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请您升级浏览器
为了更好的使用优志愿产品,点击下载

谷歌浏览器

360极速浏览器

360安全浏览器

QQ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全国服务热线:400-181-5008
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开通VIP

收藏

分享

全国两会上的“福农声音”

|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 1280

全国两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福建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关注了全国两会上的“福农声音”,我校廖红教授、秦源教授两位全国人大代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参政热情,聚焦“国之大者”,着眼民生关切,建真言、谋良策,彰显福农人的担当与作为。一起听听全国两会上的福农声音——

央视新闻频道CCTV-13

已关注

关注

重播 分享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面对面》专访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挥着锄头的女科学家 将农业创新技术带进茶园。

    央视农业农村频道CCTV-17

    《中国三农报道》专访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两会话三农——聚焦乡村全面振兴,建言献策彰显巾帼担当。

    央广网

    全国人大代表秦源:建议将福建万木林确认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福建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位于闽北建瓯市境内,是武夷山脉东南侧的一块绿色瑰宝,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及古树群为主要保护对象。万木林是宝贵的自然与人文遗产,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民革福建省委会副主委秦源建议,支持将福建万木林确认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全国人大代表秦源(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1956年万木林被划定为我国第二个自然保护区。“但据了解,在国家首批划定的自然保护区中,只有万木林还是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层级,其他都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以致万木林建设保护管理标准偏低,影响了其特有示范作用的充分发挥。”秦源说。秦源认为,一是万木林享有“中亚热带森林博物馆”的美誉,其珍稀动植物数量之多和古树名木分布之密集实属罕见,分布有全球面积最大的沉水樟古树群、全球保存最为完好的珍稀植物观光木森林群落、全国新记载的天竺桂群落、全国罕见的珍贵树种福建含笑古树以及闽楠、浙江楠等珍贵用材树种。二是万木林是中国由原地居民持续保护面积最大的古森林,于1354年由先贤杨达卿创建,事实被记载于《钦定四库全书》等文献中,其深厚的生态文化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与示范意义。三是万木林是人类营造保护森林与森林自然演替相结合的范例,在科学上享有重大国际影响,多位著名专家学者都给予高度评价。但是万木林管理层级偏低,使得其在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优秀生态文化、特殊科研价值等方面的独特示范作用发挥受到了影响。秦源表示,福建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十一条“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重大国际影响或者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条件。

    因此,秦源建议,为进一步提高万木林建设保护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其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中的独特示范作用,参照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做法,将福建万木林确认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推动创建万木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样板。

    人民网

    廖红代表:在南方稻区推广再生稻有限耕地里种出更多“中国粮”“去年,我在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试验种植了1000亩再生稻,第二季再生稻产量可达800斤以上,比双季稻每亩增收300元以上。”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提交了关于在南方稻区推广应用再生稻的建议,她兴奋地说,“试验结果证明,在有限的耕地里种出更多‘中国粮’,是非常有希望的。”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廖红对绿色种养、生态种植的研究和试验乐此不疲。常年深入田间地头的她,用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服务“三农”发展,并将农业生产一线的经验整理成建议,助力乡村振兴。廖红在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千亩再生稻示范片指导再生稻种植受访者供图“再生稻平均亩产高于单季稻、略低于双季稻,每亩比单季稻增收150元,比双季稻增收300元以上。”廖红介绍,再生稻作为一种独特的水稻种植模式,种一茬收两季,在不额外增加种子、耕作及移栽成本的情况下,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的生产能力。经过调研,廖红发现,虽然南方稻区适宜种植双季稻的耕地面积有限,但适宜种植再生稻的耕地面积达到了2亿亩,发展潜力大。“若因地制宜改种再生稻,可提高大米产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她感慨。为何当前的再生稻种植面积不大?

    “与传统水稻种植相比,再生稻种植对技术的要求更高。”廖红道出原因,“随着种植技术进一步成熟,我们已经可以把再生稻第二季的收成从300~400斤/亩提高到800斤/亩,也就是‘播一季种、收两季稻’,但技术推广、种植补贴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导致农民种植再生稻的积极性不高。”

    为此,廖红建议,通过三个举措在长江中下游、华南和西南等南方稻区因地制宜推广再生稻。一是安排专项资金加强再生稻绿色低碳栽培技术研发与集成推广,大力发展再生稻绿色、生态种植模式,制定再生稻的种植规程和地方标准;二是设立再生稻生产专项补助,提高农民种植再生稻积极性;三是加快推进适宜再生稻收割机械的研发应用,并将其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以降低再生稻机收损失率。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对此,廖红认为,农业要发展,必须运用科技创新,一方面利用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还要保护好环境。

    从事根系生物学研究已逾30年的廖红,创新探索出“茶豆间种”“茶油间种”等绿色、生态的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还保护了生态环境,以自身专业所长帮助许多农民解决他们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把实验室里的理论和技术带给老百姓,帮助他们致富,这是我们‘科特派’应该做的。”她说。

    福建省武夷山市燕子窠茶园采用套种油菜花生态种植模式受访者供图近几年,廖红将绿色、生态的种植模式和理念,由茶园推广到蜜柚、文旦柚、水稻等更多农业种植领域,推动福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在我看来,绿色和生态既是福建的特色,又是高附加值农业的标配。”廖红表示,为了发展好绿色、特色的福建农产品种养,根系培育和土壤保护同等重要。回想起今年2月在武夷山,一位果农说“廖老师,按照您的种植模式,越来越多人来参观我们的果园”,廖红不禁感慨,“这些年,我们采用绿色、生态种植模式培育出的果园、茶园、稻田,不仅干净漂亮,而且没有异味,在开花和收成的季节,果园、茶园、稻田都成了旅游胜地。”

    廖红认为,随着绿色、生态的种植模式和理念加以推广,高附加值的农业完全可以带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

    福建电视台

    福建电视台播出2025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廖红教授接受采访。

    福建电视台播出2025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秦源教授接受采访。

    《午间新时空》全国两会特别策划《两会连连看》,邀请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与来自西藏自治区的全国人大代表、林芝市墨脱县墨脱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罗布央宗做客北京演播室,一起聊一聊农业新质生产力助力闽藏特色产业延链增效的话题。福建电视台播出2025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全国人大代表秦源在采访中表示,两岸要更加深化农业科技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融合发展。在福建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的媒体提问环节,全国人大代表、永安市小陶镇八一片区党委书记许光园,谈起发展特色柑橘产业的经验做法时,专门提到了在场的另外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廖红。

    欢迎转载推文,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fjnldx2000

    来源:中央电视台央广网

    人民网福建民革

    本期编辑:李禹翰(师) 许欣绮

    责任编辑:李禹翰(师)丁雨柔

    欢迎您积极投稿或建言献策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评论0
    说点什么吧
    发布

    手机扫一扫下载APP

    400-181-5008

    优志愿将竭力为您提供帮助

    (免长话费 工作日 09:00-17:30)

    教APP备31001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