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十余所“双一流”高校密集成立新学院,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空天技术、信息传播等领域,旨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输送高水平复合型创新人才。
武汉大学
2025年7月2日,武汉大学机器人学院正式成立,计划招收90名本科新生。学院依托控制、机械、测绘遥感等学科优势,设置机器人平台设计、智能医疗等四大基础研究方向,并聚焦“机器人+工程应用”“机器人+空天地海信息”等四大特色方向。学院聘请小米、宇树等10家机器人头部企业产业教授,强化产教融合。此前,武大已与小米共建机器人系,学子在2023-2024年国家级机器人赛事中屡获一等奖,科研与教学基础扎实。
西安交通大学
2025年6月30日,西安交大创新港学院揭牌,依托西部科技创新港,构建“1+U+E”(高校+省内高校联盟+企业)组织模式,推动全省高校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学院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卓越人才培养示范区。
上海财经大学
2025年6月28日,上海财经大学财税投资学院成立。学院以“守正创新”为理念,融合传统财税学科与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构建“三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与市场发展赋能。
上海体育大学
同日,上海体育大学智慧体育工程学院与教练员学院揭牌。智慧体育工程学院聚焦体育大数据、智能装备研发等领域,构建“校企协同”培养体系,与耐克、安踏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教练员学院则通过“订单式”培养,推动教练员队伍从“培训”向“培养”转型,提升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北京师范大学
2025年6月27日,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在珠海校区揭牌。学院依托环境资源、人工智能等学科交叉,聚焦绿色、低碳技术,构建“教研融合、产教协同”创新生态,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提供“北师大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
2025年6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成立。作为中国近代最早建立的电气工程学科之一,学院源自1908年设立的电机专科,现场签署南方电网、中国电气装备等校企合作协议,持续培养数万名优秀人才。
复旦大学
2025年6月7日,复旦大学法医学与法庭科学学院成立,整合法庭科学研究院资源,聘请“华人神探”李昌钰为名誉教授。学院以“全球视野+创新能力”为核心,推进法医学一级学科发展与新医科建设。
北京理工大学
2025年6月14日,北京理工大学空天科学与技术学院揭牌。学院前身可追溯至1950年代火箭导弹专业,聚焦跨域精打、深空探测等方向,为国家航空航天领域培养大批人才。
天津工业大学
2025年6月6日,天津工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成立,聚焦高端芯片与柔性光子交叉领域,构建“基础材料-智能集成”全链条技术生态,与龙头企业共建“X+Y”本硕博培养体系,培育覆盖全链条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航于2025年成立量子科技学院,瞄准量子精密测量、量子计算等方向,建设“三系一院一平台”育人体系;同期,中法未来科技学院获教育部批复,采用本硕贯通六年学制,引入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培养计算机技术、航空工程等领域国际工程师。
中国传媒大学
2025年5月,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成立,前身为2010年传播研究院。学院立足数智时代,培养兼具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新闻传播人才,设信息传播系、舆情与社会治理系等科研机构,构建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
这些新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双一流”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学科交叉与创新人才培养上迈出关键步伐,为科技自立自强与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