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请您升级浏览器
为了更好的使用优志愿产品,点击下载

谷歌浏览器

360极速浏览器

360安全浏览器

QQ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全国服务热线:400-181-5008
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开通VIP

收藏

分享

强军梦想从这里启航

| 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1412

初夏的国防科技大学校园里,到处都是军绿色。宽阔的人行道上,来往的年轻学员列队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响亮的口号。不远处学校教学楼正上方,悬挂着12个醒目的大字: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2017年,国防科技大学重新调整组建时,习近平主席亲自为学校授军旗、致训词。习近平强调,国防科技大学是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要紧跟世界军事科技发展潮流,适应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要求,抓好通用专业人才和联合作战保障人才培养,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努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

在这所顶尖军校里,一茬茬年轻学子怀揣报国理想成长、成才,他们将目光聚焦向军为战、强军兴国,实验室和训练场就是他们冲锋的战场。学校里通往教学楼的主路中央,一座石雕上镌刻的话说出了无数国防科大学子的心声:强军梦想从这里启航。

青春向上好报国

4年前的开学季,胡玉到国防科技大学报到时,并不知道这所学校里面是什么样子的。站在巍然屹立的学校大门前,胡玉感到紧张又局促,“觉得心里怦怦直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适应这里。”

学长学姐热情地领着胡玉熟悉学校,他们乘坐大巴车来到计算机学院,一路上胡玉看到学员们在马路上列队行进,操场上同学们训练的口号铿锵有力。火热的氛围感染了胡玉,她一下爱上了这种“朝气蓬勃的生活”。

学校组织学员开展战术课目演练

空天科学学院学员杨萍华是在入学后受军校氛围和军人作风的影响,开始有意识地磨砺自我。大二那年,她报名参加校运会铅球项目,起初成绩不佳,在集训小组里排名倒数第一。为了增强上肢力量,她到健身房训练抓举与挺举,没多久手心就被磨出了水泡。

得知杨萍华训练碰到了“拦路虎”,她所在的学员队干部主动找上门来,向她讲授训练技巧。慢慢地,杨萍华手上的水泡磨成了茧子,力量也在不知不觉间增长。正式比赛时,她一举拿下铅球项目冠军,也成了别人口中的“拼命三娘”。

相比于直观的训练成绩,杨萍华觉得,更重要的是那些潜移默化的影响。课堂上,教员们讲起一代代国防科大人在航天领域的拼搏奋斗,感人的故事让杨萍华心潮澎湃。“我的报国梦被点燃了!”课余时间,杨萍华几乎都泡在图书馆里,钻研专业知识。她还积极参加航空航天领域的竞赛,和同学组队在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总决赛中,拿下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

学员刘宇林感到,在国防科大会让人获得一种“向上的力量”。他记得入学之初,也曾因为紧张的学习、训练感到压力很大,但看到身边奋力拼搏的学长学姐,他很快适应了这种 “充满挑战与压力、荣誉与进取的学习环境”。

“今天学会一个算法,明天上手一个软件。”业余时间,刘宇林不是在训练场就是在学习室。很快,他的体能跟上来了,也练就了过硬的程序设计能力。如今,他已拿过两次洲际级竞赛奖项、3次国家级竞赛奖项和多次省级竞赛一等奖。

挑战自我当尖兵

气象海洋学院学员李俊霖报考国防科大是奔着学校知名的大气科学专业来的,但入学后第一次接触编程,李俊霖就被“绊住了”。

整齐排列的字母和符号在李俊霖眼里就像天书,她常常搞混编码规则,开展小组实验项目满屏报错。这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甚至一度想要放弃。

“身为一名军人,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怎么行?”求助教员、复盘总结、和同学一起讨论……李俊霖多管齐下,又主动报名参加“浪潮杯”智能算法挑战赛,逼着自己走出舒适圈。

学校组织野战生存课目考核

挑战赛需要李俊霖和小组成员们构建模型完成0-6小时降水临近外推预报,其中涉及14种数值要素,种类繁多,筛选困难。李俊霖负责筛选数据集雷达图片,为了确保准确性,她去各类平台上搜索了大量典型异常雷达回波图,与数据图片一一比对分析。

连续3天,李俊霖通宵筛图,从几万张雷达图中仔细挑选出可用素材。随后,她又和同学们一起编写代码,一边学习算法一边建模试错,终于在最后一天的凌晨4点,成功输出预报图片和数据。

李俊霖后来总结说,“如果因为畏惧失败而迟迟不敢开始,就会失去这次通过挑战战胜自我的机会。”在她看来,要想在军事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必须利用一切机会磨炼自己,提升专业能力。

这也是国防科大学员们的共识。尽管大家专业不同,各领域的研究现状也千差万别,但大家都拥有挑战军事科研难题的勇气和热情。打开国防科大的官方网站,首页的新闻栏目里经常可以看到有学员斩获竞赛最高奖项,或者某个课题小组的成果在顶尖学术期刊发表的信息。

“攻克难题带来的快乐无与伦比。”该校电子科学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员黄星桦喜欢这种突破自我的感觉。他管挑战备战的过程叫“死磕”,如果结果不理想,那就是“死磕得还不够”。

抱定这种信念,黄星桦就像打不倒的超人。备战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时,他和队员们放弃了寒假回家的机会,选择留校强化训练,队员们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最终,凭借扎实的准备和出色的发挥,黄星桦和队员们拿到了达到前5%水准的F奖。

他至今记得比赛结束的那天,深夜走出教学楼,能看到楼顶的灯牌映着“能打胜仗”几个大字,那时这个年轻的军校学员心里笃定地想,这次我们一定能赢。

研究生学员陈子怡则更难忘“为国出征打胜仗”的那次比赛。去年6月,她所在的“麒麟尖兵”战队全力备战第七届国际无人系统创新挑战赛,这也是中国唯一一支参赛队。

陈子怡感到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为模拟开罗的炎热气候,她和队员们选择中午时间在地面温度接近60摄氏度的操场上进行地面无人平台强化训练,有时一练就是12个小时。7月的尼罗河畔,这群晒得黢黑的年轻人高高举起了冠军的奖杯,那是陈子怡第一次感受到“为国争光”的滋味。

她不可避免地想起此前思政课上听到的王焯冉的故事。他们是老乡,都来自河南漯河,从那时起,陈子怡就下定决心要像王焯冉一样,做军事科研路上永远冲锋的尖兵。

用科技赋能战斗力

去年,来自国防科大“钱学森创新拓展班”的本科生学员张晟锴“揭榜”了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题目,原因是这一届“揭榜挂帅”专项赛的赛题,与部队战斗力密切相关。

“军事意义如此重大,我们不挑战谁挑战!”张晟锴第一个站起来接下了“战书”,随后经过层层遴选,一支由本科学员组成的10人研究小队成立了。

学校开展大学物理课程实验

在团队里,张晟锴主要负责算法设计,要不停地做试验进行验证,失败了就再尝试新算法。备赛阶段,他和小队成员们经常奋战到深夜。比赛当天,张晟锴作为代表登台答辩,他生动细致地将作品全方位展现给了现场评委。最终,他们的作品获得专家一致认可,一举夺得特等奖。

在张晟锴看来,军事科研的目的就是攻坚克难,服务备战打仗,他的毕业设计方向“强杂波背景下的目标识别”就是雷达领域的一个标志性难题。张晟锴对雷达产生兴趣,缘于大二时他学习专业课时得知毫米波雷达在智能感知领域有着很大的应用空间。

张晟锴当即组成研究小队,拉着同学一起研究基于毫米波的手势识别技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个个技术创新点不断落地,实验结果极为详实。随后,张晟锴又花了两个月时间撰写学术论文。最终,他的论文被IET国际雷达会议录用。由于创新性较强,主办方还邀请他作会议报告,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成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博士学员袁昊在国防科大读书10年,被战友称为“学术大牛”。读硕士期间,他就发表了8篇包括SCI论文在内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他坚持“科研对接战场”,频繁往返于学校与部队之间,将边缘计算场景下的任务调度作为自己的硕士研究课题,努力探索出一种更高效的指挥控制方式。

2022年博士研究生入学前,袁昊一度有些迷茫。他原本想去基层部队,做一名冲锋陷阵、上阵杀敌的一线指挥员。但去年年初,一次到部队调研的经历改变了他的想法。

当时,袁昊跟随导师到东部战区某一线部队做课题调研。走进营区,浓浓的作战氛围扑面而来,这让袁昊非常兴奋。调研期间,不少官兵主动找到袁昊,向他请教通信指挥等专业问题,袁昊很快发现基层部队对于科技赋能战斗力生成有很强的需求。

“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能够减少战时人员伤亡,这才是部队真正需要的。”那次调研之后,袁昊认清了自己的优势,他将自己的研究方向由热门科技领域转为偏冷门的军事专业方向,“真正去解决部队的实际需求”。

这个领域前人的研究成果少,可参考的资料寥寥无几,袁昊就耐下性子一点点摸索。去年年底,他被学校评为“奋进一流突出贡献个人”,但在袁昊看来,没有什么荣誉比“让自己的研究为基层部队的战斗力生成作贡献”更重要。

“我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祖国有需要,我们立马能将研究成果拿出来应用于战场。”袁昊语气坚定地说。

为军向战是共同的底色

在国防科大,除了实验室,训练场也是学员们最喜欢去的地方。每天一大早,各学员队会准时列队出操,口号声在操场上此起彼伏。下午体能训练时间,各训练场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训练景象。

外国语学院本科学员赵俊博是训练场上的常客。他出身于军人家庭,从小跟随父亲在边防线上长大。2019年,赵俊博放弃地方双一流高校的录取机会,选择来到国防科大从军报国。

学校组织进行刺杀操训练

“做最优秀的军人”是赵俊博的座右铭,他坚信“军人的青春,就要在训练场上尽情绽放”。除了日常学习研究,他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操场上,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训练标兵”、连续两次获得学院军事基础技能比武男子个人比武综合第一名,其中一次更是以4项单项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综合全能王”的荣誉。去年校运会,他报名参加3000米武装越野比赛,一举夺得冠军,还打破了这个项目的学校纪录。

和地方高校的同龄人不一样,学员们在国防科大的训练磨砺,是他们从地方青年成长为合格军人,真正为走向部队带兵打仗做好准备的宝贵经历。

电子对抗学院郑睿对此感触很深。“刚入学时我是个‘闷葫芦’,学习训练、比武竞赛样样不突出。”为了锻炼这个腼腆的四川小伙子,教导员何陈洋把郑睿强行推上了骨干岗位,还手把手教他带队组训,鼓励他“大胆干”。

为了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军人,郑睿主动自我加压。大课间他跑到楼前的单杠场练习单双杠,午饭后则泡在健身房,晚点名后再奔向操场练习800米冲刺。第一学年结束,郑睿荣获学院“四有”优秀学员称号。第二学年,他凭借出色的表现担任了模拟连连长,除了自己加练,他还学会组训,带领同学们一起冲锋。

郑睿请教了多位教员,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学来的组训技巧。晚间熄灯后,他会观看专业跑步讲解的视频,来验证自己组训方案的科学性。训练场上,他时刻关注每个人的身体状态。

在战友们看来,郑睿的组训方式灵活,讲究科学,“连长带着我们练,就是感觉特别有劲!”而郑睿的想法很朴素,就是希望“把工作干好”,让大家都能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指挥员。

临近6月毕业季,国防科大的校园里,即将告别母校的学员们更加忙碌了。赵俊博和战友们依旧每天起早贪黑,在训练场上一起摸爬滚打,为通过毕业阶段学习训练任务全力冲刺。学校实验室和图书馆里的灯光亮到很晚,胡玉和同学们在两点一线之间奔波,为毕业设计做最后的数据校对。

无论分配到哪一个作战单位,他们都知道毕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会始终保持拼搏进取的状态,不断向着更加‘优秀’冲锋!”赵俊博说。

“在国防科大,我们都变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更重要的是,我们都成为一个胸怀报国之志的人。”袁昊说,他即将见证又一批同学从这里奔向天南海北的军营,在各自战位上建功立业。也知道在不久之后的新学年,会有更多的青春身影来到这所知名学府,一起踏上强国兴军的新征程。

评论
说点什么吧
发布
优志愿 | 手机客户端
扫码下载APP 备战高考志愿 !

学业测评 全免费

政策公布 实时提醒

互动社区 专家答疑

关闭
优志愿 | 手机客户端
扫码下载APP 备战高考志愿 !

学业测评 全免费

政策公布 实时提醒

互动社区 专家答疑

扫码下载APP

教APP备3100148号

扫码下载APP

实时资讯 互动答疑

教APP备31001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