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请您升级浏览器
为了更好的使用优志愿产品,点击下载

谷歌浏览器

360极速浏览器

360安全浏览器

QQ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全国服务热线:400-181-5008
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开通VIP

收藏

分享

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巡礼④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思政引领-学科融合-能力贯通”三维驱动 构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 来源:湘潭大学 2112

春风有信,花开有期,4月的喜讯如约而至。2021级材料类“师昌绪班”的21名学子,历经4年勤奋学习,全员成功保研、考研,提交了优异答卷。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100%的升学率,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所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学院构建、完善“思政引领-学科融合-能力贯通”的材料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莘莘学子铺设求学与科研的广阔道路。

底色——心怀科研报国志

湘大人,立足于红色沃土,扎根精神融入骨髓。

201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西北核技术研究院共建红色育人共同体平台,以“红专”人才培养为抓手,将马兰精神和湘大扎根精神一起厚植于师生心中。

“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马兰精神源自我国核试验基地——马兰基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勇攀科技高峰,献身国家科技事业。

整合双方优势,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院。学院坚持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以“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为要义,统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学院常态化邀请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通过言传身教,为师生带来马兰精神主题分享会。另一方面,学院组织师生前往西北核技术研究院,开展参观考察、学习科研等,直观感悟前辈们在荒漠中创造科研奇迹的伟力,增强师生矢志科研,用智慧和汗水践行科技报国的使命感。

学院举办面向教师的“明道信道”系列讲座,面向学生的“成才报国”“材子材女”等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师生把爱国情、报国志融入教育事业与专业学习中。邀请企业行业专家来校讲座,讲授国家重大发展、科技前沿、企业需求以及励志故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

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欧阳晓平倡导设立“伟人之托”千万奖助学金,鞭策学生牢记伟人嘱托,将自身抱负和国家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统一。

玉琢而成器,从三道拱门走出去的学子知行合一、担当有为,释放青春的光和热。

本色——造就创新人才

“不是走在去实验室的路上,就是走在去教室上课的路上。”这是学院学子公认的繁忙状态。

在青春如火的年纪,学生们沉浸在勤学善思、严谨创新的氛围中,自觉提高科研能力与综合素质。

如何为追求上进的学生们涵养沃土?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助力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蜕变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学院构建了涵盖材料、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电子、管理、人文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又能突出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促进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与此同时,学院精心设立了自主发展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方向和兴趣爱好跨学科、跨学院修读课程,实现多学科交叉个性化培养,为构建多元开放的学科生态、帮助学生养成思辨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等两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是教育部首批设置的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材料的宏微观力学性能》《材料科学基础》等5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和湖南省一流课程;《激光脉冲沉积过程模拟虚拟仿真实验》《陶瓷高热高强度冲击服役环境模拟虚拟仿真实验》等被评为湖南省虚拟仿真一流课程……“金课”源源不断涌现。

理论与实践“两条腿”走路,方能行稳致远。因此,学院聚焦前沿热点,凝练关键科学问题,为学生创造大量实验、实习、实训机会……

“专业团队+导师指导”的模式将课程实验、创新项目与学科竞赛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近3年,学生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90余项,省部级以上奖励70余项,创新项目80余项。

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校企联合实习基地等平台,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通过‘自荐+选拔’的方式,学院‘点对点’输送契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很多学生毕业后学以致用,从事核心研发工作。”学院党委副书记罗兆祥说,“企业高度认可学生的创新精神、学识与技能水准,肯定我们为产学研用合作提供的智库支持。”数载芳华,弦歌不辍,一批批学子成长为促进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生力军。

亮色——让拔尖人才“破土而出”

学科竞赛参与率100%、进组科研率100%、升学率100%,奖学金覆盖率90%以上,获得“先进班集体”“百佳团支部”“孝心班级”等集体荣誉……

这是2021级材料类“师昌绪班”收获的亮眼成绩单。

师昌绪是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材料类“师昌绪班”是以师昌绪院士命名的本科生培养精英班,也是我校9个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之一。

“学校和学院高度重视‘师昌绪班’学生的培养,包括政策倾斜、优秀师资配备、建设经费投入。”2021级材料类“师昌绪班”班主任刘运牙说,“同学们很清楚自身肩负的使命和追求的目标,所以在学习、实践、社会公益等方面争先恐后、互帮互助。”

青年学子崭露头角、奋楫笃行,与学院把握人才培养规律,提升自主培养能力息息相关。

“红色引领、科教融合、强化基础、突出创新”,执行院长王金斌如此介绍材料类“师昌绪班”的建设宗旨与亮点。

班级里,每个人都有科研课题。从大一开始,学院为每名学生拟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学生可以自主实验、查文献,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进行科研探索。

班级里,实行小组制讨论学习法。小组成员相互验证、相互补充学科前沿问题,学习状态饱满,科研水平日益精进。

自2015年开设实验班以来,189名材料类“师昌绪班”的学生中,158人进入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继续深造。升学毕业生中,32人师从院士团队,21人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学院对拔尖人才的培养,不仅聚焦于材料类“师昌绪班”,更注重对全体本科生的能力锻造。

鼓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大二时进入实验室,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开展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将科研项目、学科竞赛、毕业论文相结合;聘请企业导师,培养、输送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这些举措让学生成长成才有了稳固的保障。

“时刻保持积累的状态,相信量变终将引发质变。”欧阳晓平院士寄语学子们,“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学院每年招收500余名本科生,连续6年,升学率达到50%以上,保研率达到16%左右。近3年,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专利)20余篇(项)。教学与育人取得的成效,为菁菁学子赢得了宽广似海的前程。

教育教学恰似一场马拉松,力行奋进方能收获沿途茁壮成长的新芽,才会拥有春华秋实。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将一如既往固本培元谋发展,勇立潮头谱新章。

来源:湘潭大学新闻网

评论
说点什么吧
发布

手机扫一扫下载APP

400-181-5008

优志愿将竭力为您提供帮助

(免长话费 工作日 09:00-17:30)

教APP备31001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