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成绩公布的时候,哭一批笑一批,惨淡一批灿烂一批,那些难过的人十有八九在恨自己不够努力。
不过,再牛的“学霸”也不过是学出来的,再低的分数也一样可以提高。所以,送给所有考生一句话:与其高考后追悔,不如此刻就努力!
方法决定成败
用努力换取优异的成绩,在这里,方法决定成败。无论是应届生还是复读生,请大家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高三,需要的是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绝非量的单纯积累。要想成为“学霸”,就必须在学习和考试两方面同时修炼“独门秘籍”。
进入高三,你的思考方式必须从学转变成考。考和学的最大差异就是面对题目时的思维方向。思维和努力没关系,和智力关系亦不大,它是大多数人潜意识中认识事物方式的体现,即看问题的角度。
思维是可以点拨、训练的,俗话说就是“开窍”。对考题来说,与其研究为什么,不如研究如何做。到高三还在研究为什么这么做的,是个学生;开始研究做题方法、解题入手点的,才是考生。
模仿一些同学学到凌晨几点,每天做多少套题,做什么样的宏伟计划,如何在精神上给自己施压等,非但不科学而且不可取。
因为不断加大知识的储备和做题的数量,只能让你对知识点做到熟悉、熟练,但是达不到掌握和精通。这样的复习,会让同学们将分数提到一定程度就遇到瓶颈,再也提不上去了。就像大多数同学困惑的那样:“为什么我已经很努力了,成绩却不见提高呢?”
所以,高三的头等大事应该是整
给知识做减法
考生要为每个学科找到一个做减法的策略,这样才能摆脱题海,找到解题的本质和规律。从知识层面来说,就是抓住核心考点;从学习方法来说,就是找到一条贯穿学科知识的线索。
比如语
语文的核心是词语,以词语为基点,从词语到语法结构,从语法结构到表现(修辞)手法,考生据此可以串联起字音字形题、语病题、现代文阅读题和作文题等。
第一步:词语。比如“墨守成规”,为什么是“墨”而不是“默”呢?因为这个典故讲的是“墨子守成规”而不是“默默地守成规”。
第二步:从词语到语法结构。根据意思可知,这个短语在语法上是主谓结构。由语法结构知识,考生可以判断“看了《中国好声音》,得到很大收获”的语病为缺主语。
第三步:从语法结构到表现(修辞)手法。现代文阅读题中,有些句子是不符合常规的语法顺序的,如“大家都注视着这位新同学,高高的,瘦瘦的”跟常规表达不同,但没有错误,那问题在哪里呢?原来,这句话采用了倒装手法,考生也能据此回答出这句话的作用是强调。
第四步:从分析到运用。《岳阳楼记》中的“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使用了对仗(对举),在古诗文阅读题中考生应该能够答对。明智的考生还可以进一步将其化用到作文中,如:“秋风萧瑟,月落残云。我的城头飘扬着秦国的旗帜,我的宫殿飞扬着秦国的歌。”这便是佳句。
再举一个
传统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单纯地强调词汇和语法。首先看词汇“develop”,词义为“togradually grow orbecomebigger,stronger,moreadvanced”,也就是发展、变大、变强的意思;再看语法“have somethingdone”,表示请某人做某事。好了,词汇和语法都没错,我们却
在
跟
如果用这个意象来记忆这些单词,不但更容易记住,而且可以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develop”:发展、变大、变强,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而让照片发展、变清晰,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句话的意思就可以
通过这种联想和发散思维,考生读懂了词义,进而了解句义,那么解答单项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就不再是问题了,甚至还能将这样的句子用在书面表达中,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同学们请相信,记忆没有定式。考生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记忆方法与记忆模式,而要突破考试必要性记忆的极限,做到最少、最精、最有效,才能轻松应对高考。
标准化和客观性
学和考永远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谁都无法取代谁。考生使劲儿背单词也未必能让自己
不要以为解题的能力通过大量做题就能提高,从普通学生变为“学霸”没那么容易,这是一门学问,考生必须得练!
面对一道试题,“学霸”的思考步骤通常是:第一,题目需要求得的是什么;第二,要求得这个结果,需要哪些条件;第三,题干给出了哪些条件,顺利解答该题还缺少什么;第四,缺的这些条件如何找到。如此,解题的标准化思维过程就出来了。
许多考生在浩如烟海的试题摧残下,已经丧失了思考的能力,面对“敌人”只能疲于招架。
比如遇到圆锥曲线的试题,第一反应不是像“学霸”那样认真分析试题,而是凭以前“练题”时的记忆,想当然地套用各种公式、定理,解到一定的时候才发现题目所问的问题与自己的解题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生不要奢望在考场上做到平时练习过的原题,题目越是相似就越要当心陷阱,越要用标准化的流程去分析问题和条件,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当然,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学霸”,除了思维严谨外,还要抓住考试的本质,在考场上始终要保持“客观性”,即“别人没说,我决不能想当然地推测”。
比如有人出一道题:“一天没吃饭了,我要大吃一顿。”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A.一天没吃饭,我饿了
B.我正在大吃一顿
C.我今天至少吃一顿
选A的同学是习惯性主观,题目告诉你“一天没吃饭”就代表“我”饿了吗?题目字面上就没有饿了这回事,所以不对。选B的是没有根据题目字面意思去做题,题目说“我”吃饭了没有?还没吃吧,所以这是审题的不客观。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今天至少要吃一顿,这就是客观,所以答案应该是C。
一句话,要跟着题目本身走,不要跟着以往做过的题目走。
特别提醒:大
全国各省市2016高考交流QQ群号:
江苏:427569031 上海:420385510 浙江:428396016 广东:248017551 河北:344707506
福建:151161899 安徽:123052735 河南:428777189 山东:121908445 四川:125754301
湖北:428487411 湖南:343855494 陕西:101078162 山西:344066914 江西:413917298
北京:413492564 广西:452431886 甘肃:452437304 重庆:463336024 吉林:160112699
云南:485679348 贵州:180594366 新疆:178918409 天津:511596052 黑龙江:467658668
辽宁:102030733 宁夏:201679097 内蒙古:478424027
推荐阅读:
关注微信及APP,小编每天推送最新高考资讯、政策和大学信息、大学专业解读。
优志愿微信公众号:youzy_cn
扫描二维码可快速关注:
微信公众号 优志愿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