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请您升级浏览器
为了更好的使用优志愿产品,点击下载

谷歌浏览器

360极速浏览器

360安全浏览器

QQ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全国服务热线:400-181-5008
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开通VIP

收藏

分享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相关问题解答

| 来源: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2119

(以下为中国教育报记者对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及中国教育学会顾问谈松华的访谈记录)

以往唯分数论以及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显然与教育供需关系变化新形势很不适应,必须对现行考试招生制度进行系统改革。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考试招生制度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政府、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记者就此专访了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及中国教育学会顾问谈松华。

记者:一直以来,考试招生制度备受社会多方关注,如何深刻认识此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张力:经过党中央审议,国务院印发的《实施意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大突破口,做出全面系统的具体部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逐渐成型,我国考试招生制度始终在探索中改进,为选拔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公平做出历史性贡献,权威性和公平性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总体上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但是,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已达34.5%,越来越多学龄人口和更多在职人员拥有升学深造机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各行各业现代化建设和亿万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以往唯分数论以及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显然与教育供需关系变化新形势很不适应,必须对现行考试招生制度进行系统改革。

当前中央确定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向,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科学选拔各类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为指针,在教育规划纲要持续推进落实的基础上,从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直至高等教育阶段学分转换,同一个人生命周期中最为基础的部分紧密契合,充分兼顾国家宏观需要、学生个性要求、学校办学特色,将改革重点放在万众注目的高考制度上,整体设计考试招生制度新的格局,更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记者:如何准确把握此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战略意图?

张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关键一招。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根本在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记者:《实施意见》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构想明晰了,就整个教育体系而言,要重点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张力:按照从义务教育到此后各级各类教育贯通的脉络,主要有三个方面重点工作:

夯实基础,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和破解择校难题。关键是从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入手,标本兼治地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回归义务教育的法定属性和本质要求。当前政策举措涉及加快学区制试点步伐,合理设置县区域内学区,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学区内小学毕业生直升初中,鼓励各地区试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通过严禁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作为入学与升学依据,入学后随机编班,将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职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和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在县区域内解决公办学校择校难题,使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城乡所有学龄人口包括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创造公平起点。

系统设计,改革高中及以上阶段考试形式和内容。一是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原则上是每门课程学完即考,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与两次考试机会。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目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学生学好每门学科,避免严重偏科,兼顾自身兴趣、志向和优势,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并为升入高一级学校提供依据。二是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高职院校在考试内容、评价方式和时间安排上与普通高等学校分开,方便学生充分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目的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升级、扩大就业的实际需求,紧密配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好准备。三是深化统一高考的内容和方式改革,探索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试点统一高考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考生必须具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扩大学生自主选择获得不同科目成绩的空间,考试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多措并举,改革高校招生录取制度和学分转换机制。一是改革高职院校招生录取制度,主要依据是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文化素质水平、职业技能(职业适应性)状况考查,部分地区还将试点注册入学。预计2015年全国分类考试录取学生将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这意味着每年近千万考生中至少有一半能从统一高考竞争压力中解放出来。二是改革普通本科高校招生录取制度,基本依据是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情况择优录取,逐步形成考生与高校之间双向多次选择机制。重点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完善和规范试点高校自主招生,以政务公开、校务公开、考务公开和加强监督为要点,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改进录取方式,将招生录取每一个环节都置于阳光监督之下。三是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实现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相互衔接,鼓励高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实行弹性学制、学分累积、宽进严出,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记者:如何看待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复杂性?推进改革如何加强宏观统筹?

张力:考试招生制度涉及亿万学子及家庭的切身利益,其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不容低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这一重要判断和要求,非常适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全过程。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应当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宗旨,取信于民。国家将把重点放在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上,通过调整高校招生计划安排方式,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形成长效保障机制,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应当以彰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理念为重点,增进共识。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为品学兼优、具有特殊才能和符合国家鼓励政策的学生提供多样化入学方式,为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最终要为13亿中国人都能享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开辟新路,这不仅对教育系统深入实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提出更高要求,也为社会各界正确理解、积极支持、主动参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明确了方向。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应当以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为基调,务求实效。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组织领导的总体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必将高度重视、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充分考虑教育的周期性,充分论证搞好顶层设计,向社会提前公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试点办法,注意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措施,逐步推广,并加强对改革战略意图和实施方案的宣传引导,营造更加宽松和谐、有利于改革创新的社会环境,努力使教育事业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为有用、更可持续,为我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注入强大持久的动力。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决策,是一个内外沟通、上下磨合的螺旋形上升的设计过程。

记者:本次《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是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在这么高规格的会议上讨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属罕见。您认为这本身传达了什么信号?

谈松华: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颁发,标志着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新一轮的改革开始启动,教育综合改革也迈开了新的步伐。这是教育界和社会各方面多年期盼的一件大事,也是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长期探索建言、终于形成的一项高层决策。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关系多方利益,涉及各级各类教育,牵涉多个政府部门,特别是多年改革收效甚微,改革极其复杂,难度很大。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上重要议程,在国家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的部署及其办公室的组织下,开展了历时一年多的系统调研,围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分类”、“考试科目、内容和形式”、“命题组织”、“高校自主招生”、“招生名额分配”、“异地高考”、“艺术体育类学校考试招生办法”等16个专题进行调研,听取多方面意见,形成了专题报告。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决策,是一个内外沟通、上下磨合的螺旋形上升的设计过程。这个过程是从教育系统扩展到全社会,并上升到国家决策层面,由中央政治局做出的重大决策。这充分体现了坚定推进改革的国家意志,反映了体察民情民意的亲民情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开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局面。

记者:本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何时代发展背景?如何理解推进这项改革的紧迫性?

谈松华:进入新世纪以来,知识经济迅猛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转变,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激增,高考招生制度不能适应一般性竞争向结构性竞争的转变,即从进大学的竞争向进优质大学的竞争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过于划一呆板的高考招生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对人才多样而灵活的需求。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考招生制度不能适应不同类型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以什么样的标准选才?怎样选才?这不仅直接影响教育质量,更为教育评价、选拔树起了标杆,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现在的考试招生制度在实际运作时,考试分数的权重越来越重,几乎成为选拔录取的唯一依据,升学竞争也逐渐演变为“分分计较”的分数竞争。这对基础教育造成严重后果。在激烈的升学竞争和教育功利化的影响下,“考什么,教什么”应试教育久治不止,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审美情操、身心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量时间花在重复练习和“题海战术”上,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扼杀了学生多种才能尤其是创新潜质的开发。在这种背景下,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已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迫切要求走出这个怪圈,为创新适应国际竞争和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铺平道路。

记者:为什么说这次深化改革的核心是完善现行制度,着力解决现实问题?

谈松华: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主要是高考招生制度,于上世纪50年代初建立、70年代末恢复,历经半个多世纪实践,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对选拔和培养人才、维系教育公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于现行考试招生制度的评价,既有强烈的批评甚至否定的意见,同时在肯定其现实合理性上又有高度的一致性。2009年,在一家全国性报纸的社会调查中,有约97%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高考是最公平、最可信的。同样,有98%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高考对中国的教育和学生的发展危害很大,必须改革。这个调查结果说明,绝大多数民众既肯定现行考试招生制度的基本面,又迫切要求改革其弊端。总体上看,我国考试招生制度符合国情,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选拔水平,适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这个判断反映民情、民意,明确了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的总体要求,将指导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深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记者:梳理历史可以发现,实际上自恢复高考以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就一直在进行中。但这么多年的改革,却始终没有达到公众预期的目标。您认为原因何在?这次改革,是否可以形成实质性突破?

谈松华: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以来,改革一直在进行。相当一段时间里围绕考试科目和内容改革多次进行调整和完善,先后从考试六科到“3+X”,又到“3+文综/理综”。改革的初衷是要减少科目,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科目过少在“考什么,教什么”情况下,又会造成偏科。以科目改革为重点使高考改革处于两难选择的境地。90年代为解决这一矛盾推行了高中会考,但是由于会考成绩与高考招生不相关,各地操作时流于形式,后来停止了。这些实践启示,高考改革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局部的、单项的改革难以奏效。

也许由于多年来各种媒体、会议、论坛充斥着关于高考招生问题的讨论和争议,有关部门也不时会发布有关考试招生具体的政策和办法,人们可能会习以为常地把这次发布的《实施意见》看作是一次局部的政策调整。我想着重强调的是,这改革不是只涉及单项的、局部的改革,而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整体性的顶层设计。如果说,小平同志做出恢复高考的决策,在我国重新恢复建立了考试招生制度,那么,这次中央做出的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的决策,将会成为改革和完善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新的里程碑。

本次公布的《实施意见》是在多年改革实践基础上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由中央高层做出的改革的顶层设计。尽管改革的推进实施过程会有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但是,它必将动员全国和推动各级政府坚定不移而稳妥有序地把改革推向前进,对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高考招生制度的恢复,曾经给年轻一代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营造了渴求知识、勤奋好学的社会风气;我们期待并相信,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为新世纪的新生代创设多种多次选择的成长成才通道和终身学习的“立交桥”,迎来人人成才、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评论
说点什么吧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