历史的密码。老百姓闻风而至,焚香叩拜;文人墨客想一探究竟,解出我身上的古文字。我从他们的交谈中知道那是已经是唐朝了,时光成沙,流过八百多年,我也不再年轻了。
没成想,刚过了一百余年的安生日子,天下又乱了。皇帝逃难,安史为乱江山。仓促间,我们被埋入地下。更不幸的是,我和我的家人失散了。我被人倒卖过、收藏过,颠沛流离,孤独沉默。我流落到一个小村庄里,被村民当作磨刀石。上部被削去,中间被掏开用来捣米。我无力反抗,只能接受。直到一个叫向传师的人解救了我,我被一路风光护送到了汴梁。即使我已面目全非,可是能与家人团聚就已满足。距我与家人分离,已有200余年。
此后几百年间,我们被掠至北方,掩埋地下,又重见天日,定居燕京,住进了紫禁城。在一片祥和安宁中,我时常想起过往的千年岁月,斑驳残缺的身躯承载着历史给我的风霜。人事如星,有亮的时候,也有落的时候。有出现,自然就有隐匿。我们随着时间的长河流动而见证世间悲喜。
世事无常,残酷的炮火无情地轰开了神州国门。枪炮带来的震荡、硝烟、血泪,我前所未见。在那浓重晦暗的天空下,这座精致富丽的紫禁城像牢笼令人惶惑不安。无数的人在我们之间穿梭,他们都穿上了新式的衣服,说话也和以前不一样了。日子就这般过了一年又一年。
在我两千余年的漫长岁月里,1933年是我记忆里最沉重的一年。冬日的北京城干燥寒冷,就在那萧瑟的北风中,我被层层包裹装进了一个沉沉的箱子里,开始了22年的迁徙岁月。我知道有好多像我一样的文物都在南迁的队伍中,我们好不容易出了京城,走铁路到了南京,又走水路到上海。统计数字最终出来的时候,我感到箱子外面一片震撼的静默,又带着好浓好浓的悲痛,穿过木头,让我心头一颤。
到底一个民族,是要破落到何种地步,才会被迫做这样声势浩大的文化迁徙?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免于蒙尘,重见朗朗乾坤?我从未有过一刻这样期待过。
后来十多年里,我们辗转武汉、贵州、宜昌到达重庆。狭小黑暗的箱子里,我默默计算着时间。这一路我们历经坎坷崎岖,艰难险阻,险象环生。因为我们兄弟都体形庞大且沉重,所以运送的卡车在危险的山路上曾两次翻车,好在我们幸存下来。无数的人为了这些国宝付出心血甚至生命,都无怨无悔。究竟还要在黑暗中待多久,才会迎来黎明呢?
终于,在滋滋啦啦的电波中,我们等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日本无条件投降。可回去的路并不好走。
文物整理有条不紊,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熟悉的颠簸。可这次是喜悦的、安心的。两年后我们集中在重庆启程,沿长江而下,直达南京。后来我们又回到北平。时隔二十二年零两个月后,我又回到了紫禁城。当人们打开箱子时,久违的阳光落在我的身上,明明二十二年在我两千余年岁月中只是弹指一挥间,我却觉得过了好多好多年。
现在我和家人们在故宫博物院的石鼓馆,长久相守。回忆起过去的那些年。也会感慨南迁的二十余年岁月里的沧桑颠沛,重拾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好在我们没有分离,国土没有沦于他国之手。九州浩荡,灿阳昭昭。
我好像做了一场梦,一场真实的梦。梦里家国无恙,山河永固,人间皆安好,延续千年万年。
(指导老师:李 峰)
【评委评语】
在写作中,为了最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往往会选择最适当的表现形式。本文记叙的内容是“中华第一文物”陈仓石鼓的曲折经历。作者选择用石鼓之一——以作原石鼓自述的形式,叙述这组文物几千年来历尽沧桑的历史,让人们感到更加真切。文物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交织与融合在一起,使人产生许多沉思和联想。作者文思厚重,文笔沉郁,表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钟湘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