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为高考文理科必考的母语学科,对它进行有效的复习备考,必须建立在它是一门学科的基本认识上。任何一门学科,一定有自己的学科基础,学科细目,学科变化,以及知识与变化背后的学科体系、学科原理。同样,作为母语学习的语文学科,也具备相应的知识逻辑。总体说来,高三语文复习要抓住三个要素,即:常量、变量、理性。
一、常量
常规动作
包含常规知识、常规考点、常规命题形式等,这是一个学科参与应试的构成基础。具体说来,就是要储备足量的语文知识、常识,比如积累基本的汉字、词语、成语,短语分类,句子构成及变化,现代文文体及相关知识,文言文文体及相关知识,诗歌的基本类型及答题维度,汉语基本的写作技巧与表达规范等。常量的长期积累是应对高考的基本策略之一。
核心:“透”和“全”
“透”就是这些储备的知识要精准,不能有误差,不能似是而非,不能遗留问题,不能推脱问题,要有重复做、回头看的意识,经典的例题多做几次,重点难点不留“夹生饭”。“全”就是要全方位覆盖相关知识,在知识体系构成上要细化、要全面。建议学生要有条理意识、长远意识,有规划地分解知识、积累知识。在具体操作中,不妨以某一本经典教辅资料为依托,其它两三本可靠资料为辅助,先勾勒体系、建立骨架,再丰富知识,最终呈现完整的知识架构、应试体系。
二、变量
变量是指在常量的基础上要有灵活应对的方式,这种方式分为两个方面。
前瞻性
因为高考考查知识的形式灵活,而常量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在于其基本的维度,只能得一个大概的分数,要想决胜高考,必须对高考有一定预测。这种预测并不是玄学的臆测,而是观察高考命题的规律,包含全国高考的三套试卷和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等共九套试卷的异同点,然后科学分析其难易程度和操作性。
迁移性
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现在高考的重心,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恰恰是从知识到能力的升华、飞跃,只有完成这种质变才能获得分数。能力是在陌生、复杂的环境下,快速准确找到问题的症结,并予以解决的素养。高考是限时考试,这就要求有时效性;高考是学科知识的综合考查,这就决定了问题的复杂性;高考知识容量、阅读量都有所增加,这就要求学生有足够的速度与效率;同时,特殊而陌生的考试环境,考试难度的未知性,又从心理影响转化到生理影响。多项因素叠加,学生的考试成绩一定是综合的考量。如果没有应对的预案,想得到好成绩比较困难。
三、理性
培养理性思维
人天生是哲学动物,因为总在不同的现象中总结规律,好应对未知事物。高考同样需要我们思考现象背后的规律性,并做好知识和技巧的积累。因此,培养理性思维就显得尤其重要,它会将学生的碎片化的知识(认识)深化,把零散记忆系统化,从而在遇到新问题时找到恰当的解决方式,这正是现在高考应该具备的能力:高考语文全国卷从2016年到2017年的转变,已经在多方面提示我们,必须训练学生的理性意识。
训练解题技巧
比如,在阅读论述类文本时,注意梳理其话题的起承转合,论证的逻辑方法,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完成答题;在练习语言运用部分时,注意厘清题干指向,抓住连词、关键词等,能更好地完成逻辑填空或选择;在作文部分,观察题目关键词,分析材料意旨,找出解读方法,推测命题导向,安排文章结构等。
高考语文复习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日复一日的高强度的训练中复习掌握初高中常见的考点、知识点,是庞大的工程,同时是对学生心理、生理等综合素质的考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弥补漏洞才是要义。与其后悔没有在初高中学习阶段掌握足够的知识,不如相信教师的经验与引导,平心静气地罗列问题、按部就班地解决问题,做到眼中有问题,心中有条理,手中有方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