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亚学院三亚城市治理研究院、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和中国传媒大学擘雅品牌研究院携手主办,三亚智库联盟协办的第四届“落笔峰城市⽂明与城市创新论坛”于2023年12⽉23⽇-25⽇在三亚学院举办,主题为“城市品质与城市品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城市治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努力构筑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面对学术热点与社会焦点,本届设置“城市品质与城市品牌”1个主论坛,“特⼤型城市的应急治理”“擘雅城市⽂化”“城市设计与治理创新”3个分论坛,为专家学者、业界领袖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高水平、多方位的交流学习平台。
本次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沈体雁主持。
住建部原副部长陈大卫致辞,他首先对第四届论坛的成功举行表示祝贺。并从全球城市文明是创新推动的关键要点出发,提出对城市品质标准界定的首要因素应以市民感受为主。随后,他以纽约、巴黎、多伦多等全球性城市为例,分享了世界格局变化下城市文明的危机与动力。在经济全球化面临挑战的今天,更需要关注城市秩序与系统性城市治理的思路;关注人工智能参与解决社会民生等问题的可能性;以反思历史的积弊与多目标矩阵耦合为方法,对城市品质未来的成长贡献文化传承与推陈出新的力量。
三亚市常务副市长盛勇军代表三亚市政府对众多城市治理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肯定了落笔峰城市文明与城市创新论坛作为三亚市第一个城市高峰论坛,在提升城市影响力与城市建设方面,起到了贡献智力与传播社会影响力的巨大作用。并在对三亚的“最美纬度、最惬意温度及最令人着迷的深度”的“三度”推广中,表示三亚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做好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南繁育种与深海科技等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的使命与决心。他期待此次论坛,把脉重大机遇,对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与人类文明,对提升服务三亚城市治理的治理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在致辞中对论坛主办单位与合作伙伴的辛苦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提到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各国,城市文明一直引领着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在21世纪,城市文明的这种引领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政治学者说,19世纪是帝国的世纪,20世纪是(民族)国家的世纪,21世纪则是城市的世纪。各种大大小小的城市已经成为人类主要的生活场所。这是因为大规模的城市化,本身就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城市化促进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进步,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但城市化也带来了众多的“城市病”和新的治理难题。城市创新为城市发展带来不竭的动力,通过城市创新,化解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的困境,不仅对于人类的幸福生活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前所未有的重要性,而且对于推进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和城市文明的进步也有着日益重要的意义。这也正是发起举办“落笔峰城市文明与城市创新论坛”的根本宗旨。
三亚学院校长陆丹博士从论坛创办的历史背景出发,介绍了三亚学院在国家治理与城市治理中取得的成果。他分享了关于现代化同质性与全球化本土性在城市治理中平衡的体会。他从吉利教育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及马来西亚工业化水平提升战略倡议出发,以吉利&马来西亚AHTV(汽车高科技谷)项目建设过程中所观察的城市治理与乡土人文特征为切入点,分享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与人文观察独一无哪J健K衔赜谙执亩嘌晕侍饧俺鞘兄卫恚挥τ兴降耐骋槐曜迹髯允媸示秃谩6泄较执械某鞘兄卫硪樘猓谌擞氤鞘泄叵捣矫妫λ呈贫=璐耍橛牖峒伪鲇胙д吣芪堑某鞘薪ㄉ杼峁┒喾街敢镏浅鞘衅放朴氤鞘衅分什欢咸嵘�
擘雅集团董事长刘瑞旗分享了对城市品牌与文化的研究与探索历程,重点阐释了城市品牌和文化建设对个人、组织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城市品牌和品牌学科的发展,应进一步凝聚政商学研等社会各界的共识,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周成虎以《基于大数据的城市规划与治理实践》为主题,介绍当今人类已经进入了全数字化的时代。数字革命驱动智能社会发展,时空大数据成为当今信息社会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建设不能没有时空大数据。中科云图无人机遥感网基于时空大数据平台,整合空间地理信息、行业专题信息、物联网感知信息等,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数据汇聚融合、高效管理。无人机通过网格巡飞实时获取时空大数据,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的多源融合智能遥感网,形成了覆盖全域的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全面、准确地掌握城市发展特征和态势,助力城市精细化治理。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危机领导力项目负责人Arnold Howitt以全球超大城市波士顿、巴黎为例,阐述如何提升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增强基础设施系统的稳健性,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打造健康、宜居、安全、韧性的环境,探讨当前超大城市应急管理的核心任务、主要挑战以及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展开讨论,旨在为中国超大城市治理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支持。
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党委书记全河关注推进城市更新,打造城市治理新格局。他强调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城市更新行动初步取得一定成效,同时也遇到不少困难和瓶颈。城市更新行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商共讨,突破城市更新工作的难点、瓶颈,推动城市更新行动顺利实施。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法治政府研究中心主任包万超,讲述了以法治政府示范创建为引领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中国的经验与愿景。法治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深化城市治理的根本保障,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从根本上依靠法治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坚持立法先行,加快完善城市治理各领域基础性制度,围绕城市治理中的机制性、障碍性、瓶颈性问题,聚焦重点领域、难点问题进行制度层面的破和立,推动制定科学有效的地方性法规,为城市治理营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国特色城市治理不断涌现出来的创新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自主知识体系,以创新的自主城市治理理论引领中国特色城市治理实践。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原董事长范霁红,分享了城市能源系统创新的特征与场景,她从未来城市供能与用能、未来电力系统的基本特征出发,介绍了典型城市能源场景,并探讨了城市能源系统创新的可行性。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沈体雁阐述中国城市治理创新为世界贡献中国经验。以三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优秀案例为例,从创新的规模、质量、格局、驱动力、规律等方面总结了中国城市治理创新的主要特征,这些创新经验可以为世界城市化发展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样板和中国理论,包括:一是以规划引领,构建多规合一、多元参与的国家规划体系;二是进一步发展智能、绿色、有机、人本新型建造体系,实现城市有机更新和集约增长;三是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建立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城市经济治理新模式;四是基于现代技术建立城市运营体系,打造“三有”城市治理共同体。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国家治理平台帮助中国人重新找回中国人服务社会、天下为公的理性。
擘雅集团总经理,擘雅投资管理合伙人景辉,以擘雅城市文化研究与城市品牌咨询为例,谈到借助文化力量成就城市品牌。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中国传媒大学擘雅品牌研究院联合研发的《城市品牌(域牌)贡献力报告》。取样无锡市、佛山市、泉州市、烟台市、绍兴市、洛阳市等13 个城市的表现情况,创造性地以天地、人格、信仰、制度4个维度,选出12个二级指标和42个基础指标,构建了城市的品牌评价指标体系,在学界中首次提出城市品牌(域牌)对经济的贡献力的概念,揭示品牌与城市经济、文化的互动关系。并将启动“品牌口述历史工程”,为知名企业提供具有史学视野与人文情怀的专业口述史,对中国众多百年品牌的发展史、创新史以及品牌背后的故事进行挖掘、整理。
分论坛中,与会嘉宾以“特⼤型城市的应急治理”“擘雅城市⽂化”“城市设计与治理创新”三项主要内容,展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讨论,探讨了地缘文明视野、区域国别研究、城市设计与治理创新等内容。北京大学何增科教授、刘伦研究员、向天怡研究员,擘雅书院执行院长梁建华,三亚学院校领导朱沁夫教授、社会学院刘夏蓓教授分别主持分论坛。三亚学院校领导刘晓鹰教授在分论坛致辞。
随后,《中国治理评论》编委会还将召开座谈会,探讨城市治理创新等议题。
三亚城市治理研究院
学校前瞻海南自由贸易港“未来岛”的壮阔发展前景,共享海南健康岛、安全岛的环境生态优势,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主动引领教育改革创新,数字赋能高质量育人持续向前,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输出更多高层次智力成果、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而不懈努力。
三亚城市治理研究院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和三亚学院科研合作的研究机构载体,成立于2019年3月,由俞可平教授担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陆丹教授担任研究院院长。三亚城市治理研究院响应习近平总书记4.13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三亚学院各自的优势,联合国际大都市协会和全国其他城市治理研究院,在城市治理和社会治理领域的开展广泛合作,服务于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推动城市治理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努力为海南和全国的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智力和政策支持,定期举办“落笔峰城市文明与城市创新论坛”等系列学术研讨,并努力将论坛打造成城市治理领域的有国际影响力的永久论坛;合作举办《中国治理评论》(辑刊,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刊载有关治理理论、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等领域高水平成果。2023年《中国治理评论》入 选CSSCI(2023-2024)收录集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