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卷第二题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喝粥的传统。粥,有时是养生的享受,有时是生存的底线;既能体现文人墨客的生活雅趣,又承载着黎民百姓的温饱追求。如今,粥仍然是我们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之一,也同样融入了生活的各样味道。
请以“盛粥”为题写一篇作文。题目也可自拟,但文章内容必须与“粥”有直接的关系。
熬一碗醇情
朱家源(浙江省乐清中学高二)
我们家从前都爱喝粥,祖母也爱熬粥。
“孩子们都不爱喝粥啦。”祖母现在总这样喃喃道。
看着餐桌上寡淡的白粥和几碟小菜,我一如往常地抱怨道:“怎么又喝粥啊,我点了外卖,不要再熬这些了。”
祖母只用方言说了几句这又贵又不健康,便一个人蜷在桌边喝她的粥。每天都熬一家人的粥,却总是她一个人从早喝到晚,反复加热才喝完,怎么也不听劝。
餐桌上酥脆的炸肉和各式的小食每天都在变,可祖母总守着桌边的一隅,津津有味地喝她的白粥:“粥是最好喝的啊!”
“孩子们都不爱喝粥啦。”洗碗时,她喃喃的低语随水声流走,没有人听到。
一日午后,我忽然胃中隐隐不适。祖母见状,忙趿拉着拖鞋小跑到灶台锅边,还没等我拒绝,便已经开始为我热粥。
边热边说,你父亲小时候肚子疼,喝一碗粥便好了。我本想回驳,粥又不是药,能治什么病,却又想着老人家爱回忆往事,终是没说出口。祖母总爱讲些关于粥的故事,虽然也没人搭话,但她总是一个人津津乐道。
粥一热好,她便用双手把碗捧到我面前,期待地看着我。
“说了多少遍,碗太烫就用夹碗的夹子,怎么还是非得用手。您别看着我,忙您的去吧。”
“那夹子有什么好用,什么夹子有我的手端的稳。熬粥多了,手上茧多不怕烫。”说罢,便去拿了针线盒在我身边坐下。
虽说是去忙针线,祖母的双眼却还是偷偷瞥着我。我发现她盯着我喝粥,却也假装没看见,眼睛看向别处。
傍晚的暖阳洒在粥上,粥里的水雾腾腾地向上升着,在阳光中滚得金黄。粥中的米饱满烂熟,绽开几道小缝儿,粥稠稠的,光滑剔透,匀称清润。
定定地看了好久,才发现,是好久没有喝粥了。
舀了一小勺,醇厚的米汤散发着熬熟的暖暖的米香。滚烫下肚,全身都温热起来。心中缓缓荡漾起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像是一种沉甸甸的欣喜与满足。上次有这种感觉,找到了儿时的味道,但回味起来这种感觉又增添了几分厚重。
“这碗粥,很好喝。”我小声说到。
“你小讨候最爱喝粥,每天就要喝粥,炒饭啊炒面啊都不吃……”祖母一听我说这话,便眉眼含笑地开始叙叙叨叨起来了。
“这粥啊,要熬很久,把米都熬透,把香都熬出来,把汤熬稠……这才好喝哩!不像你那些外卖,瞎炒一通,吃多了又不健康……现在小孩却都不爱喝粥了,也都忙,没时间去慢慢熬……”祖母又用方言碎碎地念着,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
品味着米粥醇厚的味道,我也忽然觉得其它五颜六色的零食失了几分滋味。酥脆的油炸食品少了几分细腻,轻浮的甜品少了几分甘醇与厚重。这粥,却是怡好的。醇厚又不沉重,甘甜又不发赋,温润不辣口。
在一个暖暖的午后,慢慢地喝一碗粥,我好像回到了祖母念着的“从前”。在她的从前里,有故乡,有故人,有故事,有一种回不来的,简单的慢生活。
从前的情感,醇厚而安稳。每天的生活,都像是在慢慢熬一碗粥,褪去了浮躁,褪去了紧绷,褪去了小心翼翼,用时光去沉淀。不需要太多佐料,一碗白粥中也熬进了百味。
而如今,每个人都行色匆匆,甚至来不及熬一碗粥。也许很多人每天灯红酒绿,生活五光十色,餐桌上有丰盛佳肴。却很少有人能静静地享受慢慢的从容的幸福。
行色匆匆中,人们忘记了故乡,忘记了从前,把放松等同于宣泄。
“孩子们都不爱喝粥啦。”
好像人们都忘记了,怎样在沉静的时光中,慢慢熬制醇厚的生活。
只有祖母一人,给自己挤出了一隅,反复讲述着没人听的故事,反复熬着那一碗醇情。
熬着缓慢的时光,一个人更能在耐心中,在沉静的凝固的片刻里,触摸到那份现世安稳。
缓慢中熬得出悠长,简单中熬得出厚重。
不需要佐料,一碗白粥中也能熬出人生百味。
【点评】
这篇文章选了一个比较新鲜的角度,写老一代和年轻人之间生活态度的不同。老祖母喜欢熬粥、喜欢喝粥,反映了老一辈人所坚守的本真、单纯的生活;“我”喜欢的外卖、炸肉,反映了年轻人所追求的快捷、新潮的生活方式。文章的主旨在于揭示前者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而年轻人也总归会发现粥中安稳、醇厚的味道值得珍惜。文章的表达显示出作者很高的语言素养,总能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展现人物的个性,人物的动作、语言都十分传神。当然,由于时间的限制,文章整体故事情节的设置稍显生硬。(本文荣获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