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 秋
张语轩(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
该如何运笔才能将这秋意写尽?
从小于诗韵中长大的我们,冥冥之中总将秋与悲相连。是纳兰性德咏叹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亦是杜甫胸中淤积的艰辛苦难:“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的份量那么重,以至于落笔之处那秋意已浓得化不开,千丝万缕的凉意早已顺着笔尖流入心中。
于这诗意的惆怅之中,我却独爱那逆流而上却分外洪亮的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金秋送爽,流云高悬,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金秋佳景,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何必将一筹莫展全部倾出,而白白辜负了这一番良辰美景?
秋字才落下一半,已闻见那随风而来的醇香。谷穗儿沉甸甸地挂了满枝,风一来,就摇铃般地响起来。起初只是几棵,不一会就舞成了一片。接着镰刀来了,将这金黄的勋章载着甜美的梦一齐摘下。谷子收完还有豆哩,绿的红的黄的黑的,什么宝石玛瑙,都比不上手里这一捧刚刚剥完的豆圆得可爱。倘若没什么事,那便让它们尽情地在阳光下打两天滚吧,好洗去身上的风尘与日积月累的雨渍。谷子脱了壳,内心儿里的小米就滚了出来。浑圆的,饱满的,颗颗粒粒的,孕育了庄稼人一年的梦。不着急收起来,只是拿一把扫帚,把它们堆起又摊开,摊开又堆起,秋日的序曲,就在这金丝网中编制起来了。
秋日收获的丰盛,足以陈一场饕餮之宴。绿的瓜,红的果皆不足为奇。唯有那八月流水中的鳜鱼,清澈湖泊中的大闸蟹,伴着那桂花酿酒的清香,方能抚慰那颗躁动不安的心。一盘清蒸鳜鱼端上,肉嫩而不散,白而不腻,像是池塘中的一朵白莲,享受着众人的目光,翘首以盼着被品尝。挑一只拳头大小的蟹子掰开,蟹黄顺势合着油脂一并流出,指尖沾染上一缕金彩。那桂花酿就更不必说,还未入口,只嗅上一嗅,便已醉倒在桂花树下了。
将秋字写完吧,不要停笔。听见火焰灼烧的清响了么——火光正在笔尖跳跃着哩。它又何止于拘束于笔尖?一不留神,已向翠绿的群山跑去。先是山脚,山腰,最后到了山顶之上,一层层一片片,漫山遍野的,将绿叶烧个通红。火候也是不齐的:有几块烧的发紫,大多是深红,最浅的也不过给那翠绿的末梢添了些红罢了。远远望去,虽然并不整齐,但却错落有致。
若说红,耳朵和脸颊也常是红的。一场秋雨过后,就连微风也不似夏天柔和了,都带了些狠劲儿,擦的人脸生疼。于是赶忙逃回屋中,风不会拐弯,只好打着卷儿姗姗地从门口冲过。只一会儿,便会感觉到火苗已燃上耳垂,接着就漫上了脸颊。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暑气还未完全消散,天气却已随着场场秋雨的降临而渐渐冷清了下来。清晨时分,露水已降,凉风入卧衣。想要增添衣物却害怕徒增累赘,只好选择围一条围巾来对抗清晨的寒意与瑟缩之感。正午,秋阳高照,万顷阳光带着暖意与秋日独有的缱绻散落了一地,此时只好将围巾摘下,好让阳光蔓延上每一寸的肌肤。这时阿猫阿狗随着几只喜鹊与麻雀一并安静地驻足在阳光之中——或是侧身躺着,偶尔将四肢抻得老长,伸一个惬意的懒腰。夹一本书坐在台阶上,光就投过树影映在树上,斑驳的光点跳动在字里行间,于秋日午后的静谧中沉浮。
大抵许多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秋吧,只是林语堂的秋太过温暖,太过烟火缭绕。茅盾的秋太过萧瑟与落寞,太过灰白。郁达夫的秋,便丝丝落落的如细雨般落在我的心上,弥足珍贵。秋的味道,总是与家乡缠绕在一起时,才是最醇香浓厚的。郁达夫的秋在北平——那里才是他的故乡,而我的秋不属于那儿,我的秋藏在济南的泉水里。我们的秋是不同的。他的秋浸泡在北平独有的深沉与清爽之中,我的秋却沾染着济南独有的烟火气,周身涤荡着的是一眼清泉。秋天一到,最先出来的就是卖烤薯的——推着三轮车,斗里是一个半人高的铁皮桶,捂着一块已经熏黑了的破棉被。即便这样,仍然捂不住烤薯独有的甜味。因此,卖烤薯的总是不用大声吆喝,人自己就围上来了。人也是相互信任的,就说一句要“面点儿的”“甜点儿的”,生点儿的还是外面已经烤焦了的,保准挑不错!深秋里,刚出炉的烤薯是对那冻僵的鼻头和双手最好的慰藉。已经顾不上被烫得有些发红的指尖,忙着剥开纸般脆生的外皮,周身冒着白气的橙红色的肉已经被送入了口中,裹挟着满足与甜蜜涌上舌尖。卖烤薯的人忙活了一通,不知从哪变出来几块煤,打开桶上的小铁门,扔进几块,火苗瞬间就旺了。然后继续推着车向前走,车轮咯吱地响着,只留下身后一串香气。
秋泉——秋泉自然也是好的。夏天最热的时候苔藓占据了整面池壁,一眼望去尽是幽绿,到了秋天消退了,终于露出池壁的青黑石色来。这是一年中水最清的时候,一花一草,挑着桶来打水的行人,枝头最后一片摇摇欲坠的秋叶,一抹云与整片天空,尽数盛在这盈满清泉的池中。有的池底浅,便能看见水底银亮亮的硬币,就静卧在锦鲤身旁。而像珍珠泉,会看到小小的气泡从池底挤出,翻滚着升腾,包纳着空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大,直到最后“啵”的一声在水面上破碎。泉是济南的眼睛,秋泉亦是秋的眼睛。不需多言,只是略带羞赧地望上你一眼,秋波之中荡漾着的情愫已经足以让人怦然心动了。
郁达夫愿折取三分之二的生命去兑换秋,我亦愿将我的全部都浸没在这无言的秋意中。
“秋”不觉念出声来,已经为它的字形沉迷了——多么好看的一个字!宽窄正宜,左右相称,单凭那一笔一捺就可以写得潇洒,亦可以一板一眼,心情变化,秋亦随之而变。像是一个一手拿着稻禾,张牙舞爪的小人,笔尖落下又抬起,它就有了生命。用笔尖指着它,它亦用禾扁扁的一头对着你,乐趣从中而生。转眼间,从纸上逃跑了,翻过窗台,融进一番秋景之中了。若是写得大气,又何尝不是一位雄姿英发的君王,正叉着腰俯瞰这万顷山河。唐玄宗将诞辰命名为千秋节,可也跟这帝王将相之风骨有联系?若真如此,自古爱秋之士,应当也不少罢。
自古悲秋,悲的并不是秋,而是诗人心中的郁结,全都载在这秋上,因此才具有了悲的份量啊。
停笔于此,我望向窗外,落叶已积了满地,我的思绪也随着落叶随风卷起又落下而飘远了。
该如何能将你写尽?
指导老师:孙国旺
【点评】
这是一篇构思精巧的散文。作者在风格上模仿郁达夫,却自出机杼,用“秋”字的书写来引发对于秋天的摹画与思考。作者写的秋景一方面与秋字的结构相关联,写“禾”,写“火”,都有相对应的景物,另一方面又注意彰显自己的特点,即济南之秋的独特之处。文章语言纯熟精到、引用与化用自然妥帖,极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