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工科建设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为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中探索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工程教育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并作出了系统性制度安排。地方高校必须抢抓机遇、积极谋划,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精心布局新工科,潜心提炼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努力培养各种类型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全面提升工程教育质量。
着力积聚顺应区域发展的优势。新工科建设是为满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需要,对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做出的主动性变革。因此,一方面,地方高校要精准把握外部发展优势,全面分析自身发展面临的优劣势,努力争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会资金、其他院校等外部资源的支持,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重点依托区域产业优势,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服务区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的产学研合作示范学院、实践基地或工程创新训练中心。另一方面,要全力聚集内部发展优势。既要发挥传统办学优势,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明确长期办学中形成的彰显自身发展特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利用好新工科这块试验田办教育;又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
着力打造适应产业需求的专业。学科专业建设是新工科建设的基础。按照教育部要求,新工科要体现出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五个特征。因此,地方高校要增强政治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全面把握外部资源优势,精研地方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政策,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新模式,主动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其次,要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主动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促进学科交叉与跨界整合发展,并以此为牵引,推动高校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传统工科专业为支撑、新兴工科专业为引领、交叉工科专业为协同的发展格局。最后,应立足人才建专业,基于专业建课程、建基地、建团队,通过校校、校企、校政联合攻关,共同探索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与开发教程、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培养
着力加强保证教学质量的体系。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必须要有系统完整、科学有效的教学
着力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推进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离不开大国工匠,工匠精神成就大国工匠。当前,地方高校要培育的新工科人才应该是具备较强理工科素养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并兼有中华文化神韵、中国精神涵养、中华民族气质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他们所展现的不仅是交叉学科背景知识和精湛技艺,还应有精益求精、严谨细实、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因此,要在弘扬“工匠精神”上下功夫,培养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特长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要从优秀校园文化传统中汲取智慧,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弘扬“工匠精神”,塑造融合校训校风的“工匠风范”;要在师生中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弘扬“工匠故事”,使师生胸怀“匠心”。
新工科建设和发展需要各类高校立足于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坚持应对变化、塑造未来的发展理念,遵循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的原则,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为未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完善多主体协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为实现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