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承担起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
一、提出一个新理念:“非遗+专业”相融合的育人理念
融合职教工匠精神、
二、建立一个新体系:凸显“三融合”的复合型育人体系
凸显“通识教育体系与非遗知识体系融合、专业实训体系与非遗技艺项目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文创
1.通识教育体系与非遗知识体系相融合:开展课堂革命,将通识教育体系的文史经典与非遗历史知识相融合;科学探索与非遗研究相融合;生命关怀与非遗保护精神相融合;艺术审美与非遗项目体验相融合。
2.专业实训体系与非遗技艺项目相融合:实施模块化教学,专业基础实训与非遗传统技艺训练相对应;专业能力实训与融入现代技术的非遗技艺相对应;专业拓展实训与非遗研究相对应。
3.创新创业教育与文创
三、构建一个新模式:“一平台、一体系、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平台:学校与青州市文旅局、山东华艺
一体系:构建“通识教育体系与非遗知识体系融合、专业实践实训体系与非遗技艺实践项目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文创
一体化:非遗传承人与名师协同开展“依托非遗传习坊进行与专业相结合的非遗项目感知体验;依托鲁班工坊开展与非遗技术技艺项目相结合的专业实训;依托非遗研究所进行融入文创作品研发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体化培养。依托非遗传习坊和鲁班工坊成立了12个非遗社团,开设非遗课程班,每个社团20余名学生。定期聘请大师、传承人以讲座的形式给社团做报告,举办线上线下非遗展览活动,将古琴制作、陶艺、茶艺、烙画、葫芦丝制作与演奏、书画装裱、古籍修复等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让学生去参观体验,亲身实践,通过举办非遗大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打造一个新的资源库:“传统技艺+现代科技”虚实结合的教学资源库
优化“非遗+专业”相融合的师资队伍结构,引进和培养国家级和省市级非遗传承人30余名,校政企合作共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青州花键》等70余门非遗课程,开发《古琴斫制与数控加工技术》等40余门“非遗+专业”融合课程,编写教材30余部;深挖非遗技艺与专业技术的结合点,开发“隆盛糕点制作技艺”与“食品加工技术”相融合的实训项目60余个;开发山楂白兰地果酒技术等多项非遗创新技术,独创多项非遗外观设计专利;牵头制定全国山楂酒行业标准,开发柿子酒、装饰摆件等100余种文创
五、创建一个新机制“一学院、两原则、三主体、四保障”的体制机制
一学院:围绕齐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立山东省首家非遗产业学院,下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和非遗匠造
两原则:紧密对接区域优势非遗产业,以“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为原则,共担人才培养、非遗传承、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等工作。
三主体:学校出标准,政府出场地,企业出设备和技术,校政企协同推进“非遗+专业”的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工作。四保障:围绕人才培养和非遗产业发展,校政企协同建立平台运行有序、教学管理规范、质量监控到位和协同创新服务有力的四个保障机制,确保文化素养深厚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