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是福建省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卓越的学科传统,着力打造“一流文科、高水平理科、有特色工科”的学科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福建师范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陈宝琛先生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该学堂以“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为办学宗旨,设立理化选科、博物选科、地理历史选科、数学选科、博物本科和图画、手工专修科,为福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后,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后改名私立福建学院)、私立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福建省研究院、国立海疆学校等前身校相继成立,各自在师范教育、女子教育、法政教育、中西文化融合、综合研究等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
福建师范学堂校门
私立华南女子学院师生合影

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校门
福建省研究院
福建师范学院校门
福建师范大学20世纪90年代校门
经过117年的传承发展,福建师范大学已形成了薪火相传、底蕴深厚的百年学脉,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的综合性大学。


回望117年的办学历程,福建师范大学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教育热忱,聚集了叶圣陶、郑作新、郭绍虞、董作宾、黄祯祥、曾呈奎、唐仲璋、林兰英、傅家麟、余松烈、黄维垣、唐崇惕、俞永新、严叔夏、黄寿祺、丁汉波、姚建年等一批大师巨匠,在这里执鞭杏坛,以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奠定了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他们不仅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还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教育领域,叶圣陶先生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严叔夏先生学养深厚、博学多才、追求进步、坚持真理,在推进福建高等教育发展上卓有贡献。
叶圣陶先生
董作宾先生

在生物学、医学领域,郑作新院士是中国鸟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黄祯祥院士毕生致力于医学病毒学的研究,是中国医学病毒学奠基人;曾呈奎院士长期从事海洋植物学的教学和海藻学的研究,先后发现了百余个新种、两个新属、一个新科;唐仲璋院士在寄生虫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中国寄生虫学之父”;余松烈院士首创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唐崇惕院士在研究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人兽共患寄生病的病原发育生物学、流行病学和防治研究作出突出贡献;俞永新院士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出血热等疫苗质量控制和研究以及虫媒病毒病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著名微生物学家王岳教授从小单孢菌中分离到闻名全国的“庆大霉素”产生菌;丁汉波教授致力于发育生物学研究,创造半番鸭新品种,为新农村致富作出重大贡献;吴松刚教授、施巧琴教授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该领域专著《工业微生物育种学》。
郑作新院士
黄祯祥院士
曾呈奎院士
唐仲璋院士(右一)


俞永新院士


林兰英院士
姚建年院士
2022年,我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设立“文科资深教授”学术岗位,为首批文科资深荣誉教授陈征、朱鹤健,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李建平、孙绍振、王耀华举行隆重的颁授典礼。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具有百年历史的师范院校,福建师范大学不断擦亮教师教育“金字招牌”,始终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创新型教育人才为己任,为基础教育事业立下了卓著功勋。

建校以来,学校向社会培养输送各级各类人才近60万名,为国家和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全省60%的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和其他教学骨干、约一半的中学教坛新秀、三分之一的省杰出人民教师毕业于我校,被誉为“福建教师的摇篮”。通过一代又一代毕业生,百年学脉得以延伸和扩展,他们的事业和心灵,与这座弦歌不绝的古老学府紧紧相连。



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上榜学科31个、占省属高校25%,其中A类学科3个、占省属高校75%,AB类学科18个、占省属高校36%,均居省属高校首位、全国师范院校前列,有力支撑教育强省建设。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12个学科上榜USnews世界学科排名、13个学科上榜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2024软科中国大学分领域评级显示,位列全国高校文科实力第46位、理科实力第53位。
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7个、部省级科研平台118个;“十四五”以来获国家基金项目467项(重大重点58项),其中社科基金项目175项,居全国高校第29位,学校整体进入“自然指数”全球400强。

两岸文教交流合作
发挥闽台两岸习俗相近、语言相通、血缘相亲等优势,深化文教交流合作,对台招生专业扩大至72个,在校台籍生452人,位居全省高校前列;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近4000名。“十四五”以来累计承担涉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项(其中重大1项),产出了《台湾文献汇刊》及其《续编》200册、《两岸关系族谱资料数据库》等一系列高水平学术成果。首创中国钓鱼岛数字博物馆、台湾历史与文化数字博物馆,持续开展学术精品入台工程,两岸合编语文教材34本1000多万字、辅助教材3种650万字,在台湾出版并被台湾20多所中学使用。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