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弃物理”的报道却接踵而至,不少家长已在讨论“能不能不选物理”。那么,为什么如今竟成了很多学生避之弃之的学科?
物理物理,讲的乃是万物之原理,日常生活中的所用、所见、所听、所感,都与它有关。它就像一扇了解世界的大门,为人们理解万事万物提供着基本的素质积淀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不论是从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看,还是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看,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项。而同时物理的探究亦充满着乐趣,雪花为什么六个瓣、冰为什么是滑的、筷子在水里为什么是“断”的,这些日常现象,都蕴含着或浅或深的物理原理。如今很多人回想起自己的物理启蒙,都会不约而同谈论起那些妙趣幽默的生活故事。可以说,物理之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生活之趣,来源于那求解万物的好奇之心。
如此有趣的物理,为什么如今竟成了很多学生避之弃之的学科?兴趣缺失或许是很重要的一条。细查学生们的种种“抵触”情绪,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启蒙教育不到位,很多学生一开始就对这门有些难度的科目“不感冒”;二是在很多学校,物理教学俨然变成了单纯的求摩擦力、求做功、求电流电压,整日净是枯燥的计算和做题的法则,难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如此一来,物理在很多学生那里便落入了越学越难,越难越不愿意学的怪圈。丰子恺先生有一幅画,描绘的是几位小朋友用望远镜观察星空的欢快场景,他还作词鼓励:自制望远镜,天空望火星,仔细看清楚,他年去旅行。而时下,我们缺少的就是这种鼓励动手探究、增强学习兴趣的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审视当下的“弃物理”现象,表面上看是新高考模式下学习物理“性价比太低”——学科又难,“赋分”又低。实则反映出的,却是物理在学校教育中可能被边缘化的趋向——学校、家长和考生都盯着得分点,“弃物理”便成了掩盖弱项的“田忌赛马”。在看似精巧的“算计”之下,兴趣被抛至一旁,有学生即便对物理有过“心动”,恐怕也会在分数面前低头。学习绝不应仅以考试为目的,过分迁就分数而将本该全面的知识构成拆得七零八落,无疑是“丢了西瓜捡芝麻”。
只有当兴趣成为指挥棒,学生的潜力才能更多被挖掘。物理教学应该多些《趣味物理学》里的“时间放大镜”“‘永动’的时钟”“声音的怪事”等小故事,激发兴趣,物理才不会“冷”。同时,学生和家长也要明白,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拼进大学不是终点,未来跋涉要有兴趣热情为伴,才能走得更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