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京隆重举行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武汉大学共6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主持完成的2项成果分别获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技术发明二等奖,参与完成的3项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该校合作的外籍教授Joannes.E.Frencken获国际科技合作奖。
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刘延东等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该校获奖成果中,舒红兵院士主持完成的“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转导机制”获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目围绕抗病毒天然免疫识别、信号转导与调节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推动了对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转导和精细调节机制的了解,为诠释宿主如何抵御病毒感染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为了解病毒诱导的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也为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研发、抗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药物研发提供了潜在的分子靶标。“这个项目的意义在于,揭示了抗病毒免疫与炎症反应的系列分子机制,让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舒红兵说。
钟波教授代表该团队赴京领奖,他介绍,病毒感染引发的各类疾病对人类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我们的发现揭示了宿主在第一时间识别病毒并产生免疫应答这一重要生理过程,推动了对病毒免疫学学科的了解,有些研究成果已经写进了教科书。此外,这些成果也为未来抗病毒药物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感受到党和政府对科研创新和科研人才的重视与大力支持,他大受鼓舞,“回国三年来,我切实感受到了中组部、武汉大学以及生命科学学院、医学研究院等单位的领导在工作、科研、生活等各个方面对我的关怀与爱护。此次获奖,既是我们过去十年研究的一个里程碑,更是未来我们研究的基石。”
李清泉教授主持完成的“道路路面动态检测关键技术及装备”获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围绕路基路面性能影响理论、高速无损快速检测原理和技术,开展了道路路面动态检测方法研究和系列重大装备研制,攻克了道路弯沉快速检测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突破了数据自动处理行业瓶颈,实现了道路全指标动态检测,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检测装备,在国家交通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参与完成成果方面,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邵振峰教授等参与完成的“国家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水利水电学院陈胜宏教授等参与完成的“水工岩体特性评价与工程利用关键技术”、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孟令奎教授等参与完成的“大数据驱动的水文多要素监测预报关键技术与应用”,分别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与该校口腔医学院樊明文教授合作的荷兰奈梅津(Radboud)大学牙学院教授Joannes.E.Frencken获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他是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口腔诊疗计划和未来规划负责人,长期从事口腔预防医学和微创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一直致力于龋病流行病学、龋病预防及ART技术在中国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据悉,本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予295项成果和7位外籍科技专家。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6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87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17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67项;7位外籍科学家获国际科技合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