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冯的家国故事
李叙鑫 山东省广饶县第一中学
在我们名不见经不传的小村庄,住着一位沉默寡言的老人。人们叫他老冯。
每个平静详和的下午,老冯总搬着那把暗黄的樟木椅子坐在门廊当口儿,双手拄着红漆斑驳的拐杖,眯起白发下的双眼瞧着太阳。
他很少作声,旁人也不太与他讲话,原因无他,只因老冯脑门儿下那道触目惊心的疤——那口子斜斜地歪在老冯的左眉头,硬是把那松松垮垮的眉毛拦腰斩断,让人无端联想到亡命之徒的落草,只得大气儿不敢出一声,绕道便走。
我们几个六七岁的小娃娃却不怕他,玩累了泥巴便东倒西歪地聚在他身旁,逗他的黄狗儿,坐着他的烂衣裳。
直到有一天,胆儿大的小娃娃问他:“老冯……啊不对,冯爷爷,您这儿的口子是咋来的?”
老冯眉头轻轻挑了一下,连带着疤缓缓动着。他长而瘦的脸依旧没有表情,只是下颌动弹了几下,环视我们好奇的目光,没有以往的沉默以对,却是轻敲了几下拐杖,扬起一片微尘,说:“小娃子都坐好。”
我们又惊又喜,推搡着坐在老冯家蒙着厚厚一层灰的门槛上。老冯讲故事,这可是头一遭!我傻笑,心中同情流鼻涕没来的小胖。
那个平淡下午,扬着尘埃,晒着烤人的阳光,却又那么地不一样。
那时的老冯还是小冯,是连里刚入队的新兵蛋子,在河北一带做勤务兵。他长着高高的个儿,有着宽宽的肩膀,脸膛儿红又亮。他没有经验,做着杂七杂八的活儿,吃饭时只吃窝窝头和饼子——他总觉得好点儿的吃食得给练枪杆子的才算不浪费。
小冯腿脚勤快,又是结实的小伙子,队长就把他调去了通讯兵。
一九四一年的夏天,那是小冯头一遭上战场。夜里搞突袭,白晃晃挂在天上的月亮闪闪地叫人心慌,群狗刚正乱叫着,只听一声弹响便齐齐噤了声。无声的黑夜,小冯急急的步伐未曾停下,他得把信息送到另一个连去,再快一点儿、再快一点儿……他压着脚步声,忽然瞥见必经之处的胡同里抬出一片白花花的担架。同伴们有的认出了他:“快回吧小冯,前头打仗呢,你连杆子枪都没……”话音未落,只见小冯已然飞快地窜了进去!
“唉哟!这不省心的!”同伴一拍大腿,端起枪,一抹脸上的烟渍,追了进去。
小冯揣着重要的战斗命令,眼一闭,心一横,咬紧牙关跑进黑暗却闪着火光的胡同。充耳只能听到枪响,火舌如同巨口想要将他吞入腹中。子弹穿进皮肉的声音和不论是同伴还是敌人的惨叫,充满了小冯的双耳……忽然听到子弹上膛的声音,他睁开眼,对方黑洞洞的枪口正对着自己。他想,完了,他想不起光着屁股的小时候,想不起村里最美的姑娘,想不起家里等他回家的娘,他想不起有关自己的一切。走马灯没有出现,在精疲力竭、双膝发软的那一刻,他只想着,信送不出去了!
枪响了。
热流从他的脸旁滚下,他睁眼,血色之中他却仍看见天上那白晃晃的月亮。同伴的怒喝在身后炸开:“臭小手,还在这杵着,快滚啊!”他踉踉跄跄跑出了胡同,低头看到刚刚想杀自己的敌人直挺挺的尸体。是战友在开枪的一刻打中了敌人的手,才让他的手弹没落在自己的天灵盖上!
小冯回头看着队友血战的身影,眼睛一酸,更快地向目的地跑去……
“信送到了之后才发现,于弹把眉骨擦裂了……血糊在脸上像鬼一样,把旁人吓了一大跳。”老冯平静地叙说着,抬手不自觉地抚摸自己的疤痕。
“队友呢?队友怎么样了?”
老冯愣了一下。“你说他啊……我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只是从那以后再没见过他。”他抚摸着趴在脚旁的老黄狗。“兴许是调到别队了吧……说不定现在也跟我一样给小娃娃讲故事呢。”他嘴角扯出一个笑,垂下厚重的眼皮。
微风吹过发间,这位老者依旧眯起眼睛瞧着太阳,仿佛在回忆那几十年前的峥嵘岁月。眨眨眼,我分明看到一位年轻的小伙子,英姿飒爽,昂首挺胸地走来。
当我看到网上一位抗美援朝的老兵试尝现代的军粮的视频爆火后,我又想起了老冯。正是那无数个“老冯”,在闯过物质匮乏,忍饥挨饿,炮火连天的时代,才让我们幸运的下一代迎来了新世界。
如同飞鸟无法想象鱼渊,云霄无法想象厚土,我们无法想象艰辛的过往。而老冯的故事却让我感受到先辈舍身为国的胸怀。当国家从孱弱变为强大,我们依旧要以感恩之心回报祖国,回报为祖国和人民奉献鲜血和生命的革命先辈。
这是老冯的故事教会我的。
【点评】
这篇文章的写作紧扣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见闻记录前辈的革命故事。故事首先介绍了“我”所见到的老冯现今的生活状况,并特别点出了他眉毛上的疤痕,很自然地过渡到老冯讲述自己在战争年代的经历。不难看出,文章的主人公形象是真实的,其所叙述的血雨腥风的战争场面也是真实可感的——虽然未必每个从战场上走下来的战士都是以一当十的壮士,但他们每个人都是为了民族生存而流血奋斗的英雄,即便他们甚至手里连一杆枪都没有。文章线索清晰、结构完整,语言生动形象。不足之处是开头、结尾的不少描述显得比较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