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说
第十九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自2021年9月开赛以来,得到了各地师生的热情参与,截止12月20日,大赛官网线上初赛投稿达70多万份。目前,100余位专家评委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评审。在审阅过程中,评委们不断发现一些上乘之作。为了及时与广大读者分享大赛佳作,大赛网站及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看看有哪些学校的参赛同学作品被选中,欢迎关注!
本期推送的是北京通州区潞河中学和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中学两位参赛同学的小小说佳作,请欣赏。
赌 约
□王 旭(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二24班)
有人说,鲸鱼能够通过声音互相识别、交流。——题记
2021年10月8日,哈尔滨市新增新冠病毒确诊病例4例。
是日清晨,某隔离小区内,全副武装的志愿者正游荡在各个居民楼间,消杀设备嗡嗡的轰鸣声震耳欲聋。
“咚咚咚——”
一阵敲门声收回了他飘飞的目光。
“您好,做核酸。”
“嗯……呕!”
每早一次的核酸检测已成了他的日常。忍受着胃部的翻江倒海,他不禁问了一句:“哥们,咱这小区啥时候能解封啊?”
“不知道,等通知吧!”两个大白扔下一句话,就匆匆下楼了。
也许是长时间的等待让他有些焦躁,关门前他忍不住抱怨道:“等、等、等,你老子等到啥前是个头?”说完,他烦躁地甩上门。而此时,如同是一种呼应,很快类似的抱怨接踵而至,伴随着楼上醉汉的咒骂声、隔壁孩子的哭闹声、楼下机器的轰鸣声,以及大喇叭机械的动员声,混杂在楼道间,搅成了一团恼人的喧嚣。
而他早已习惯了这喧嚣,百无聊赖地窝在沙发里刷着手机,眼见新增确诊病例只增不减,而评论区的“加油”“挺住”日益消减,耳边电视仍然吵闹中努力地循环:“疫情之下,我们要守望相助,一同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一时间,他很想笑,很想嘲笑,更想吐槽。
于是,他点开铁哥们群,抛出一句:“这疫情还有个头不?”短短一句,一石激起千层浪。叮叮叮,几条信息很快刷了屏。
“可不是,我真是一天都待不下去了!”
“这一天天圈着,好人也要憋出病来了!”
……
突然,他发现,在这一片“和谐”的“吐槽”中,有一条信息格外扎眼。
“兄弟们,这个时候,只要我们心齐,不添乱,总会过去的!”
好家伙,是谁这么“乐观”?他定睛一看,原来是阿凯——一个周末驻扎在社区,朋友圈全是社会鸡汤文的“疯子”。阿凯的言论经常成为群里的吐槽焦点,即使每次他都会认真地争辩。
一看是阿凯,他的兴致马上高涨了,顺嘴怼了一句:“这疫情反反复复,再凝聚的人心,怕也散咯!”
而这次,阿凯却没有马上反击。
两三分钟后,“叮叮”两声,他看到阿凯在业主群和铁哥们群同步了两条信息:“社区通知:今天晚上五点半,社区大合唱《团结就是力量》,请大家积极参,与为抗疫加油鼓劲!”
紧接着阿凯又在铁哥们群里,追加了一条:“我们来赌一把,今晚五点半大合唱,心齐不齐,口说无凭,自见分晓!”
阿凯的这波操作真的让他始料未及。
疯子,他心里嘀咕着,这光景儿,谁还有闲心和你玩这种形式主义,有病!
不过,阿凯的话也成功燃起了他沉寂已久的斗志,“没问题,拿什么赌?”
“你输了就来做志愿者吧”
“要是你输了呢?”
“我不会输。”
有意思,他没想到今天的阿凯显得格外执着。
“你输了,包我一个月的午饭!” 他心中窃喜,这次胜券在握,必须狠宰。
“没问题!”阿凯爽快地答应了。
虽说,胜券手中握,但是整整一下午,他总是不时打开手机,而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业主群,看到空荡荡的对话框才安心放下。就这样一直熬到了,5点00分。胜利在望,他已经开始在心里拟定下一周的菜单了。
“叮叮!”一声提示音把他猛地拉回现实,他看到了一句“我加入”不合时宜的出现在了业主群。刚开始他还在安慰自己:“还好还好,就一个而已!”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期。
“叮叮”“叮叮”“叮叮……”
他开始对自己的论断产生了怀疑。
太阳逐渐沉没在楼宇之间,离约定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小区群里响应的人慢慢减少了,他舒了口气,放下手机,心里嘀咕道:“也不过一半的人,成不了气候。”
手机上字节跳到5点29。
还有一分钟,他来到窗前,内心突然忐忑,似乎少了些底气。
5点30分,窗前,小区里,一个熟悉的声音准时响起:“团结就是力量……”紧接着,一个、两个、三个……慢慢地,他已经没有办法数清歌声的来源,只记得那晚他哑了嗓子。
再后来的新闻视频中,他看到几个小伙子打开窗户,探出身子,在他们目光相触的那一刻,歌声响起,他感觉胸口似乎有一块巨石陡然落下。在越来越嘹亮的歌声中,他头脑中闪现出疫情前和兄弟们的最后一次聚餐,最后一次约饭……
他的声音越来越大,他似乎也开始重新期待,期待疫情早日结束,甚至期待这一次他也能做些什么……
他的声音越来越大,知道这场赌局他已经失败了。
但他却丝毫没有落败者的沮丧。恰恰相反,随着合唱队伍越来越庞大,尽管音色各异,但他却在声音中听到了一些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希望。它赋予了声音以人的感性与温度,不断传播且温暖了北方寒冷的夜晚。
此时,电视的播报再次响起:“新冠疫情,让全世界人民的命运前所未有的紧密相连,我们要共同努力,守望相助,一同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那一刻,声音如同锁链,将全小区、全市乃至全国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让他们能够听到彼此的声音,虽千万里犹耳畔也。
6点10分,他拿起手机,封面上推送着这样一句话:“让寒流变成暖流的,会是鲸鱼间的守望相助吗?”
第二天一早,伴着消杀设备有力的轰鸣声,又一个白色的身影出现在了楼道中。
“您好,做核酸!”
在那个寂静的清晨,他突然觉得这句话,显得格外的亲切与温暖。
(指导老师:郑百艺)
【评委评语】
这是一篇精彩的小小说,作者取材于当前的社区抗疫,没有去写白衣天使的英雄事迹,而把视角聚焦到普通民众的防疫生活,以小见大,构思讨巧,描写生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开篇直入主线,主人公“他”被居家隔离,社群是居民交流的唯一途径。在“另类”阿凯的带动下,社区居民从焦躁、抱怨到团结一心,从抵触、咒骂到集体合唱《团结就是力量》,见微知著,全民抗疫终会胜利。文章通过一系列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尤为出彩。(朱佳瀛)
白露为霜——姥姥姥爷的故事
□徐凡迪(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2020级高二1班)
这是来到大庆的第四年了,今年的霜降似乎更早了些。
“哎!小何,这急哧哧干啥去啊?”
“给我们老崔送饺子去!”
“那赶紧吧,这风刮得急,别一会儿饺子凉透了!”
“嗯。”那声应答像是被风捎走一般没影了。
秋末初冬,路上时常结霜,人走路都打滑不说,自行车定是骑不快的。
路两旁的草杆上挂着一层洁白的霜花,远望去如冬雪一般,反射的阳光有些炫目。
东北的雪景没得说,但看多了便也不觉得新鲜。
四年前,初到大庆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季节,这样炫目的光。只是道路两旁更荒芜,更寒索,看不见频频点头的抽油机,路上几乎没有行人和车辆。
那年他们两人正是浓情意惬,宏伟的志向一旦高谈阔论起来怎么也兜不住。在山东读大学,毕业后就是分配工作。1960年,说东北要挖个大坑,把里面的石油搞出来,国家就能强起来了。年少意气风发,又能有什么劝得住一颗弘毅之心呢?就这么脑袋一热,他们乘着绿皮火车跨过四个省市来到大庆。
当时如果知道大庆这么冷,这么荒凉;生活这么艰苦,让丈夫受这么多累,说什么也要拦着他。可这个念头刚刚在她脑子里冒出,她就开始讪笑自己:老牛的脾气,一旦下定决心八匹马都拉不回,她又怎么能拦得住呢?
一阵风吹过,好像有雪霰扑进了眼睛。
每当女人们凑到一起,都会不自觉地议论起丈夫来,这大概是女人的天性吧。丈夫就是他们的重心。
“我和老崔比轻省多了,我是文职,负责写写稿子什么的,平日家里的活儿都归我。倒是他,自从搬了家,忙到几次逢年过节都回不来。大大小小的伤更是没少受。我也不止几次劝过他要不回老家算了。他就只会说,国家交给咱的活,还没干完,怎么能回去呢?”
没有温度的日光下钢铁巨人的臂膀熠熠发光,高压电线上方不断掉落的冰渣指向电工缓慢铲冰的身影。想到在工地上坚持了半月之久的丈夫,泪花就在眼眶里打转。
“他太累了,太累了。”可自己又能为他做什么呢?
土路还在绵延,脚蹬子咯哒哒响个不停,想必骑到了工地,饺子也真同邻居说的那样凉透了吧。姥姥把满是哈气的围巾解下,盖在车筐里的饭盒上。
又掠过十几棵树影后,可算到了工地。空气似乎不再那么扎嗓子。钻井工作那堪比爆炸的轰鸣声,咯咯吱吱的断草声,工人们扯着嗓门的呼喝声。
在紧张、危险中,是松嫩平原的冰雪都挡不住工人们高涨的热情。
快到厂门了,她侧身下车,停在一块裸露的土地上,饭盒有些冰手,下意识把饭盒揣进怀里。还没走几步,忽然一阵叫喊:“出事故了!监测间扇叶出事故了……”
监测间?那是他的部门!
她的步子迈得愈急了。“一定不是他,不可能是他,他这人最严谨慎重的,一个小数点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怎么可能弄出事故呢?对,定是些年轻的孩子操作失误了,一定不是他……”
“小崔!小崔!还撑得住吗?”
她切真地感到心脏漏了一拍,再也控制不住步子跑了起来。
推搡开人群,冲到丈夫面前。他躺坐人群中,血液还在不断涌出,就像一朵在冬日中拼命绽放的红梅。炸开的血沫飞溅到眼里,视野被染成陆离斑驳的红。机器仍在飞快运作着,嗡嗡的鸣叫伴着同事簇拥的叹声
他的右手,只剩下三根手指了。
“我是他妻子,让我来吧!”她尽力克制住发抖的声音,从搀扶着丈夫的一位工人手中接过他血淋淋的右手,掏出包里的毛巾缠住他的伤口。
救护车来了,医护人员和几位工人一同将他抬上担架,路上简单清理创口便给抬进手术室了。
她就呆坐在走廊里,任谁都劝不走。别哭,人还活着,这就足够了。这是她唯一能想到安慰自己的话。丈夫终于从手术室里出来了,手上缠的纱布格外刺眼,他居然还笑盈盈地说:“我终于可以陪陪你和孩子了!”
的确,苦是不曾有尽头的。但能耐得住这极寒的人们,心中必定都有着炽烈的愿望。更何况,这不是一人的愿望,这是千万大庆工人的愿望,是中国几十亿人民期盼国家强盛的愿望。她觉得自己有点理解丈夫的执着了。
“崔醒,咱们搬家吧。“
“嗯?”他以为妻子又是心疼自己劝着回山东
“我是说,咱们把家搬到离工地更近的地方吧,方便你工作,你也可以回家歇着了。你以后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饺子了!”她笑。
他愣住了,自打搬来这里,她很少有放下心绪这样笑过。想必那颗心一直系在自己身上了。
“敏军,其实我更喜欢吃冰饺子,哈哈哈……”
老崔乖乖坐上了自行车后座,一只手楼着妻子的腰,风吹起她的头发拂着丈夫的脸,有点痒。
霜还没化,但被阳光烘出了几许暖意。
(指导老师:李岫泉)
【评委评语】
作品取材于姥姥、姥爷在大庆油田艰苦创业的真实故事,采用小说的文体成功表现了老一辈人的奋斗精神和情感生活。作者善于运用景物描写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形象,尤其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在结构设计上安排巧妙,前后呼应,取舍得当,行文中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真实可感。当然,如果在细节描写上再确切充实一些,会更丰满。(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