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三个聚焦”提高教育质量,做足做深“农”字文章,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聚焦“姓农为农”办好学。一是立足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突出农大姓农办学特色,推动专业设置和研究重心向“三农”聚焦,下大力气办好特色优势学科。实施品牌学科、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培育学科分类发展,学科整体实力稳步提升。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生态学、化学、工程科学等5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作物学、园艺学进入B+档。二是推出一批农业科研“金字招牌”。刘仲华院士主持完成的“黑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茶资源高效生态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获湖南省首届科技创新奖,印遇龙院士和刘仲华院士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陈立云教授获湖南光召科技奖。学校牵头组建的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并通过国家建设验收评估。实现在《Nature》发表文章和入选ESI热点论文零的突破。三是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实施“神农学者”“1515”人才计划和中青年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深化收入分配、职称评聘、人才引培、表彰奖励等制度改革。2人分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职院士数位居全国农林高校第4,具有博士学位和国内外多校学习经历的专任教师比例大幅提高。官春云院士领衔的教学团队荣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
聚焦“一懂两爱”育好人。一是把立德树人、三全育人贯穿治校办学各环节,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三农”一线,培养更多热爱农村、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高素质农业农村人才。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国三农”通识教育课程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建设。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把课程思政开到实践的最前沿,开到乡村振兴的第一线;依托文化、社会和科学三个维度,开设“大国三农”通识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自觉担当起科技创新、建设“美丽中国”、乡村振兴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二是突出产教融合,优化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围绕“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先后在园艺、茶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学、环境工程等专业全面开展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带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项目试点专业8个。三是开展省情、乡情教育,加强劳动教育。出台《湖南农业大学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依托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明确各本科专业劳动教育类课程安排,聘请了13名生产工作一线的湖南省劳动模范担任学校劳动教育兼职教师,组织学生深入农业一线,深入农民生活,把所学专业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意志和勇于奉献精神,学校连续9年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聚焦“三高四新”服好务。一是聚焦现代农业需求,抓好人才引育。瞄准种业创新、农业机械化、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卡脖子”问题,精准引进和培养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下沉教育资源到县乡,就地培养更多实用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二是聚焦现代种业与农业装备需求,抓好科技攻关。积极参与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建设,全力建好学校牵头的畜禽、油菜、蔬菜、茶树、中药材、果树等6个研究中心,确保我省在相关种业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通过农艺与农机融合创新,选育一批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新品种、开发一批适合机械化生产的绿色生态栽培技术、研制一批适合湖南农业生产的先进农机装备,全面提升湖南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园艺领域院士优势,在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积极参与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联合建设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三是聚焦千亿产业需求,抓好成果转化应用。在该校牵头的6大千亿产业中(畜禽、蔬菜、茶叶、油菜、中药材、果树),集成全产业链技术成果,实施一个产业集群、一个责任学科、一位首席专家、一支稳定团队“四个一”工程,重点支持15个左右主导产业县市,全面提升千亿产业科技水平,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