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老了
□李晓晗(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二)
“当你老了,眉眼低垂,灯火昏黄不定。”诗中的老去是如此温馨,婉约而诗意,但当我们走出远方的诗与幻想,走入有些无情与残酷的现实时,却不得不承认:老去是一个难以接受,不愿面对,却又无法抗拒的事实,生死更迭轮回,死亡总与衰老如影随形。当我老了的时候,我又该如何面对老去,面对死亡呢?
引发我思考的是前段时间的一则新闻,琼瑶的丈夫平鑫涛重病在床,失去意识,他曾在清醒时立下遗嘱说,如果自己失去意识,便立刻放弃治疗,想要尊严死去。面对已失去意识的平鑫涛,平鑫涛子女想要坚持为父亲治疗,维持生命,而琼瑶坚持尊重丈夫选择,放弃治疗,一时间,琼瑶成为众矢之的,收到广大网民的抨击。
我却支持琼瑶的做法,死亡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面对医院中冰冷的呼吸机与食管,当我老了,我愿尊严死去,如秋叶般静美。
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的今天的中国,这样一种现象普遍发生:失去意识的老人被插满管子躺在病床,子女不顾老人的意愿坚持倾尽一切方法延长老人的生命,他们自以为是的认为这样苟且延长生命是对老人最好的照顾,甚至以倾尽家产让老人住了多久的ICU病房为孝为荣。只是,如此低质量中苟存,真的是老人想要的吗?
不可否认,倘若老人想要如此延存,子女的做法是理所应当,但事实上,在不少老人看来,如此的“孝”是子女强加给老人的负担,当呼吸只能依靠呼吸机,进食依靠鼻胃管,一方面要承受身体的疼痛,一方面又要忍受家人“爱”的挽留,如此痛苦地苟活着,难道真的有意义吗?当我老了,何不能平静地离开呢?
一项关于生命质量的权威调查显示,中国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位在世界上倒数,而生命质量指数最高的是英国。据说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在国外不少老年人选择在老到不能动的时候,在家人的陪伴下,享受这世界最后的美好,然后安乐死,而不是在冰冷机器中苟且存活,或许有些人认为,这是不珍惜生命,对生命的不尊重,但当我们不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存在的价值,活着只是痛苦与煎熬时,怀着对世界的爱离去,不正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吗?
死亡的话题太过于沉重,于是我们便避而不谈。在中国的传统中,我们总对死亡有所避讳,于是我们懂得生的可贵,却不知如何面对老去。面对死亡,子女将自己对老人的依赖与挽留当作孝,老人也只能满怀着对子女的愧疚不安地离去,我们在面对未知而空洞的死亡的时候,总是躲避与恐惧,而少了一份面对同样未知的生时的旷达与坦然。
我是浩渺宇宙中的一颗星,你是我临近的一颗星,当我老了,当我的光芒暗去,变成暗物质消逝在宇宙黑洞时,我愿我能永远改变着你的星轨,而你依旧明亮地看我离去。
当我老了,我愿这世界留给最后的我是美好,原我能如秋叶般静美而优雅地离去。当我老了,在死亡面前,我愿有一份平静,坦然与正视的勇气。
【获奖理由】本文从“老”出发,讨论了一个沉重的话题:“死亡”。死是老的结果,是生命无可逃避的归宿。本文针对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大胆地提出了应该让老人有尊严地离去,而不是痛苦地苟延残喘。文章观点清晰,论述集中。语言准确流畅,作为限时考场作文来说,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本文获夏季现场决赛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