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是高校办学的基础,学科建设在高校办学中居于龙头地位。高校本专科教育、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都是在学科基础上组织开展的。学科评估是促进高校学科建设、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治理机制,是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学位中心)组织开展的、以学科为评估单元、对开办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办学水平的关键体检。自2002年首次开展以来,已经完成了四轮,在高教界产生了重要反响,受到了高校的高度重视,对高校学科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它着眼于与中国教育现代化总体进程相适应,提出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两阶段目标:第一阶段,经过5至10年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第二阶段,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贯彻落实《总体方案》精神,日前,学位中心公布了经教育部党组审议通过的《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并将于近期启动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这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采取的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必将对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增强办学实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形成新的发展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学科评估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推进器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走上了快车道,不论是高等教育总规模还是毛入学率,都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研究生教育大踏步地发展,各项数据指标全面飙升。据统计,2000年以来的20年中,仅研究生招生人数和在学研究生人数就分别增加了613%、851%。高等教育总规模和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全面扩张,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能力的全面提高,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使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人才断层问题得到解决,全面提高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资源条件保障之间的矛盾愈益突出,水平与质量的诉求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重视。顺势而为,适时启动学科评估,为研究生教育规模增长筑造了一堵质量保障的防火墙。应当承认,我国高校学科发展和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有密切关系,随着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很多高校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学科建设问题,建立了学科概念,包括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甚至三级学科的概念。但当时人才匮乏、条件有限,学科建设主要表现在按学科层次申报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研究生培养上,具体的学科建设策略与方法难得一见。90年代实施的“211”工程、“985”工程为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持,促进了高校相关学科办学条件的改善和人员结构的调整,使部分高校的一些优势学科办学水平得到了提高。新世纪以来,高校学科建设有了重大进展,主要表现在为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需要,高校增设了大量的新学科新专业,学科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有的学校甚至因此改变了类型归属。应运而生的学科评估为扩张时期的高校拴上了一道注重质量的保险丝,恰逢其时地满足了引导高校注重内涵建设的需要。
《总体方案》提出,“改进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为学科评估清晰地指明了方向。《工作方案》在坚持前四轮评估“提高质量、优化结构、鼓励特色、协同创新”基本原则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坚持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价值导向,在保持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基本定位和评估体系框架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全方位体现立德树人成效,全过程考察立德树人成效。比如,在“人才培养质量”一级指标中,分别从“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四个维度,强化方向性、系统性、过程性、成长性、多元性等“五性”评价。《工作方案》将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置于学科评估的首位,贯彻在评估指标体系各方面,将有助于引导高校全面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树立注重质量的学科文化,从根本上转变办学方式,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二、学科评估是实现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我国已经建立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的宏观和微观办学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持续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宏观上积极探索建立“管办评”分离的高等教育治理体制,在微观上大力建构高校自主办学治理机制,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取得了重要进展。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学科评估诞生于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改革,经过前四轮实践和完善,已经成为实现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对高校办学管得太多、管得太死,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不仅如此,在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中,还出现了“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循环死结。创新治理机制,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建立现代化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成为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目标导引。20世纪后期,虽然评估改革的要求已经提出来了,但主要还是在本专科教育方面进行试点探索,研究生教育仍然沿袭了学位点申报审批、重点学科申报审批的行政管理机制。学科评估的引入,开拓了高等教育治理的视野,使教育行政部门在行政、财政等机制之外,有了一种新的高等教育治理手段。它不同于行政管理、财政资助等方式,借助相对独立的组织部门和组织方式,以包含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和要求的评估标准和方案,对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间接地给予指导,发挥影响于无形,为高校自主地进行学科建设决策提供有益的帮助。
《工作方案》在深化高等教育治理改革上又有新进展。近年来,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现象在我国社会盛行,已成顽瘴痼疾,在高教界多有表现。一些高校在办学绩效、教师业绩、学生成绩、干部履职考核中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简单粗暴地对待复杂的高等教育,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重外延,不重内涵。“五唯”现象扭曲了高校灵魂,消解了学术精神,误导了高等教育价值追求,长此以往,将贻害无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工作方案》针对“五唯”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引导高校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转变办学方式,完善评价标准,潜心抓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例如,在人才培养方面,增加了考核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教学质量、科研育人、学生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质量等指标;在师资队伍方面,不唯学历和职称,不设置人才“帽子”指标,加强了对师德师风的考核;在科学研究方面,不唯论文和奖项,不设置发表论文数、出版专著数、申请专利数等指标,突出原创性、前沿性、突破性成果。设置“代表性学术著作”“专利转化”“新药研发”等指标,对科研成效进行多维度评价。不“以刊评文”,淡化论文收录数和引用率,不将SCI、ESI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突出标志性学术成果的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着力扭转“SCI至上”风气。强化学科对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更加强调发挥文化传承创新与智库作用,自然科学学科更加强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强化分类特色评价,按一级学科分别设置指标体系,充分体现高校办学定位与学科优势。这一套“组合拳”的运用,将有利于高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校准高等教育办学方向,深化治理现代化改革,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三、学科评估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研究生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果,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高等教育评估,包括研究生教育评估,已成为20世纪末期以来世界各国高教界最受关注的治理改革。尽管如此,学科建设与评估却是非常中国化的概念。与我国不同,欧美国家高校的学科目录不是由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往往是由学术组织或民间机构进行相关统计而形成的,所以,也就没有全国统一的学科专业目录。他们也没有全国性的学科评议组和教指委,各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差别很大。对于研究生教育的评估,欧美国家一般纳入科学研究评估,或者直接开展研究生教育评估。我国开展以一级学科为单元的学科评估,其基础主要有二:一是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是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申请并通过评议后开展的;二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各学科的学科评议组和教指委对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拥有评议权利,有的还对相关学科核心课程开设提出指导意见。因此,我国高校各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水平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学科评估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学科评估是学位中心开展的服务性评估,按一级学科组织,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自愿申请、免费参评。评估结果按“分档”方式呈现。据统计,在第四轮评估中,全国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有94%申请参评。这表明经过近20年的探索实践,学科评估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学科评价体系,其影响已经深入全国几乎所有研究生培养单位。
第五轮学科评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在全面总结前四轮评估经验的基础上,坚持继承创新,按照“改革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要求,完善了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改进了评估方法和手段,使评估更能体现时代性、先进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位中心将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与有关部门协同和国内外第三方数据机构合作,建立学科大数据库,提供给学校审核补充或与学校填报数据比对核验,不报送任何纸质材料,不“进校”开展评估,以减轻学校负担,减少对高校正常办学干扰。就形式而言,学科评估是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就实质而言,它是一种价值引领。学科评估立足中国国情和高校学科发展实际,已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凸显了高等教育评估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来源:教育部 积极探索构建中国特色学科评估体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