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用化学
【专业介绍】
应用化学专业成立于1985年,是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秉承“突出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的人才培育理念,构建了学生综合素质、个性化科研训练、实践应用能力并重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融合。立足辽宁、面向全国,培养适应国家科技与经济发展需求,具有宽厚、扎实的化学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化学基础研究和化工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技术管理、产品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工艺设计、化工设备设计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特色及优势】
本专业坚持“以德树人”,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适应新型化学化工领域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目标。学生学习从通识基础教育开始,进入专业方向学习阶段,设置精细化学品生产及应用和天然产物资源开发利用两个模块。在本科教育阶段,专业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育人原则,旨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物理、工程科学和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精细化工、天然产物利用等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应用化学专业知识、技术及现代工具,从事新技术研究、产品应用开发和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具有家国情怀、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素质、环保理念和社会责任感,德才兼备,爱国敬业,能够积极服务国家和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能够团结协作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2、化学工程与工艺
【专业介绍】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融合了化学原理、工程设计和技术应用,旨在解决化工生产中的工艺、设备、安全和环境等问题。主要学习如何将化学原理应用于工程实践,设计和优化化学过程,以实现产品的高效生产和质量控制。课程涵盖化学反应原理、传热传质、流体力学等基础知识,以及化工流程设计、设备优化、安全管理等实际应用技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掌握化工生产中常用的工艺流程、设备设计原理和安全管理技术,为未来从事化工生产和工程设计提供必要的技能和知识储备。
【培养特色及优势】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与专业课程和相应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还可以通过选修课程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涉及领域包括分离技术、过程控制、环境工程等。通过在本专业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将成为品德素养与知识能力相统一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能够分析解决化学工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工程职业道德以及环保理念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并具备国际化视野、批判性思维、创造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3、轻化工程
【专业介绍】
轻工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行业,也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轻化工程专业与纯理论专业不同,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应用性。轻化工程专业学生在对各类物质的化学反应规律以及材料性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须掌握以多种植物资源为原材料,通过学习化学、物理和机械方法加工纸制品的基本理论和工艺原理,获得实验操作技能,完成工艺设计、产品性能检测分析、生产技术管理和新产品开发研究的基本训练。因此,轻化工程专业是集合了生化类、机械类、材料类等多专业知识的复合专业,在具有较强社会价值的同时,其学术价值同样可观。轻化工程专业对口国内造纸及相关上下游产业,包括化学品、仪器设备、仪表自控、包装印刷、新材料、环保等,产品可用于各行各业,如日常生活、现代农业、国防军事、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专业整体已由传统制浆造纸迈向高精尖可再生材料纵深发展。
【培养特色及优势】
大连工业大学轻化工程专业始建于1958年,是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国家首批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点。轻化工程本科专业依托的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是目前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所培养该专业本、硕、博(博士后)人才层次齐全的学科,也是辽宁省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已成为我国东北及内蒙古地区重要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同时,专业紧密围绕上下游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发挥专业办学历史积淀优势,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依托学科拥有省市级重点实验室、企业实践教育基地等平台6个,拥有一支30人高水平师资团队,其中博士生导师16人,入选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省教学名师、省特聘教授、省学术头雁、省优青、省青年拔尖等人才称号73人次。轻化工程专业依托“辽宁省级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省轻化工过程与设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实践教学中心及各级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逐步形成集产学研合作、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为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4、化妆品技术与工程
【专业介绍】
1986年学校设立化妆品方向,2020年成立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该专业以培养化妆品领域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在培养学生掌握化学化工基本理论和化妆品基础知识、化妆品制备工艺原理、工程技术及产品评价等专业知识的同时,兼顾学生在品牌意识、营销管理和美学修养能力上的提升。使学生成为以产品配方开发能力为核心,兼具质量控制、工程技术、生产管理等能力,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的高水平应用型技术人才。
【培养特色及优势】
学校是东北及内蒙地区唯一设立日用化工(化妆品技术)方向的本科高校,也是高等学校化妆品教育委员会东北地区唯一入选委员单位,拥有雄厚的学科基础及强势的发展劲头。2020年,成为辽宁省化工协会日用化工专业委员会牵头单位,明确了专业在东北地区日化产业相关平台搭建、产学研交流合作、行业规范和人才培养储备等领域中的核心地位。
5、生物质能源与材料
【专业介绍】
本专业立足辽宁、服务东北、辐射全国,面向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及生物质高值化利用的产业发展需求,坚持立德树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良好的科学与文化素养、工程职业道德、终身学习意识、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系统掌握生物质能源与材料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够在生物质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等相关领域从事生物质化工、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基材料、智能包装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培养特色及优势】
我校是国内开设“生物质能源与材料”本科专业的第一所高校,有力构建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培养体系。本专业通过春雨工程、学风建设、朋辈引领等活动,筑牢三全育人根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理论+实践”、“教学+科研”、“校内+校外”互为融合的创新系统,构建了“四层次四模块”实践训练体系;通过大学生创新计划、“挑战杯”等竞赛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完善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激励机制。采用导师制、专业教师班主任制、分层次分模块教学、研讨式教学、以赛促培等多重举措有效开发学生潜能。专业获美国化学会安塞姆·佩恩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等。专业注重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不断改进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实践动手及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以达到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现实要求,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中从事生物质能源与材料相关工作。
6、环境工程
【专业介绍】
本专业始建于1999年,于2003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是一支素质高、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现有教师11人(硕士指导教师9人),其中教授3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副教授6人;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具有硕士学位比例85%以上。专业教师先后有2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百人层次)、3人入选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其中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兴辽英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辽宁省特聘教授1人、兴辽人才创新人才1人。专业实验室面积1500平方米,固定资产约655万元,有总有机碳分析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等先进的大型环境分析设备,并配有齐全的大型水处理模型设备。
【培养特色及优势】
专业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服务于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以轻纺行业污染防治为特色,坚持立德树人,培养适应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较强的创新实践和沟通协作能力、一定的国际化视野和终身发展意愿,能够胜任环境工程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规划管理等岗位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具有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工学)、资源与环境三个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轻工技术与环境保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轻化工过程与设备虚拟仿真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化学省级一流精品课程,同时具有3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本专业基于学校轻工底蕴、学科师资与科研优势,注重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结合,通过“理论+实践”、“教学+科研”、“校内(理论学习-实践能力)+校外(校外实训基地)”的多维度教学,增强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实践动手及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以满足行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中从事环保相关工作。
7、生物工程
【专业介绍】
本专业始建于1958年,紧跟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沿,使学生系统掌握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发酵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等生物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具有家国情怀、国际化视野、批判性思维、创造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系统掌握现代生物工程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在生物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特别是发酵行业从事产品研发、生产与质量控制、工程设计、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特色及优势】
本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辽宁省一流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也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省级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省级专业带头人,省级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三,具有本、硕、博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拥有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产业实训基地。专业师资全部具有生物工程相关博士学历学位,并有多名国家级和省级专家。近五年,学生全员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及科创竞赛项目,共获批省级以上大创项目132项,国家级和省级竞赛获奖244项,覆盖学生1438人次。专业注重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不断完善理论、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实践动手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达到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对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
8、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专业介绍】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是一门研究包括葡萄酒酿造工艺、分析检测、葡萄原料种植育种、营销管理等多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食品类多学科交叉专业,涉及葡萄酒从原料到消费者餐桌的全过程的知识和技术。本专业始建于2014年,依托学校发酵工程学科优势,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服务葡萄酒行业产业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系统掌握葡萄酒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葡萄酒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管理、技术研究、产品开发、销售和文化推广等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本专业师资雄厚,包括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葡萄酒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第一届全国酵素行业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1人、大连市高端人才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8人、大连市引进高层次人才3人。
【培养特色及优势】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构建了包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多学科、多产业交叉的特色专业课程培养体系。本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点(2020),在软科专业排名中位列该专业全国第3(2021-2023)。近年来依托辽宁省发酵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生物发酵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辽宁省生物发酵产业实训培训基地、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葡萄酒示范生产线等实践、实训基地,加强特色化专业建设。
9、生物制药
【专业介绍】
21世纪对生命现象的不断解析正在改变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生物制药也以无限的潜力和创新性引领生物医药的未来,成为影响未来国计民生的技术支柱之一。本专业成立于2022年,是理、工、药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专业,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适应经济发展与人民健康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接受良好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备扎实学科素养和国际化视野,系统掌握生物制药领域理论基础、生物药物制造科学原理,具备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在生物制药及相关领域从事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分析检验和生产管理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特色与优势】
生物制药专业紧密结合生物与医药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托我校轻工学科特色与优势,服务生物医药高新技术行业以及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健康需求。本专业构建了跨学科融合的知识体系,全部师资均具备相关学科专业的博士学历,坚持实践与理论并行,通过“导师制”培养、开展产教研协同育人、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和创新竞赛等方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0、食品科学与工程
【专业介绍】
本专业始建于1958年,以物理、化学、生物学为基础,深入研究食品组分加工特性与生产技术的基本原理与规律,进而实现食品产品智能制造、产品创新开发、研究检验检测、工程设计控制等全方位的学科。培养具备食品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食品科学理论和食品工艺学、食品产品开发、食品机械与设备等工程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专业全面涉及国家农业、林业、渔业、牧业、制造业、工程设计产业、包装业、物流业等各个领域,是支撑食品工业产业第一的热门学科。
【培养特色及优势】
专业起源历史悠久,从最早的明火开启了食物烹饪,到工具的出现开始了食品加工,再到工业革命诞生了食品工业,最后现代化和信息化形成了食品工业体系,成为贡献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专业。专业从最初局限于传授学生解决食品材料性质,加工和卫生问题,发展到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为培养符合企业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食品科技人才打下重要基础。同时覆盖多个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以及大量跨院系主干课程,供学生自主选修,为学生自身的兴趣和就业预期开辟广阔的选择空间。
专业任课教师是一支以院士为领衔,以教育部“人才奖励计划项目”特聘教授、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人才奖励计划项目”青年学者、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青年项目获得者等国家高层次人才为骨干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国家级和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辽宁省专业排名中位列第1名。
专业围绕我国和辽宁省食物资源产品、个性化营养健康食品、特医特膳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技术瓶颈问题,打造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形成国内领先的专业方向,全面服务于食品工业发展,助力后疫情时代食品产业发展的新业态和新格局。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可从事食品或相关产品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品质控制、产品销售、检验检疫、教育教学等工作。
11、食品质量与安全
【专业介绍】
“食无忧,安天下”。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切实保障人们“舌尖上的安全”早已提升到国家发展和民生大计的战略高度。本专业培养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检测、监督和控制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质量与安全控制、分析检测、监督管理、安全评价、质量认证、食品生产和经营等方面工作,坚守中国食品安全的净土,护航“健康中国2030”。
【培养特色及优势】
本专业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依托于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农林计划”、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基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国家社会需求为导向,采用“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习/实践类课程-毕业设计/论文”多层次教学体系,围绕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食品安全与品质控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开展系统理论与实践教学,培养适应新时代国家战略和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从事与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的科学研究、品质控制、监督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本专业拥有完善的现代化实验室,包括食品分析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食品微生物实验室、食品感官评定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食品工艺实验室等,同时还与大连市甘井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连海关、辽宁省盘锦市检验检测中心、西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深圳市联安检测科技有限公司、辽宁省丹东市检验检疫局、大连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多家单位合作建立实践基地,着力培养学生在食品检测分析、食品研发与设计、食品质量管理与分析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
本专业任课教师是一支以院士为领衔,以教育部“人才奖励计划项目”特聘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高层次人才为骨干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12、食品营养与健康
【专业介绍】
后疫情时代人民健康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对食品的营养属性更加重视,营养与健康已经成为食品行业发展的关键词。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指引下,为满足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校在2022年开设了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食品营养与健康是研究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的一门科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在增进我国人民身体素质、预防疾病、保护和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食品中的营养物质对人体生命的作用,从而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在食品加工中尽可能地保留食物的营养素,掌握食品强化营养素的添加原则和方法,能够进行营养配餐以及利用营养学知识进行疾病的防治,并能够为他们以后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本专业的系统学习将使学生能够适应营养食品研发、营养配餐、膳食设计、营养咨询服务、健康管理服务、健康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培养特色及优势】
本专业紧密结合“健康中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培养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构建了包括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4大模块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专业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依托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潜能,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任课教师是一支以院士为领衔,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人才奖励计划项目”特聘教授、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获得者等国家高层次人才为骨干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本专业围绕食品服务营养与健康的中心任务,以营养健康食品研发、精准营养食品制造、营养干预与健康管理等为主要方向,培养具备食品营养与健康相关问题认知能力、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科学与技术创新和实践能力,掌握食品营养与健康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13、纺织工程
【专业介绍】
本专业始建于1958年,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纺织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本专业含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品加工工艺与技术、染整工程与技术三个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院所(高校)、纺织企业、纺织外贸及检测部门从事纺织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工艺设计、生产质量控制、技术改造、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企业管理等工作。
【培养特色及优势】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1人、省级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专业具有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授予权。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省级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省级一流特色学科,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排名全省第一,省轻工纺织产业校企联盟牵头单位。省级精品课程:织物结构学。
14、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专业介绍】
本专业始建于1958年,省双一流本科专业。经60多年的专业积淀,本专业依托“纤维复合材料”二级学科博士点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及“材料与化工”一级学科硕士点,形成了以功能玻璃和先进陶瓷材料为主的专业特色方向,并积极拓展作为电子信息材料在电子信息行业领域的发展,为玻璃和陶瓷材料的设计和研发制造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特色及优势】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2人,万人层次1人,辽宁省特聘教授1名,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省双一流本科专业,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示范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省高校新材料与材料改性重点实验室,大连市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与公共测试平台。省级精品课程:无机材料物理化学,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新能源与材料应用。省级精品教材: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教程。国家级规划教材: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教程,陶瓷工艺学。
15、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专业介绍】
本专业始建于1972年,是在原“化学纤维”专业和“塑料成型加工”专业基础上合并建立的。本专业依托的学科有“纤维复合材料”二级学科博士点和“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与化工”一级学科硕士点。能够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素养,系统掌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专业知识、实践方法,具有较强的工程素质、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具有国际视野、组织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生产及技术管理、产品营销、检测化验、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为研究生深造输送合格人才。
【培养特色及优势】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人,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最美教师1人、辽宁省教书育人模范1人、中国纺织联合会“纺织之光”教学名师2人、省级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3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一流课程3门,省级思政示范课1门。专业可以完成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国家级工程教育协会认证专业,省一流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省转型示范专业,省级创新创业试点专业,省级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有辽宁省新材料与材料改性重点实验室、功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创新实验室和大连市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创新平台。建设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获省部级教学成果10项。
16、机械工程
【专业介绍】
本专业始建于1978年,为我校传统优势专业,现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示范性专业、校转型发展试点专业。面向国家制造强国战略、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以及重点行业和企业的高级机械工程人才需求,秉承“多融合、强育人、重实践”人才培养理念实现学生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已形成了稳定的“自动机械设计与智能制造”、“轴承智能设计与制造”专业特色,为相关行业输送了大批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培养特色及优势】
省级教学名师、省级创新领军人才、省"百千万"人才、大连市高端人才、青年才俊等高端师资力量。构建“本-硕-博”培养体系,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食品机械二级学科博士点。注重理论结合实践教学,专业拥有辽宁省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及两个省级、三个市级科研平台,下辖制造技术、流体传动、智能机器人、轴承检测与自动装配、海洋食品机械等实验室。坚持科教融合,近年来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100多项,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并发表数十项论文和专利。深化产教融合,依托辽宁省现代产业学院,与行业重点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培养学生先进制造业急需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强化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在全国、辽宁省大学生科创竞赛中获得各类奖项100余项。
17、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专业介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模具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服务于大连市模具产业,进一步发挥大连模具产业在东北地区领先优势,整合我校机械工程、工业设计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优势学科资源进行设置。2012年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017年为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2019年1月依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成立智能制造模具产业学院。2019年7月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示范专业。
【培养特色及优势】
本专业特色是产学结合,校企协同育人,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采用校企联合“3+1”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建设成了以现代企业需求为根本,以适应从业能力为目标,以注塑成型、金属塑性成型为主线,以模具设计制造技术为重点,向其它成型技术拓宽,向特定专业方向深化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培养特色和“专业口径宽,工程应用能力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
18、机械电子工程
【专业介绍】
机械电子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综合了机械学、电子学和控制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广泛应用于自动化设备、机器人、仪器仪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电子工程正在不断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迈进。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旨在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要求,培养掌握机械、控制、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及相关理论和方法,在现代机械科学技术、现代测控技术、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培养特色及优势】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注重“以人为本、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现已形成“理实一体、专创融合”的办学特色。专业下辖机器人测控、电气控制、机电一体化、传感检测等10个实验室。拥有数控机床、SMT生产线、物料分拣与分装自动线、虚拟仿真台、工业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在多家企业建立了实践基地,其中大连工业大学—大连豪森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拥有四门省级精品课程: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与CAD、机械设计基础、机电系统设计。组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主要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各种学科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130余项。其中在2023年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赛中获得机器马术竞速赛和障碍赛的双料冠军。
19、智能制造工程
【专业介绍】
智能制造工程是国际“工业4.0”和“中国制造强国”大背景下,为迎合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而设立的专业。专业主要学习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生产计划管理、智能产线设计与仿真技术、械工程图学、工程力学等核心课程,同时也完成相关实验实训。专业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培养满足新一轮工业革命技术创新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全力打造智能制造应用型创新人才培育的北方基地,为推动辽宁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培养特色及优势】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依托辽宁省现代产业学院(智能制造-模具产业学院)、大连工业大学-莱茵科斯特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开创产业需求驱动,产学研一体、产教融合、多学科互动的技术应用型办学新模式。专业在“立德树人”和“数字赋能、交叉创新”理念引领下,采用校企联合“3+1”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产教融合-科教协同-竞教结合的立体化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拥有先进的智能制造实践培养基地、校企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等实践条件,旨在培养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机械、信息、控制、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具备分析与解决智能制造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与协作精神,能够在智能制造领域从事设计、开发、测试、运维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机械电子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大连工业大学与英国格林多大学(现已更名为雷克瑟姆大学)合作举办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项目介绍】
2020年2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大连工业大学与英国格林多大学(现已更名为雷克瑟姆大学(WrexhamUniversity))合作举办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项目批准书编号:MOE21UK2A20192022N)。
大连工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2009年获批校级示范专业,2012年成为校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6年成为辽宁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英国格林多大学(现已更名为雷克瑟姆大学)始建于1887年,是北威尔士地区知名高等院校之一,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历史悠久,通过了国际公认的工程学会IET和IMechE的工程课程认证。两校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引进英方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双方共同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优秀的师资,采用国际化办学模式,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拥有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创新精神,掌握扎实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熟悉中英体系下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领域机电类产品开发的相关规范与要求、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求知进取品格,能够适应国际化机电领域工作的、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涉外型高级机械电子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培养特色及优势】
办学特色Specialties
1、综合双方优质教学资源及国际化教学模式。
2、第一、二学年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英语强化课程,为学生顺利进入专业课或赴英国学习奠定良好的英文基础。
3、64%的专业核心课程由英方专业教师讲授。
4、项目秉承“赛教融合”的培养模式,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国内外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近三年项目学生累计荣获国内外高水平竞赛奖励50余项。
项目优势Strengths
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不出国便可享受国外知名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更有机会到英方完成学业和进一步深造。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将大大提高英语水平,全面提高就业竞争力。
项目以“4+0、双学籍”模式实施。学生入学后注册中英双方学籍,学生可以在我校完成四年课程,也可以在我校完成前两年/三年课程后,经本人申请并经考核合格,可到英方继续学习。
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修满学分且成绩合格者,可同时获得大连工业大学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和教育部给予认证的英国雷克瑟姆大学学士学位证书。
21、光源与照明
【专业介绍】
培养掌握光源与照明管理、检测、设计和制造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能够在轻工、电气电子、建筑、文旅、健康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生产制造、检测认证、工程设计及管理经营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光源与照明领域从事光源生产、照明设计、照明工程及技术服务,并可在光电、建筑、文旅及艺术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或继续深造,本校拥有学术型光学工程及专业型电子信息(光电信息工程)硕士学位点。
【培养特色及优势】
本专业的培养充分考虑照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知识衔接,形成与信息产业结合、技术与艺术融合为特色的专业方向,既强调基础理论教学,又加强面向用人单位要求的综合的专业训练,使专业特色更加鲜明、突出、与时俱进。立足辽宁,服务东北,辐射全国,面向光源与照明行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始建于1993年,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及省级本科重点支持专业。国家发改委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证的“中国绿色照明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首批、东北地区最早开设的光源与照明本科专业,国家照明产业人才培养的摇篮。曾获得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及三等奖各一次,《灯具设计》《照明设计》《光辐射测量》等六门专业课程获得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专业教师获“全国模范教师”,辽宁省“最美教师”及辽宁省“教学名师”等多项荣誉称号。专业就业前景好,毕业生供不应求。
22、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介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门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旨在培养能够适应国家战略、支撑行业产业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具备较强创新实践能力,能够在电子电路、检测控制和信号处理领域从事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生产组织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专业深入研究信息载体与信息处理系统的基本规律,进而实现从电子器件应用到电子线路设计,再到构建复杂信息系统乃至覆盖信息处理、大数据、人工智能全方位创新的学科。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门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多个领域从事相关工作,就业方向多样。
【培养特色及优势】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秉持“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与理论并重”理念,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响应国家碳中和号召,以电能变换和储能技术为切入,强弱电相结合,以行业应用为着力点,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终校一贯”专业导师个性培养、内外联动产业学院为突破口,强调技术、突出应用、关注创新、兼顾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和学科拓展性,覆盖电子信息知识体系的核心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和宽广的知识,丰富的自主发展课程则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专业坚持与优势企业合作,形成特色鲜明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拥有高质量的就业出口,升学率稳步提升。
23、通信工程
【专业介绍】
通信工程专业是面向通信与信息行业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专业口径宽、适应面广。该专业关注的是通信过程中信息传输和信号处理的原理及应用,专业涵盖现代信息与通信领域中包括信号处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网络、人工智能等在内的重要前沿方向。以5G、6G、未来网、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相关产业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巨大。
【培养特色及优势】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省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省特色专业、省专业五强、省优秀教学团队。
本专业以通信技术理论为核心,以通信、物联的行业应用为特色,将专业的技术理论体系由通信扩展到互联网、物联网,并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与行业产业应用,明确提出“将通信技术与行业应用相结合的能力”是人才的培养方向,从而确立了“培养数字时代特征鲜明、能够支撑国家战略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定位。
专业从“知识工程”与“价值工程”两方面入手,提出并实践了“从知识承传到价值创造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充分利用学生课外时间,建成多元参与机制下的师生学习研究共同体,将依托研究平台的专业培养融入大学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领域引入行业顶级企业及其专家,形成混合的、全链的、动态的教育团队,形成大学-专业-教师-学生-企业命运利益共同体的协调发展。充分焕发出开放性研究组织的多学科、多机构、多小组协同融合的人才培养优势。
24、自动化
【专业介绍】
21世纪被誉为智能化的黄金时代,自动化正是这个时代科技发展的核心之一,它是连接传统工程学和未来科技的桥梁。在这个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时代,自动化专业不仅仅关注技术的应用,更致力于理论的突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自动化专业的学习,涵盖了从微观的传感器原理到宏观的系统集成,从数据分析到智能决策与控制,构建了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知识体系。自动化专业的学术追求不止于表面的应用,更在于探索先进技术的深度。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控制理论、嵌入式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同时,自动化专业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工程素养的提升。学生将有机会参与到真实的工程项目中,从而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帮助学生建立起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面对各种挑战时,都能够展现出高度的专业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科技变革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特色及优势】
本专业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等荣誉称号,以及承担7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与教改项目,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和研究平台。专业采用“导师制”、“学科竞赛”、“项目培育”等多元化教育与培养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专业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和创业孵化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自动化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拥有现代检测技术、电机与拖动、运动控制等多个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控制设备,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教学。通过这样的实践训练体系,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要求,专业成功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适应行业和地方发展需求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保持在高水平,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2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介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研究计算机系统、算法、软件设计和应用的学科。它涵盖了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领域。随着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的兴起、云计算的普及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改变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目前及未来社会发展最热门的学科之一。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向国家、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需要,具有家国情怀、国际化视野、批判性思维,具备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创造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系统地掌握计算机领域理论知识和技能,在计算机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技术研究、应用开发、运维与管理等工作,能够在信息产业、制造业、轻工业、政府等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相关领域部门中,担任技术或管理骨干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培养特色及优势】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多年来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培养计划充分考虑技术发展要求,注重对学生专业适应性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中专业必修课为学生提供扎实宽厚的专业基础,专业选修课覆盖了大数据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人工智能等方向内容,供学生自主选修,为学生就业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是教育部批准辽宁省唯一“服务外包”方向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拥有强劲的师资力量和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中央地方共建实验室,具备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和科研环境,可与食品安全、健康医疗、金融、教育、轻工业、制造业等多个行业深度融合,为这些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和发展提供支持。
2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学术互认课程)
【专业介绍】
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nternationalScholarly ExchangeCurriculum,简称ISEC)项目是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内外知名高校和国际教育专家共同开发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项目,旨在为学生提供平等有效的国际交流平台,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培养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ISEC项目创办于2022年,培养掌握计算机相关领域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能够在计算机工程及相关领域胜任软、硬件系统的应用开发、运维管理和技术研究等工作的国际化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特色及优势】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ISEC项目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采用与国际高校双向学分互认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计划注重与国际接轨,学生就读国内阶段的部分课程可被境外对接高校认可;境外高校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四十余所;学生可以选择国内国外两阶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通过双向学分互认申请国外大学学士学位和本校本科学历证书和学士学位,也可以选择在国内四年完成学制,获得本校本科学历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同时,学生还有获得赴境外高校短期交流、培训和学习的机会。
计算机ISEC项目课程体系以留学基金委计算机ISEC专业课程架构为指导,兼顾计算机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要求;采用小班授课(不超35人),独立智慧教室,中央地方共建智慧实验室,英语媒介教学(EnglishMediumInstruction,简称EMI),明辨性思维贯穿教学全过程,教学过程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教学师资由具备海外留学经历和双语授课能力的优秀教师组成。此外,学生管理除辅导员、班导师进行日常管理外,还配有专业导师,由专业教师担任,入学即为每一位同学分配一名专业导师,采用“终校一贯制”的结对原则对学生进行四年全过程专业学习指导。
27、设计学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
设计学类包含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和艺术与科技专业。在艺术设计学院进行培养,修业四年。第一年实施通识教育,按照大类培养,统一安排9门专业课:形态认知、艺术概论、艺术设计史、专业导论、科技发展史、设计原理、形态表达、形态构成、造型基础。
新生入学后,学院统一组织对学生进行大类分流政策解读,专业分流前,学院发布分流方案,并统一组织按照学生志愿、结合学生综合成绩进行专业分流。学生经过分流后,分别进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和艺术与科技专业,执行相应专业培养方案。
①视觉传达设计
【专业介绍】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国内高等院校中首批开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之一。专业始建于1985年,199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专业现有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具有国外留学和访学经历教师7人,博士及博士在读5人。2013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被评为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5年6月辽宁省教育厅开展的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在省内同类专业排名第二名。2015年,荣获首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势特色专业。专业获批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培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科学的理性精神、现代设计思维,掌握系统的视觉传达专业知识、设计表达、沟通和管理技能,能从事视觉传达设计领域设计研发、推动专业发展、承担设计行业相关研究工作,具有跨专业、跨学科的素养及自主创业的能力,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设计专门人才;以及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多种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具有国际化视野、交流及创新能力、专业素养的国际化人才。
【培养特色及优势】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将设计、科技、人文等多领域的知识融合,使学生具备全面的设计视野和创新能力。专业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通过课程实践、项目实践、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设计技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关注国际设计潮流和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机会,培养其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竞争力。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随着社会对视觉设计的需求不断提升,视觉传达设计在科技、信息媒介、品牌策划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大的竞争力。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具有较大的创新空间。作为创意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专业不断推陈出新,满足市场的新需求。专业毕业生在设计实践中发挥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个人价值。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具有国际化的优势。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视觉传达设计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学习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创造更多机会。
②环境设计
【专业介绍】
环境设计专业自1995年创建至今已近30年,始终走在学科前沿,获评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具备一支素质精良且结构合理的优秀师资队伍,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秉承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依托学校深厚的轻工底蕴,聚焦于文旅产业、生态人居及老年友好环境等领域,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培养特色及优势】
环境设计专业依托学校以工为主的背景,始终秉持“专业创新、校内协作、社会联动、国际融合”的原则,进而形成了以艺术与科技融合为内涵,以创意思维与专业实践共生为理念,以国际合作与教师培训为依托,以设计服务与科研项目为平台的专业特色。本专业紧密结合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国家及地区经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才需求为导向,依托设计学的优势与特色,大力推进环境设计专业建设。并将实际需求的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研究能力、设计开发能力三者一体的培养作为重点,以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为主线。
本专业依托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在2014年辽宁省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综合评价排名第一;2015年获批辽宁省高校本科优势特色专业;2017年获辽宁省首批转型示范专业;2018年获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19年获批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环境设计不断增强专业特色建设、加强学科交叉与转型,教学、科研成果丰厚。近五年横纵向课题项目数百余项,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科研省级及以上成果奖11项,省级及以上本科教学成果奖16项,编写教材近50部,国际和国内设计大赛获奖百余项,曾多次承办国家级大型学术活动和设计赛事。2017年以来,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8个,陆续建立中央地方共建虚拟实验室、省虚拟教研室及教研团队,省重点实验室、BIM实验室等完备实训空间体系,形成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为学生提供了卓越的学习和实践环境。
环境设计专业办学历史较长,在环境设计领域积累深厚,学科优势明显,人才培养特色鲜明;为辽宁省及全国输送大批符合行业需求和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杰出的优秀设计人才。在东北地区设计领域具有重要影响,也成为环境设计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③产品设计
【专业介绍】
产品设计以社会发展和用户需求为基础,通过创新思维和系统设计方法,将艺术与科技、功能与创新结合、从概念设计到实践落地的各个阶段,对产品的功能、用户体验、材料工艺以及成本供应链等因素,为用户提供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产品解决方案,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特色和优势】
本专业原为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始建于1995年,遵循“厚基础、宽领域、多方向、重能力”的教育理念,以培养知识、思维、能力、情感等多方面发展的具有整合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设计服务市场、创新提升产业价值的专业教学体系。
本专业师资力量强,教学成果突出,现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示范专业、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四。
专业具有较强的校企交流和国际交流基础,建设校外实习基地20余处,联系产业学院单位近10处,给予在校生丰富多元的实践实习机会。
④数字媒体艺术
【专业简介】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成立于2003年,2004年招收数字媒体方向研究生,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展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育的本科专业之一。20年的专业教育积累,取得了丰硕的教育研究、教育改革、教育实践成果。教师和学生在国内外多个大型比赛和活动中斩获重要奖项,本专业师资力量强,教师队伍具有国外留学和访学经历教师6人,博士及博士在读9人。教学成果突出,现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全媒体产教融合基地、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教育部协同育人基地、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业。
本专业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数字媒体相关行业,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将掌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相关工具应用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和技能,以及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将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科学精神、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团队意识和数字媒体国际视野。此外培养的人才适应国家数字化转型战略、数字辽宁发展规划,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创意能力和互联网传播推广能力,以及数字智能思维。
【培养特色及优势】
随着人类全面的数字化进程,数字媒体艺术伴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已经超越了自身的媒体属性,趋向于成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连接的最基本的方式。本专业的特点是人文、艺术与科学深度交叉融合,万物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元宇宙等不断拓展着专业的边界。在智能时代背景下,培养能够为数字生活提供创新服务设计、为地方产业经济升级提供数字赋能,能够在数字媒体相关领域胜任数字内容的策划、创作、传播、运营或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⑤艺术与科技
【专业介绍】
艺术与科技专业始建于2013年,是国内首批获批成立的“艺术与科技”专业。目前是校管专业,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8年获得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拥有辽宁省艺术与科技虚拟仿真实验室。本专业以科技为平台、以艺术和科技融合为特色,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联系,注重研究学科之间内在联接,从人的认知体系去探究学科的形成和关系;培养具有专业艺术修养、具有媒介探索与开发能力,能够深入挖掘、发展创造媒材语言的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能够应对新时代需求、促进当代文化发展并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创造性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
【培养特色及优势】
(1)跨学科平台。本专业借助学校工、理、艺、文、管、经多学科背景,积极发挥传统工科优势,形成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独特优势。(2)实验室教学模式成效显著。专业目前建立三个教学实验板块:影像生成实验板块、虚拟现实实验板块、艺术与科技实验板块(基于信息科技与艺术、物理科技与艺术、化学科技与艺术、生物科技与艺术等课程为平台链接艺术设计、艺术创作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3)专业教学师资力量强。教师团队由毕业于国内外高水平院校的博士后、博士、硕士等构成,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领域实现了互补与优化;聘请外籍教师和跨学科领域专家、教授定期给学生授课、讲座并与本专业教师深入交流合作,建设多领域、多层次的师资队伍。
28、风景园林
【专业介绍】
风景园林是一门涉及美术学、设计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融合的解决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大连工业大学风景园林创办于1995年,前身为环境艺术专业的室外环境设计方向。2006年调整为艺术设计学学科下的景观设计方向,自此开始独立招生。2012年在国家教育部学科统一调整的大背景下,景观设计专业正式更名为风景园林专业,成为国家教育部批准建设的一级学科。2018年风景园林专业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招收设计学(景观方向)硕士和风景园林专业硕士。
【培养特色及优势】
风景园林专业依托学校“工科校级平台”和学院“艺术院级平台”,打造“工”“文”“艺”“科”相融合的交叉学科特色。实现景观、建筑、规划和艺术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框架,以培养具有广阔视野、现代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意设计与工程实践人才为办学理念,以塑造符合风景园林行业导向、紧跟市场需求,兼具艺术、科技与工程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凸显在风景园林艺术、文化景观创意、环境景观生态修复等方向的专业优势,具体体现在滨海景观设计与实践、美丽乡村景观风貌保护与设计与实践、城市人居环境景观设计与实践、工业景观生态修复与再生设计与实践等方面的特色。
风景园林的教师全部是“双师型”教师,都具有丰富的科研与实践经历,具有主持国家、省市纵向项目和实践设计项目的经验和能力,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是设计院、公司的设计总监,是中国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教育部学位中心、国家海岛保护与修复、省历史文化保护、大连市城市规划等各方面的评审专家。具备完备的校企协同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由校内教授景观设计与实践工作室、景观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相关设计与工程中心以及校外18个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基地构成风景园林实践教学共同体。
29、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专业介绍】
本专业是2022年获批设置的东北地区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拥有一支高学历、高职称的跨学科师资队伍,依托“辽宁省艺术设计与科技融合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艺术与科技重点实验教学中心”和“辽宁省艺术与科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立足东北和全国非遗人才需求,培养具备扎实的非遗学科理论功底和跨专业、跨学科意识,掌握系统的非遗创新实践能力,能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设计领域的保护、传承、创新开发、产业服务、项目管理等相关工作,并具备自主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培养特色及优势】
专业培养特色:(1)跨学科交叉融合性。涉及艺术学、文学、民俗学等传统学科以及社会学、信息学等现代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形成跨学科综合性的专业体系。(2)知行合一创新型。校企合作重实践的教学体系,以及强化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的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3)服务地方应用型。立足东北,面向全国非遗人才需求现状,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旨在培养能够在文化机构、旅游部门、博物馆及文化传媒平台等机构从事理论研究、项目申报、规划设计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以促进地域文化复兴和文旅经济发展。
专业优势:(1)师资力量强。高职称、高学历老师占比高,综合能力强。现有教师14人,均为“双师型”教师,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博士(含博士在读)7人。教学、科研能力强。教学方面,现有辽宁省教学名师1名,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各1门。科研方面,教师多具有主持国家、省市横纵向项目和实践设计项目的经验和能力。(2)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拥有实践教学基地十余个,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3)拥有非遗方向硕士学位点,具有连贯的人才培养体系。非遗本科与硕士层次的人才培养可以形成良好的衔接,有助于本科学生的继续深造,也有助于推动非遗学科的建设,形成更加完善的学科体系。
30、服装与服饰设计
【专业介绍】
本专业始建于1984年,面向纺织服装及时尚创新领域,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具有良好人文、艺术、美学素养,掌握设计学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具备创新设计思维下的时尚流行预测能力、服装与服饰综合实践能力、服装终端运营管理能力、服装数字化应用能力等服装与服饰设计领域专门人才。学生在第一、二学年学习服装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根据兴趣选择品牌设计、创新设计、视觉营销、形象设计、饰品设计、服饰品设计、虚拟设计等专业模块学习。学生毕业后能在服装品牌公司、服装生产企业、服装教学及研究单位、服装行业协会、文化传媒、政府相关部门或其他相关机构从事服装与服饰设计、时尚创意设计、服装数字技术、人物形象设计、服饰品搭配、品牌管理与运营等工作,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具有家国情怀、国际化视野、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培养特色及优势】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获得首批国家一流建设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育部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优势特色专业、省级示范专业、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一。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多项;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辽宁省黄大年教师团队、省级专业带头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1人、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千人层次)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获批服装设计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意产业孵化基地等;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省级一流课程、省级教材建设优秀奖、省级精品课程以及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等优质课程资源。
31、服装设计与工程
【专业介绍】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始建于1984年,以工程技术与艺术设计交叉融合为特点,以服务、引领地方经济和产业需求为导向,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及东北全面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立足辽宁,面向现代服装产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专业理论扎实、职业素养良好、创新意识较强、实践能力突出,以及终身学习意识与批判性思维,系统掌握服装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具备分析解决服装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能够在纺织服装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等从事服装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与运营、技术研发与管理、检验与控制、营销与推广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培养特色及优势】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育部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优势特色专业及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22年被评为辽宁省一流专业。专业教师团队2009年获评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团队,2019年荣获辽宁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拥有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十佳设计师、辽宁省专业带头人、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纺织之光”教师奖获得者、辽宁省十佳服装设计师、大连十佳服装设计师等优秀师资力量。专业建有服装设计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辽宁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等优质教学平台;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省级一流课程、省级教材建设优秀奖、省级精品课程以及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等优质教学资源。
32、表演
【专业介绍】
我校表演专业在教学课程课体系设置上,以表演专业课为基础,以服装设计课程为基础延伸,以时尚传播为专业扩充,根据表演专业学生专业特点和自身优势,有针对性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多年教学实践,我们把培养目标定位于以不断为相关领域及时尚行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表演专业至今已经连续招生27届学生,毕业生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表演技能得到行业较高的评价,优秀学生供不应求,在国内一些高校、表演领域及时尚业承担着举足轻重的工作角色。
【培养特色及优势】
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表演专业以服装表演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它结合了时尚传播、服装表演编导、整体形象设计、戏剧影视等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不仅具备表演技能,还具备设计、创作、创新和创业的核心能力。该专业拥有一流的教学环境,包括多功能表演厅、表演训练厅以及与之配套的摄影实验室、形象设计实验室、形体训练实验室和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跨学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我国时尚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表演专业的办学依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强大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为专业提供了坚实的教学基础;二是与行业的紧密合作,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三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大量的实践课程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3、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专业介绍】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涵盖计算机科学、通信理论、影视与多媒体制作等方面。专业课程包括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网页设计与开发,视觉特效,数字媒体内容创作、内容管理与数字营销等。掌握音频和视频的录制、编辑、压缩和编码技术,以及如何在不同的数字平台上进行有效地传播。研究与开发交互式应用,例如游戏、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等。全面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素养,适应数字时代与信息社会发展,能在计算机信息,传媒及文化产业领域的数字建模、数字影像、虚拟现实、交互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数字时尚与运营等相关领域从事数字内容设计与制作、开发、传播、运营或管理等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数字媒体未来视野和较强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特色及优势】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设立于服装学院,通过独特的时尚与数字技术结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字媒体技术能力。该专业采用交叉学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时尚科技领域保持领先。学院配备了先进的数字媒体实验室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操平台。同时,与多家著名时尚与科技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便利学生进行实习和项目实践。
专业课程广泛涵盖图像处理、视频编辑、交互设计及用户体验设计等领域,强调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还专注于电影、电视、网络视频及移动平台的内容创作与适配,培养学生成为能够掌握现代影视制作全过程的数字导演和制片人,涵盖剧本撰写、导演、摄影、剪辑、音效及后期制作等环节。此外,课程内容覆盖了从传统电影制作到现代数字影片的转变,注重实际操作与创意表达的结合。专业还探索了数字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前沿领域,如数字绘画、3D建模、动态图形和交互设计,并涉及先进的视觉特效(VFX)和动画技术,包括计算机生成图像(CGI)和动态捕捉技术。通过这些课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不仅提供了必要的专业技能,还培养学生成为能适应媒体环境快速变化的创新者和领导者。
34、工商管理
【专业介绍】
工商管理专业研究企业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涵盖企业战略、组织、运营和管理等多个领域。专业秉承“以生为本、突出特色、务实创新”的教学理念,面向轻工产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备创新精神、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全球化视野、能够推动组织可续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特色及优势】
工商管理专业成立于1998年,拥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科底蕴深厚;以可续发展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负责人管理意识,积极服务社会;整合专业与行业资源,构建“学生主体、问题导向,校企融合、数字技术”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看真实、体实际、融知识、学理论,提升学生数据分析与创新实践能力;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和广泛的学科竞赛,课赛结合,以赛促学,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以课程建设与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为载体,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实现师生双向国际培养。
2019年获评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16年获评辽宁省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2023年作为BGA(TheBusiness GraduatesAssociation)示范专业,通过BGA金牌国际认证;2022年开始招收ISEC(InternationalScholarly Exchange Curriculum(Undergraduate)国际本科学术互认项目本科生。
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和丰富的企业实战历练,形成了一支由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优秀教师、双师双能型教师组成的治学严谨、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队伍。师资博士学位占比92%,具备ISEC资质教师占比92%,师资海外留学占比50%,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双能型”师资比例达100%。
35、人力资源管理
【专业介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始建于2004年,以“人尽其才、力达至善”为底蕴,着力培养人力资源专家型人才和大数据分析人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面向大健康、智能制造行业,培养具有高尚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高度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深厚的人力资源专业知识、熟练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深耕行业背景,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宽口径、强实践、重特色、善创新的复合应用型组织与发展人才。
【培养特色及优势】
以省级教学名师为首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拥有世界五百强等知名企业实践导师、大连市最喜爱的青年教师1位、大连市自强标兵1位、师资博士学位占比90%,师资海外留学占比50%,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100%。
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省内首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课程联盟理事长高校;校级特色专业;应用型转型专业;辽宁省首家VR大数据测评中心;大连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定点人才培养单位;拥有知名企业实践教学基地30余家,BGA(TheBusiness Graduates Association)商学院毕业生协会国际认证会员单位。
36、物流管理
【专业介绍】
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旺盛,被列为我国紧缺型人才之一。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始建于2005年,是辽宁省应用型转型专业,辽宁省大学生实践基地,校级特色专业,大连市物流行业协会定点人才培养单位,BGA商学院毕业生协会国际认证会员单位。专业坚持特色和可持续发展思想,遵循“以人为本、强化内涵、彰显特色、开拓创新”的理念,着力培养具有高尚政治素质、良好职业道德和高度社会责任感,能够服务区域经济、面向物流企事业单位,适应社会发展和个性化需要,具备扎实学科理论基础,熟练掌握现代物流管理领域知识和技能,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培养特色及优势】
物流管理专业特色鲜明,师资队伍雄厚,就业优势显著。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加强物流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开设跨学科选修专业方向,突出学校轻工特色;打造“理论+实践”、“教学+科研”、“校内+校外”互为融合的创新系统,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与国内知名企业签订校外实践基地,与大连市物流行业协会建立战略合作,借助企业资源提供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建设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大学生创新计划、“挑战杯”、“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竞赛项目,以赛促培,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专业拥有以省级教学名师为首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学团队,以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为领导的科研团队,以及具有丰硕实践经历的行业企业导师团队。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就业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发展前景良好,就职企业遍布众多行业,在物流公司、交通运输、港航企业、轻纺行业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及物流服务领域从事物流管理相关工作;学生考研通过率高,可通过推免直接攻读或参加考试攻读校内外知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继续升学深造;部分毕业生考取国家、地方公务员,从事政府行政工作;或出国留学,自主创业,就业方向呈多元化。
37、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专业介绍】
2019年新建专业,国家第二批批准设立。本专业培养具有管理学、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可视化等技术,具备充分应用大数据思维分析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能够在政府、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大数据管理、分析、运维和支持量化决策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培养特色及优势】
专业具有一支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较强的教学团队,专业教师半数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双能型”师资比例达100%,并且定期与东软集团、IBM等知名企业导师开展合作,让教学更贴近行业需求,提高学生实践和就业能力。
面向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制定教学课程体系,开设主流大数据技术课程,具有辽宁省省级一流课程6门。BGA(TheBusiness GraduatesAssociation)商学院毕业生协会国际认证会员单位。近年来强化实践教学,投资建成了软硬件设施完备的海豚大数据实验室,与中软、东软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企业导师进行有针对性地实践指导,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多家企业,如东软集团、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滕泰科技有限公司等开展产学研合作。
38、工商管理(本科学术互认课程)
【专业介绍】
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nternationalScholarly ExchangeCurriculum,简称ISEC)项目是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内外知名高校和国际教育专家共同开发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项目,旨在为学生提供平等有效的国际交流平台,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培养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大连工业大学ISEC项目依托工商管理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究企业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涵盖企业战略、组织、运营和管理等多个领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负责任管理意识强、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具有明辨思维和创新意识、全球化视野,推动组织可续发展的高素质国际应用型人才。
【培养特色及优势】
ISEC项目均采用小班授课,独立智慧教室,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明辨性思维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采用英语媒介教学(EnglishMedium Instruction, 简称EMI),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英语能力,打造一种适合中国学生的全新国际化教学模式;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以案例教学及学生互动方式开展,注重过程性评价,全方位评估学生学习成果;整合专业与行业资源,构建“学生主体、问题导向,校企融合、数字技术”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学生管理辅导员、班导师双轨并行,全面关注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外知名高校优质资源,学生可以国内四年完成学制,也可以选择国内国外两阶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通过双向课程互认可同时申请国外大学学士学位和本校本科学历证书和学士学位,学生还有获得赴境外高校短期交流、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拥有卓越师资,教师获得ISEC上岗资质后方可授课。目前,本专业具备ISEC资质的教师共2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50%,博士占比81%,40%具有海外学习和教学背景。
39、日语
【专业介绍】
随着中日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日语专业为培养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提供了重要平台。通过学习日语,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日本的文化、历史、社会以及经济等各方面,为促进中日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国关系深入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在新时代我国不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日语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也越来越广阔。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拥有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团队精神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在语言服务、文化交流、经贸往来以及轻工、管理、外事等领域服务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日语应用型人才。
【培养特色及优势】
日语专业以“人文化,国际化,外语+”为特色,与校内优势特色学科紧密融合,注重语言技能与文化素养的双重培养,构建了“高等院校、行业企业、民间组织、研究机构、政府部门”五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育体系,2020年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示范专业,也是学校首批特色专业和省应用型转型专业。与中日知名高校、世界500强企业开展合作交流,和日本立命馆大学、早稻田大学、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创价大学、冈山大学、群马大学等开展“2+2”、“3+1”、本硕连读等多种形式的留学交流项目,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强实践、重应用。教师100%具有海外留学或研修经历,采用导师制、专业教师班主任制、小班制、启发式、小组讨论式教学,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等多种方式“以赛带学”,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四年获省级、国家级赛事一、二、三等奖近百人次。
40、英语
【专业介绍】
作为世界通用语言,英语在国际交往与沟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不断扩大开放、融入和引领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需要一大批了解党和国家政策、熟悉我国国情、拥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英语专业人才。英语专业旨在依托外国语学院“人文化、国际化、外语+”办学理念,结合我校食品、服装、艺术设计等轻工行业特色优势,培养拥有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团队精神和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能够在语言服务、经贸及文化交流、轻工、管理、外事等领域胜任服务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英语应用型人才。
【培养特色及优势】
英语专业创立于1996年,目前秉承创新人才双轨式培养理念,采用“英语+专业方向”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拥有扎实的英语言文学知识基础上掌握食品、纺织、艺术、服装等轻工领域发展动态,具备跨学科知识储备。本专业以个性化培养为特色,形成了常规课程与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了商务英语与轻工文化翻译模块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协同发展。同时,为学生提供赴美带薪项目,开拓国际视野;与海外研究型大学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等合作,提供奖学金辅助的本硕连读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深造机会;带领学生参与各类全国赛事,实战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开设校企合作课程,邀请行业精英为学生授课,提高学生就业创业实力;拥有大量实习实践基地,提供就业培训,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多在对外贸易、国际物流、教育培训、翻译服务、文化传播等行业领域成为业务骨干和高级外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