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请您升级浏览器
为了更好的使用优志愿产品,点击下载

谷歌浏览器

360极速浏览器

360安全浏览器

QQ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全国服务热线:400-181-5008
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开通VIP

收藏

分享

师大人物志|“90后”教授廖勋凡的追光故事

|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2729

在5月4日举行的“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江西共青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分享会暨五四表彰会上,第26届“江西青年五四奖章”正式发布,我校“90后”教授廖勋凡上榜,让我们走进这位“追光新青年”,聆听他的故事。

每周四的晚上,方荫楼一区三楼角落里的教室传来的阵阵交谈声总会打破夜晚的静谧。沿着交谈声寻去,十几位学生在教室中轮流汇报着各自一周的实验进展与困惑,分享近期看过的文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一位青年教师围坐在学生中间认真地聆听他们的汇报,时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时而耐心地解答学生们抛出的问题。教室灯光熄灭的时间不定,有时甚至亮到十二点,但是很少有人选择提早离开。

这位“青年教师”就是90后廖勋凡老师,江西师范大学氟硅能源材料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级人才称号、江西省杰青入选者,第26届“江西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近年来,他在国内外著名权威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48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8项。受邀担任《eScience》《Chinese Chemical Letters》期刊青年编委与《Energies》期刊客座编辑。其所在团队面向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从事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研究工作,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落地:师大就是我的家

+

游历数千里之外,终回生根发芽之处。通过一路的学习,廖勋凡从南昌新建区的小乡镇走出到美国西雅图,从在田野间奔跑的男孩成长为大学教授。因为意识到开阔眼界的重要性,所以更想把自己在外面看到的、学到的知识带回家。我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是他反复说到的一句话,他也希望很多像他一样出身的孩子也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2020年的一天,廖勋凡接到了回南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邀请,当时还在东华大学任教的廖勋凡面临重大抉择:是留在拥有良好科研条件的一线城市上海,还是回到抚育自己成长的家乡。最终,他选择了回到江西,他希望自己能够反哺家乡,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书写在赣鄱大地上,让更多的学生有走出去的机会。

从到师大工作的那天开始,他的微信名就加上了“@JXNU”的后缀。“学校是比家大点的地方”,在师大工作的日子让廖勋凡找到了理想的生活状态。闲暇之余,他加入了教职工足球队和篮球队,球场成为他除实验室外的“第二主场”。对于廖勋凡而言,运动不仅能够放松身心、出汗解压,也能与同事、学生建立更深的联系。他说:“我的生活就是简单的三点一线:实验室、足球场、家。换句话说,师大就是我的家。”

“先骕楼”“名达楼”“方荫楼”……一座座以前辈名字命名的大楼,让廖勋凡感受到师大的情怀和底蕴。在他看来,师大丰富的教育资源,完备的教育体系能让他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省心不少,从而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与科研中。

学校这些年一直在持续推进人才评价体系改革,高层次人才学术专餐让廖勋凡印象深刻,大家就像家人一样,围坐在一起为学校建设建言献策。学校也会按实际贡献、代表性成果来公平公正地评选各类项目,这给予像他一样的年轻教师很大的鼓励。贴心的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窗、校领导聆听人才心声的诚挚态度、学校良好的工作环境……种种配套设施让他们倍感温暖和幸福。

廖勋凡如同一颗山脚下的蒲公英,借助知识的风飘过连绵起伏的大山,飞过车水马龙的城市,漂泊许久,最终还是回到了抚育自己的这片土地,找到了家。

扎根:科研中探索未知

据估算,太阳1小时辐射到达地表的能量足以满足目前全球一年能源使用需求,但是目前第三代太阳能电池中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存在着稳定性不足、能量转化率较低等问题。多年以来,材料化学领域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材料更新升级太阳能电池。廖勋凡从研究生阶段开始,便致力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当同实验室的同学都陆续开始发表论文时,廖勋凡还在经历一次次的实验失败。“那段时间除了实验室,其他地方几乎都找不到我。”

这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伴随廖勋凡至今,即便在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后,他仍是实验室的“钉子户”,昼出夜归是他的工作常态。他说,“科研的本质就是探索未知,因为我对科研感兴趣,所以我做这些从来都不觉得苦也不觉得累。”

为突破这些瓶颈,我校化学学科带头人陈义旺教授组建了高分子能源化学研究团队,廖勋凡成为其中挑起重担的一员。团队面向国家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出通过氟化与氮杂环协同策略实现分子内强电荷转移,精准调控分子的能级结构以及分子堆积行为,通过构筑新型高效非富勒烯受体材料,解决了材料吸收差和能量损失高的问题,实现了多个材料商业化。团队自成立以来共培养研究生30余人,获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0余多项,开发系列新型高效光电转换材料,为面向低碳社会的新能源材料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登上方荫楼三楼,穿过明亮的走廊,以蓝色为主色调的氟硅能源化学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映入眼帘。从两年前的空空如也到如今的科技感满满,实验室的建设离不开团队成员的辛苦付出。“这种电池成本低、污染小,而且非常轻便易于携带。它可以与建筑结合,‘贴’在玻璃上。也可以覆盖在背包上,晴天登山时随时提供充足的太阳能。”廖勋凡拿起一张薄膜般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组建介绍道。有人见他们团队成果频出,一年到头似乎没见过他们放假,称赞他们很拼很“卷”。廖勋凡诚恳地说:“这是我们做研究人员的本职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把研究做得更好一些。”

自建校以来就开设的化学专业,至今已有83年的历史积淀,像廖勋凡这样的青年教师往往也承担着续写老牌专业新辉煌的责任。“我希望通过我们的科研平台能让更多人看到我们师大的科研能力”廖勋凡这样说道。

撒播:用生命影响生命

回顾过去的求学之路,廖勋凡说:“我不是个聪明的人,特别感恩所有在我成长道路上精心培养和悉心指导我的老师们,尤其是我的博士导师陈义旺教授、Alex K.-Y. Jen教授和谌烈教授以及高中班主任夏万根老师。”他认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是知识传承和表达感恩的另一种方式。

沿着高分子化学一路走来,廖勋凡从一个受业者,成为一个授业者;向着高分子化学行去,他又把这个角色指向未来的学习者。“两点一线”,或可概括他身为一名高校教师的工作内容:教学、科研是两个主要工作要点,而培养学生则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

做研究需掌握一定的方法,廖勋凡总将自己学生时期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不论实验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及时分析和总结,这样才会有质变,不然就是在做无用功。”

入职两年来,廖勋凡先后评上了博士生导师和教授职称,成为了学生眼中热门的“90后”教授。他也曾指导本科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廖勋凡指导的《一点亮白——无过氧化氢健康牙齿美白仪》项目获全国铜奖。现已保研至中国科学院的项目成员吴晶晶说:“在备赛过程中,老师会帮助我们指出PPT和计划书上的细节问题。我们也会一起聊天,特别是聊到我的人生规划时,老师总是愿意站在过来人的角度给我一些宝贵的建议,我觉得很有用。”

“无论是平常做研究还是写申请材料,廖老师总能给我提供一针见血的指导。”程富粮是廖勋凡指导的博士生,他与廖勋凡同一年来到师大,1996年生的程富粮仅与廖勋凡相差六岁,廖勋凡对他来说是良师也是益友。如今,程富粮已经通过了江西中医药大学的面试,博士顺利毕业后就可以入职,这些都离不开廖老师的帮助。

在每年寒假过后的元宵节,廖勋凡总会在这一天召集在学校的学生们共度佳节。而今年,已是第三个年头。“我希望和学生成为朋友,我也很支持我的学生们继续深造,希望他们未来的路走得更好一点。”

傍晚的高等研究院,夕阳透过窗栏给每一层楼道都洒下一片金黄。金黄色的光将印刻在教学楼层间的“科研兴校 人才强校”八个大字照得闪闪发亮,也照亮着来往的教师、学生。

中国的新型太阳能电池探索之路任重道远,廖勋凡作为走在前端的青年人才,如同携着一盏探照灯在光伏材料的未知领域不断探索,为学生指引方向。“梦想实现不是终点,要有责任感、使命感,要肩负起属于我们青年一代的重担,为祖国培养品学兼优的综合性人才、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奋斗终身,不负青春韶华。” 廖勋凡说,“近些年来,我明显感觉到师大的化学学科团队实力的发展,大家像一股绳子一样紧紧地拧在一起,抓住机遇定会大有可为!”

END

本文转自江西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范睿

值班编辑:赖蓉静

我知道你在看”

评论
说点什么吧
发布

手机扫一扫下载APP

400-181-5008

优志愿将竭力为您提供帮助

(免长话费 )

教APP备31001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