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美术生,在画色彩静物时,你是否常常困惑:为什么自己画的物体看起来总是 “软趴趴”,没有真实世界里那种丰富的质感?同样是画苹果,别人笔下的就像刚从树上摘下来,饱满多汁,而自己画的却像塑料做的。别担心,这是很多美术生都会遇到的问题,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色彩静物中塑造质感的那些关键技巧。
了解物体的特性,是塑造质感的第一步。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质感,比如金属的光滑、木头的粗糙、布的柔软等等。在绘画前,我们要仔细观察物体的表面特征,思考如何用色彩和笔触来表现这些特征。就拿金属来说,它有强烈的高光和反光,而且高光往往比较小而亮。在画金属物体时,我们可以先用较深的颜色画出暗部,然后用较亮的颜色快速扫出高光,注意高光的形状和位置要准确。同时,金属的反光也很重要,它会受到周围环境色的影响,所以要观察周围物体的颜色,将这些颜色融入到金属的反光中,这样才能让金属看起来更加真实。
笔触也是塑造质感的重要手段。比如画粗糙的物体,像石头、树皮等,可以用比较松散、粗犷的笔触;画光滑的物体,像瓷器、玻璃等,则要用比较细腻、流畅的笔触。在画水果时,我们可以用点彩的笔触来表现水果表面的肌理,让水果看起来更加生动。同时,笔触的方向也要根据物体的形状和结构来确定,这样可以增强物体的立体感。
除了笔触,色彩的运用也至关重要。不同质感的物体,其颜色的表现也有所不同。比如画布的时候,要注意布的褶皱处颜色会深一些,受光面颜色会浅一些,而且布的颜色还会受到周围物体环境色的影响。在画陶罐时,要表现出它的厚重感,颜色可以稍微暗沉一些,同时注意陶罐表面的光泽,可以用一些较亮的颜色来表现高光。
在实际绘画中,我们还要注意物体之间质感的对比。比如在一幅静物画中,既有光滑的瓷器,又有粗糙的麻布,这时候就要通过对比来突出它们各自的质感。可以将瓷器画得更加细腻、光滑,将麻布画得更加粗糙、有纹理,这样两者相互衬托,画面会更加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