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请您升级浏览器
为了更好的使用优志愿产品,点击下载

谷歌浏览器

360极速浏览器

360安全浏览器

QQ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全国服务热线:400-181-5008
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开通VIP

收藏

分享

命系一粥(十八届叶圣陶杯决赛佳作)

| 来源: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 2557

命系一粥

姚卢和依(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二)

灶火熄,灯光灭,白日里喧攘的粥铺,浸入一种沉静的睡眠状态。年老的粥铺主人盛来锅底最后一碗粥,大口咽下,就着胃里腾然升起的暖意躺入被褥,心头还紧紧牵系着他熬了大半生的粥。

白天忙忙碌碌,常纠结于“如何修好那个灶台”“怎样接待更多来客”抑或“到底是否关门歇业,去与儿子同住”的繁杂琐事;而在夜晚,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考。店铺里氤氲着经久不散的粥香,短暂地引起老人的哲思。

中国人,自第一粒乳牙尚未冒芽的孩提时代,到最后一颗牙齿松动掉落的暮暮垂老,都是品着粥度过的。因而,可以说中国人的一生都离不开粥。哦,病人也是要喝粥的——不论发烧感冒还是病入膏肓,暖暖的米粥下肚,是肉体与心灵的双重慰藉。老人心满自得之余,心头又陡然生出些许怅惘。这是因为这间粥铺坐落于一家医院的对面,时常耳闻隔街幽幽回荡的夜哭。医院,是生与死、喜与哀、鲜活与腐蚀的无硝烟的战场;粥铺,好似隐喻着粥和食粮所支撑的生命的延续。粥铺的灶火与医院的灯光,在千百个寻常的日夜里,与死亡的阴影无声对峙着。

老人发出一声极轻的、细若蚊蚋的叹息。粥带来的热意在长夜中弥散,而他还未陷入安眠。窗外寒冷的街心,有人隐隐约约啜泣。妻不在枕边。老人披衣夜起,恍然发现店铺中灯光已再度亮起,妻在灶台间忙活。

“怎么了?”老人讶异道。

妻瞥一眼门外,向他示意。

“那姑娘在路牙上抽搭了那么久,我招呼她来喝碗粥安安神。”

老人迟滞的目光向门外兜转。一个女孩,约莫上大学的年纪,木讷地呆立在门关。缘着黑暗中的剪影向上,是一张哭懵了的面孔,泪痕纵横。

老人沉默地端详一阵,然后撩开门帘。

“进来吧!”

于是,将漫漫长夜中的行客请入小店,请入明亮的白炽灯光下,请入粥所带来的温暖、馨香与人烟气之中。

妻在侍弄灶台,侍弄这锅好脾性的粥。粥香把他飘缈的思絮捎到很远的地方。譬如,他幼时大病一场,父亲把他紧揣在怀中,挨家挨户乞来百家粥;又譬如,高考前夜,母亲捧来盛粥的瓷碗,置于他烛光摇曳的书桌一角……他的一辈子,他已遍历风霜的生命,已与粥纠葛缠绕而密不可分,如两枝并蒂花的根系。

而现在,他要盛一碗粥给那女孩。

他盛粥的动作,缓慢而虔诚,是对古来“民以食为天”的致礼,是对这饱经煎熬而成的食物的朝拜。

他不问女孩因何而泣。她是没能挽回往者生命而自责的医护,还是某位重病患者的家属?不重要。因为粥的脾性,他早已深谙:粥会无条件治愈任何人的心。凭借最平和广大、海涵地负的包容,凭借最具韧性的粘连牵挂,粥能填补每一个中国人内心的罅隙,给高蹈以平实,给凄楚以温润。粥若有言,会说:来者是客。

女孩埋头喝粥,泪下沾襟。

待女孩推门而去,老人的哲思业已寻觅到解答。这家粥铺不会关张,它像一炉竭诚燃烧的灶火;每一碗盛起的粥食,是一点迸发的火星。当黑夜中饥饿的行客步入,可以借一碗热粥,点亮他的炬火或油灯,能暖身亦能引路,从此举目四望皆是晴天朗朗,从此能脚步稳健地行路。

见老人的目光仍聚焦向门外,妻疲倦的面容上浮现释然的笑意,展颜一笑:“不必担心,既然那姑娘能喝得下粥,一定是有生活的韧性和勇气。”

妻的话语无凭无据,却又无可反驳。白米苞粟,化而成粥,入腹且入心,与中国人生命的根脉联结在一处。盛粥,咽下,同是生于土地,于是中国人的生命能度过煎熬化出精萃,有朴实厚重的温暖和光辉。

天亮了。太阳的锻冶驱走阴霾,粥的熬煮驱走饥寒。老人端来碗筷,又盛起粥来。

这间医院对街的小小粥铺,又迎来一束崭新的晨曦。

命系一粥。命若一粥。

指导老师:闵 婕

【点评】

这是一篇设计精巧、富有人生哲思的小小说。作者巧妙地将粥铺安排在医院对过,医院最是见惯生死的所在,而粥,却可以在人最饥寒窘迫的时候给人以温暖、慰藉。小说的故事情节简单而集中,只是粥铺的老板娘在夜里给街边哭泣的女孩煮一碗粥;然而叙述却舒展有致,细节自然,人物形象真实而立体,叙述语言简洁传神。尤其店主不问女孩哭因等情节的设计,既合情合理,又充满哲理。很难想象这只是一篇两小时内写就的作品。

评论
说点什么吧
发布

手机扫一扫下载APP

400-181-5008

优志愿将竭力为您提供帮助

(免长话费 )

教APP备31001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