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
国家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共建单位
省级第一批“经济卓越人才”建设试点专业
实施“理论+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方案,拥有投资超千万的“新商科”实验实训中心,重视专业应用型特色培养。全省同类专业中唯一连续两次获“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特等奖,多次荣获国家级A类赛事奖项。
培养目标: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紧依托现代经济理论,运用大数据、数字化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经济类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教学环节: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国家标准教学课程。
经济运行模拟经营实战演练、企业创业策划管理、东南亚南亚经济与贸易、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训、跨专业综合仿真模拟等特色实验实训课程。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综合性,就业方向广泛。多数在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经济类相关工作。在考研、考公、自主创业方面成功率较高。
数字经济专业
省级第一批建设试点专业
思政引领,专业思政课教师荣登央视新闻联播。师资雄厚,“双师型”教师比例大,留学背景教师比例高。多样化实训平台建设,以国家级双创实践基地为基础,依托万学共建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多元化构建实践实训平台建设体系。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有深厚经济学基础和掌握现代科技手段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数字商贸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数字经济概论、数字经济案例分析、产业经济学、人工智能基础、计量经济学和区块链原理及应用。
数字商贸演练、数据分析与运用、跨专业综合仿真模拟等特色实验实训类课程。
就业方向:可从事国内外数字商贸的管理、经营、服务,也可以到国家机关从事数字商贸的管理工作,还可以升学从事数字商贸的研究和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的战略。
金融学专业
教育部“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省级优势特色民办本科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学院“新商科”试点建设专业。多次获得“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特等奖、一等奖及其他专业竞赛的国赛奖项。
培养目标: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创业金融”和“证券与期货”为培养定位,依托金融学理论,通过数字化等现代科技手段,培养具有一定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有突出职业技能与岗位能力,具有一定数据分析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素型应用型金融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教学环节:金融学、公司金融、投资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等国家标准教学课程。
企业创业策划管理、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训、金融经营决策模拟、跨专业综合仿真模拟实训等特色实验实训课程。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胜任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新商科”建设试点专业
采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建有多个实训室。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超过全省水平,商务英语、外贸单证员资格考试通过率高。多次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POCIB外贸从业能力大赛等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就业率高。
培养目标:
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平台,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培养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具备国际市场业务开拓、外贸业务和国际商务实际操作与执行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跨境贸易创新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教学环节: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国际结算等国家标准教学课程。
国际贸易业务实训、跨境电商技能实训、商务数据分析与运用等特色实训课程。
就业方向: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银行、政府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外贸和电子商务相关的经济、贸易与管理等方面工作。
工商管理专业
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新商科”建设试点专业
校级“新商科”建设试点专业,拥有省级实验示范中心“管理创业模拟教学实验室”,与“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共建专业,设有智能财务管理和数字化营销两个发展方向。注重搭建“学校、地方、企业”多元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了服务地方产业的“数字+管理”育人体系。
培养目标:结合数字企业、智能服务经济环境下企业转型和人才需求,培养行业导向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具备一定的企业运作、管理和决策能力,能够从事组织基层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教学环节:商务数据分析、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企业运营管理、新媒体营销与运营等国家标准教学课程。
多专业综合仿真实训中心、数字营销演练、企业经营综合演练等特色实验实训类课程。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就职于各类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或在教学、研究机构从事相关工作;考取研究生、出国;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自主创业等。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国家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共建单位
全省同类专业中唯一承办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能力竞赛的院校。多次连续荣获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学科竞赛奖项。拥有投资超千万的“新商科”实验实训中心。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培养目标:围绕新文科发展趋势,融合现代新技术,突出“产学研创”一体化,培养具有扎实管理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专业核心课程。
人力资源管理实战演练、人力资源管理沙盘、跨专业综合仿真模拟等特色实训课程。
就业方向:在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在管理咨询公司、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同时也可以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研、出国留学或自主创业等。
创业管理专业
教育部“新文科”双创类项目重点建设专业
融入“新文科”建设思路,依托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形成“以管为基,重在创新,创管结合”的专业特色。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学生多次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三创赛等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培养目标:结合新经济形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跨界整合资源意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经济学、管理学、创业学、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创业企业融资等国家标准教学课程。
通过“赛创融合”、“校企融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术沙龙、创新创业论坛、企业家校友论坛,拓展视野和思维。
就业方向:可从事职业经理人、各类型企业(包括创服机构、孵化器等)创业者、管理者,家族企业接班人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管理工作,也可报考国内外管理学方向研究生继续深造。
行政管理专业
“创新创业实验实训体系”建设试点专业
校级“新文科”建设试点专业,荣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金奖、“学创杯”全国大学生专项赛全国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级A类赛事奖项。立足社会治理需要,融合政社学育人理念,专注数字治理与行政能力提升,培养基层数字治理精英,促进高质量就业。
培养目标:培育具备公共精神与创新力,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与数字治理实操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基层行政管理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教学环节: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概论、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领导科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国家标准教学课程。
电子政务实训、智慧社区治理实战、工业企业模拟经营实战演练、多专业综合仿真实训等特色实验实训课程。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从事行政与人事管理等工作,亦可选考研、留学或自主创业等多元化发展道路。
法学专业
教育部“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有二十三年的办学历史,在省内同类院校中排名前列。多年来在研究生考试、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各类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对接地方基层法治人才的需求,厚基础,重实践,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特色。
培养目标: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人才为目标,构建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树立牢固的法治信念,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法律实践能力,能在立法、行政、监察、审判和检察机关、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及企业从事法律工作。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法、法律职业伦理等。
法律实务课程、诊所式小班教学;法律部门实习、庭审进校园、模拟法庭;司法实训教学模拟系统、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系统、案例分析系统。
就业方向:国家机关(特别是立法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仲裁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公证处、企业法律部门。
社会工作专业
近五年研究生考取率达27.7%
本专业注重育人成效,研究生考取率、职业资格证通过率常年高于云南省平均水平,位居同类高校第一。通过政产学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以“专业教学为基础、高质量就业为目标、服务社会为宗旨”的专业建设特色。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专业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社会工作方法,能从事社会工作服务与社会福利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原理、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理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保障概论、社会政策概论、社会行政、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等。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社会工作毕业实习、社会工作TPRS综合实验教学、校地合作实践项目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民政、司法、卫生、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大中型企业、社会服务部门、非政府组织以及城市社区组织从事社会保障、社会行政管理、社会服务、员工服务与管理等工作。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省内同类院校中首批招生专业,专业评估省内排名前列,围绕云南省八大产业中健康产业建设需求,服务国家体育强国战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传统的课程基础上对接大健康产业目标,理论和技能并重,培养适应社会体育文化相关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学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掌握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术及训练方法,具备组织与管理社会体育各项工作,指导大众体育健身和保健康复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具备从事体育技术指导、组织管理、体育产业经营开发和策划营销等能力,适应社会体育文化相关行业需求。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社会体育导论、社会体育指导员理论与方法、体育旅游、核心力量训练、体育市场营销、运动处方、体操、游泳、健美操等。
社会调查(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学术活动、体育康复实验、体质测量实验等。
就业方向:各级体育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体育管理机构、各类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场馆等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咨询指导、产业经营开发及教学、科研工作,或攻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休闲体育专业
教育部“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省内排名第一,省教育厅B类(国内一流)建设专业
围绕云南省八大重点产业发展及“大健康产业”人才需求,按照健康、养老、养生、医疗、康体等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内涵,对标国家专业课程设置标准,制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培养具有休闲体育项目专长,集合康体养生、高原户外运动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学习休闲体育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培养休闲体育研究、康复保健和户外运动策划等能力,掌握指导休闲体育、大众健身、体育旅游、体育赛事相关的运动技术,具备从事休闲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大健康产业经营开发的基本能力。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休闲体育概论、体育旅游、体育经济学、健康养生学、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野外生存技能、羽毛球、网球、游泳、高尔夫等。
社会调查(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学术活动、体育康复实验等。
就业方向:在政府或公益机构、休闲体育企业(如休闲度假、高尔夫、体育俱乐部、户外与拓展训练机构、体育旅游)等单位从事相关工作,或攻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汉语言文学专业
教学团队为“省级质量工程”立项团队
本专业学生在国内外各级各类赛事中屡获大奖,多年来考取研究生、公务员、事业单位人数均位列同类高校前茅,形成了“专业为基础,目标为导向,创新为动力”的人才培养特色。
培养目标:培养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悟、审美鉴评能力和良好的写作、口语表达能力,并掌握互联网信息处理和公关交往能力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大学写作等。
教学技能实训、“驻校作家工作站”写作技能训练、语言及文化类田野调查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文化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学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新闻出版部门、电视台、网络与新媒体公司、旅游部门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教学团队为省级民办教育“优秀教学团队”
本专业学生多年来考取研究生、公务员、事业单位人数均位列同类高校前茅,毕业生积极参与汉语志愿者选拔,投身海外教学实践和文化传播。形成“高质量就业成果、多元化职业路径、全面化教育培养、多样化海外教学实践”的专业特色,为学生提供广阔发展平台,实现职业梦想。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法及中外文化知识,具备专业的汉语第二语言教学能力、良好的汉语表达和写作能力、职业所需的英语技能、对外传播中国语言与文化的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跨文化交际、文学、写作、对外汉语教学通论、英汉互译、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普通话等。
国内教学技能实训、大学二、三年级选送学生出国进行教学实践。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党政机关从事行政工作、到国内外学校及语言机构进行教学或科研,或在涉外单位、企业媒体等从事行政、管理、策划等工作。
新闻学专业
教育部“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项目,云南省特色专业,实践教学特色鲜明,学生考研成绩突出。
培养目标:培养能够在基层融媒体从事各类新闻实务以及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宣传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新闻学概论、中外新闻传播史,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新闻采写,新闻编辑,新闻评论,融合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新媒体用户分析,媒体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新媒体运营。
新闻采写实践、新闻摄影摄像实践、短视频创作实践、融媒体报道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社会调查实践。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基层融媒体、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宣传及相关工作。
广播电视学专业
基于校企合作培养数字视听应用型人才的专业
本专业以“新文科”人才标准为导向,建设有适应社会发展的融媒体实验实训室,学生创作的短视频、微电影作品屡获佳绩,能迅速适应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培养目标:立足于新闻传播学的内在规律,围绕媒体发展和地方发展的现实需要,培养能胜任现代融媒体采编播工作的复合型视听传播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中外新闻传播史、融合新闻学、电视摄像、电视画面编辑、广播电视采访与报道、电视节目类型与策划、广播电视写作、广播电视评论等。
摄影创作实践、专业竞赛实践、数字文创实践、专业辨识实践、电视摄像实践、普通话训练、视音频编辑实践、短视频创作实践、融媒体报道实践、中国文化典籍改编展演、广电节目创作实践、专题性社会调查实践、考证考研考公训练、毕业实习、专题性广电传播活动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电视台、广播电台、互联网站、新媒体新业态等大众传媒,从事新闻采访、写作、编导、策划、摄录、制作、播音和主持等工作;到宣传、教育、司法、文化管理等部门以及企业从事宣传、教育、管理工作;也可在教学、研究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广告学专业
全省首个开创“以赛代练”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的专业
本专业学生在“大广赛”、ONESHOW等国内外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大奖,所获荣誉级别和数量均位列全省高校前列。形成“以赛代练,实践驱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的人才培养特色。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多位毕业生入职微软、京东、字节跳动等名企。
培养目标:培养熟练掌握策划创意、品牌推广等技能,能够胜任国内外企业、广告公司、传播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市场部、品牌部与宣传部的相关工作,具有品牌传播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广告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与营销策略、广告心理学、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影视广告创作、品牌战略与管理、公共关系学等。
广告策划与创意、短视频制作、广告摄影、电脑图文设计、广告文案写作、新媒体运营等、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设计、融媒体编创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企业市场部、广告公司、宣传部门、文旅产业等从事品牌策划、新媒体运营、广告文案写作、广告设计与制作等工作。
英语专业
云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专业四八级过级率居全省同类院校之首,2024届毕业生考研升学率14.5%,在“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系列比赛、CATTI杯全国翻译大赛、全国口译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奖项40余项。
培养目标: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基本功、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一门跨学科专业知识,熟练使用英语从事教育、涉外、学术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阅读、英语口语、跨文化交际、英美概况、英美文学、高级英语、英汉翻译等。
本专业为学生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英语戏剧节、英语演讲、写作、阅读、翻译比赛。此外,还为学生提供翻译和跨境电商等实习机会。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师、翻译等工作。学生升学读研质量高,三年平均考研率10.59%,毕业生考取学校包括东南大学、云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
日语专业
云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基础日语》被认定为云南省第三批一流本科课程。本专业学生2023年获得第三届“外研社·国才杯”国际传播力短视频大赛全国决赛二等奖、(CATTI)2023全国编译大赛二等奖。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备批判思维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掌握扎实的日语专业知识和一定跨学科基础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日语语言文学知识;熟练掌握日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掌握一门跨学科相关知识;具备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理解力。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阅读、日语写作、笔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日本文学概论等。
本专业积极开展演讲、戏剧等课内外实践教学。学生可赴日进行短期交流访问或开展3+1留学项目。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到涉外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工作;也可从事高考日语教师等教学相关工作。本专业就业、升学质量高,毕业生曾考取四川大学、立命馆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生。
泰语专业
云南省高等学校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示范点
在2023“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中获泰语组金奖,近三年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14项,省级奖项5项,2023年泰语专业四八级过级率为云南省所有高校第三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新时期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泰语语言运用能力,熟悉泰国语言、文学、国情等泰语专业知识及一门跨学科相关知识的高素质泰语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基础泰语、高级泰语、泰语口语、泰语听力、泰语阅读、泰语口译、泰汉笔译、泰国历史、泰国文学概论、泰语语言学等。
本专业开展演讲、阅读分享、戏剧等课内外实践教学。大三年级的学生可到泰国高校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学习或短期交流访问。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能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师、翻译、导游等工作。学生升学读研质量高,毕业生考取学校包括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朱拉隆功大学、孔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金融数学和大数据方向)
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单位、云南省一流专业
本开设金融数学和大数据两个方向,是全省唯一校企联合培养的应用型数学专业。
培养目标:专业立足地方发展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素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胜任数学科学应用与研究,数据分析、处理和运行管理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数理统计、微分方程、运筹学、数学建模、数值分析、离散数学、复变函数等,同时特别设置金融数学和大数据分析等相关课程,以满足不同培养方向的需求。
课程实验、专业实训、项目实训、科技活动、毕业设计、社会实践。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从事数学教育相关工作,可在企事业、政府部门从事风险管理、量化投资、数据分析等相关工作,或攻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建设专业
云南省一流学科培育项目单位
省教育厅区块链与数据治理工程研究中心项目单位
以信息处理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为切入点,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将人才培养、实训实践、学生创新功能有机结合。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素养,系统地掌握电路、信号和系统等方面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受到严格的工程训练和思维训练,具有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电路理论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息理论与编码、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子测量基础、传感器技术与应用、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设计。
课程实验、专业实训、项目实训、科技活动、毕业设计、社会实践。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企事业单位、政府、社会组织等部门从事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管理和技术工作,也可到教学、研究部门从事相关工作,或攻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通信工程专业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建设专业
深化“新工科”建设,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以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互联网通信网络为切入点,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将人才培养、实训实践有机结合。
培养目标:面向国家通信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培养具有科学技术与工程素养,掌握专业相关的通信、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能,具有通信系统设计、开发应用和运维管理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数据结构及算法、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移动通信技术、光纤通信、现代通信接入网技术、网络交换技术、移动通信网络优化。
课程实验、专业实训、项目实训、科技活动、毕业设计、社会实践。
就业方向:就业于通信运营、制造、服务、互联网等相关单位,从事网络、系统、设备信息传输、交换、处理等方面的工程设计、运维等工作,或攻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人工智能专业
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建设专业
云南省一流学科培育项目单位
省教育厅区块链与数据治理工程研究中心项目单位
以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为切入点,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将人才培养、实训实践有机结合。
培养目标:面向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厚基础、宽口径,掌握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人工智能算法设计、智能系统开发、图像识别、机器人设计与开发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Python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及算法、操作系统、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应用。
课程实验、专业实训、项目实训、科技活动、毕业设计、社会实践。
就业方向:毕业生从事人工智能算法设计、智能系统开发、机器人设计与应用开发、维护等相关工作,或攻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建设专业
云南省高校数据分析与应用研究项目单位,甲骨文大数据产业学院首批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素养,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受到严格的工程训练和思维训练,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计算机科学研究,系统设计、开发应用、运行管理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离散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编译原理等。
课程实验、专业应用实践、项目实训、科技活动、毕业设计、社会实践。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企事业单位、政府、社会组织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程序开发与系统维护,计算机信息安全等方面工作,也可在教学、研究部门从事相关工作,或攻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软件工程专业
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建设专业
云南省高校数据分析与应用研究项目单位,甲骨文大数据产业学院首批专业。构建了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将人才培养、实训实践、学生创新功能有机结合,以多方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培养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软件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软件工程技术研究、软件设计与开发、软件测试与维护以及软件项目管理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等。
课程实验实训、劳动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就业方向: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数据分析师、软件维护工程师、软件项目管理师,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软件相关工作,或攻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物联网工程专业
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建设专业
云南省一流学科培育项目单位
省教育厅区块链与数据治理工程研究中心项目单位
以嵌入式系统开发为切入点,强调多专业融合,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将人才培养、实训实践、学生创新功能有机结合。
培养目标:面向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厚基础、宽口径,掌握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系统设计、开发应用、运行管理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数据结构与算法、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物联网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设计、操作系统、物联网通信技术及应用。
课程实验、项目综合实训、竞赛培训、校企合作实训、毕业设计、社会实践。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就业于与物联网、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嵌入式系统、无线传感网络和信息安全等领域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工作,或攻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建设专业
云南省高校数据分析与应用研究项目单位,甲骨文大数据产业学院首批专业,以多方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培养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大数据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素养,系统掌握大数据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受到系统的工程训练和思维训练,具有数据模型运用、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离散数学、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算法设计与分析、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应用、数据挖掘与处理、JavaEE企业级开发。
课程实验、专业实训、项目实训、科技活动、毕业设计、社会实践。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企事业单位、政府、社会组织等部门从事数据管理与开发应用工作,或攻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土木工程专业(路桥工程方向、智能建造方向、更新与改造工程方向)
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建设专业
省级一流学科培育专业
本专业依据“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以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省级一流学科培育项目为支撑,形成了数智化理念、建筑数字信息技术和传统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拥有功能齐全基础实验室10余个、BIM实训中心、装配式实训室、建筑机器人实训室、数字化安全与智慧工地仿真实训中心等软硬件教学设施。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传统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建筑数字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知识,获得现代数字化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新建和更新改造项目、道路、桥梁等设施的结构设计、智能化施工、智慧化管理等工作,能适应现代建筑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基本核心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测量及无人机测绘、土木工程材料、工程项目智能管理、BIM应用技术等。
路桥工程方向:道路勘测设计、桥梁工程、路基路面工程、路桥工程智能化施工、路桥工程智能检测等。
智能建造方向:装配式建筑设计、建筑工程智能化施工、智能建造技术与设备、智能机器人应用等。
更新与改造工程方向:既有建筑安全性评估、工程事故分析处理、土木工程智能检测与监测等。
基础训练:认识实习、工程地质实习;课程实验:物理实验、建筑材料试验、材料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混凝土结构试验;设计实践:各专业方向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工程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建设单位、工程咨询公司、规划及设计单位、建筑施工企业、工程建设监理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国际工程公司、投资与金融等领域的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监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
工程造价专业
教育部“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建设专业
省级一流学科培育专业
BIM信息数字技术融入教学,适应行业人才需求。学科竞赛成绩突出。
课程设置“双全”理念:“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控”理念和“土建、安装、市政、公路”多方向理念,拥有广联达系列、同望、REVIT、PKPM多种造价实训软件,学生就业选择广。
依托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科技创新团队,产教融合搭建多层次实践实训平台,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目标:依据“新工科”及省级一流学科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掌握现代建筑数字信息管理理念及方法,能够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项目全过程和全面工程造价工作的“懂技术、通法律、知经济、会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工程经济学、建筑/安装/装配式/市政工程计价、公路工程概预算、 BIM虚拟仿真信息技术应用(广联达、同望、REVIT、PKPM)、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成本管控、工程投资估算与决策等
基础训练:认识实习;课程实验及实训:建筑材料试验、建筑工程计价实训、招投标模拟综合训练;设计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工程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
就业方向:可到建设单位、规划及设计单位、工程咨询公司、企事业单位基建管理部门、房地产、工程咨询公司(机构)、审计部门、投资与金融等单位从事工程管理、估算、概预算、结算、招投标价的编制与审查、合同管理与成本管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等工作。
从事BIM建模员到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经济评价等,还可以从事BIM、CIM及数字化技术等各类建筑数字技术应用、建筑数字技术应用、数字孪生应用的管理工作。
建筑学专业
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建设专业
省级一流学科培育专业
依据“新工科”及省级一流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以省级一流学科培育项目和省级科技创新团队为支撑,形成了低碳建筑与可持续环境设计和建筑更新与适应性再利用两个特色,拥有绿色建筑、数字孪生,VR、RTK、Smart3D、OR等软硬件条件,学生在各类国际级、国家级竞赛中获奖50余项。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需要,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特色方向领域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与时俱进地掌握信息、数字、智慧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建筑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特色选题融入),建筑构造与材料、建筑物理、绿色建筑技术、城市更新、智能测绘、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等。
认知调研:空间行为认知、构造与材料认知、课程设计调研;技能训练:计算机辅助设计、无人机操作、航空摄影测量(含倾斜摄影)、建筑物理环境模拟与分析(实验和软件)、三维建模、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建筑设计:既有建筑改造、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快速设计与表达等专题、毕业设计;职业化训练:专业实习、毕业实习。
就业方向:可在政府相关部门,设计研究院、事务所,智能建筑技术公司,咨询与顾问公司,IT与通讯企业,文化旅游地产企业等从事相关工作。
会计学专业
学校特色专业和“新文科”“新商科”建设试点专业
本专业迄今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以“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高质量就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培养特色,历届毕业生在职业资格证书、研究生、公务员以及学科竞赛等方面成绩显著,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位于全省前列,多名毕业生考取“985、211”高校研究生以及公务员。
培养目标:着力培养“互联网+财务共享+智能财会”专业技能,对学生进行全过程教育,理论与实务、知识与能力、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等。
本专业组织开展与社会经济同步的实践教学活动,在真实场景,以真实账务与会计服务公司合作教学。开设八大实务实训课程:创业经营与工业沙盘、财务共享与智能财务、财会管控与ERP实验、多专业综合仿真实训、RPA财务机器人等。
就业方向:银行、证券、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国企、民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职业发展前景较好,大批毕业生已成为央企集团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以及在会计师事务所成为高层管理人员和高级合伙人。
财务管理专业
学校特色专业和“新文科”“新商科”建设试点专业
本专业迄今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以“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高质量就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业财融合、投融资管理、风险控制”为培养特色,历届毕业生在职业资格证书、研究生、公务员以及学科竞赛等方面成绩显著,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位于全省前列,多名毕业生考取“双一流”高校研究生以及公务员。
培养目标:着力培养“互联网+财务共享+智能财会”、“业财融合、投融资管理、风险控制”专业技能,旨在培养以职业和就创业为导向,掌握会计核算方法、财务分析、投融资管理、财务共享和智能财务技能的“道德、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金融学、投资学、税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等。
本专业组织开展与社会经济同步的实践教学活动,开设八大实务实训课程:创业经营与工业沙盘、财务共享与智能财务、财会管控与ERP实验、多专业综合仿真实训、RPA财务机器人等。
就业方向:银行、证券、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国企、民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职业发展前景较好,大批毕业生在会计师事务所成为高层管理人员和高级合伙人。
音乐表演专业
教师团队拥有多名优秀歌唱家和教学名师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设了“扎西顿珠音乐剧工作室”从而实现剧目排练和创作互融共通,挖掘了学生自身的潜能,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
●构建了“1+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是课程教学,“3”是展演+创作+文化产业),形成了“三重”(重技能、重实践、重理论基础)的专业育人理念,专业教学坚持“三结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学科交叉融合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的原则,培养出了具有“三能”(能表演、能教学、能创编)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师生同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学科带头人郭亚非教授的引导下,在“世界合唱节”“金钟奖”“本土歌唱创作暨展演”等国际级、国家级、省部级各项音乐赛事中成绩突出,扩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
●挖掘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让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构建课程教学+非遗传承的特色课程教学模式。本专业就业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专业特色建设成果显著。
培养目标: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立足于音乐表演理论与技能双向提升,坚持师生同台竞技,秉承“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原则,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具有扎实音乐表演功底、掌握音乐相关理论知识、并具备对舞蹈、戏剧等各种艺术门类有一定的艺术鉴赏水平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声乐(美声演唱与西洋歌剧方向、民族声乐与民族歌剧方向、流行演唱与音乐剧方向)、钢琴、基础和声、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曲式与作品分析、合唱与指挥等。
演唱实践性教学、演奏实践性教学、舞台实践性教学、校外相关机构专业实习等。
就业方向:社会艺术团体、影视传媒机构、文化传播公司等相关培训机构、电视台、文化中心(馆)、教学科研单位、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
舞蹈学专业
拥有云南省艺术名家马文静工作室
●以“马文静艺术名家工作室”为引领,探索和创新民族民间舞蹈特色文化,实现“大师进课堂讲学,学生进名师工作室”学习的教学模式;
●坚持“舞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科之间交叉互融,提升学生的人文意识和综合艺术素养;
●以“三考一创一竞赛”为驱动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策略,本专业近年来在“荷花奖”“全国优秀剧目展演”等国家级大型赛事中不断取得佳绩,已成为全国为数不多能够进入决赛的高等院校专业;
●构建“学历+职业技能证书”的人才毕业要求,近年来实现职业技能资格证通过率为100%。就业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专业特色不断得到凸显。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行业对人才需求和学科发展为导向,将舞蹈理论研究、舞蹈创作及民族舞蹈传承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能够系统地掌握舞蹈历史文化知识和舞蹈基本理论,有较强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有从事本专业教学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掌握分析和研究舞蹈作品的方法,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芭蕾基训、古典舞基训、现代舞基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云南民族民间舞蹈(12种少数民族)、中国古典舞身韵、编舞技法。
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排练、表演、采风、田野调查、写作、教学等实践活动以及相关的实习实训。
就业方向:企事业单位、文化中心(馆)、电视台、高等院校、中小学、幼儿园、模特演艺行业及相关培训机构、歌舞剧院、社会舞蹈团体。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拥有省级一流实践教学团队
●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政合作,结合声音艺术新产业形态,培养具备“一专多能”的语言传播专业人才;
●以“王娟名师工作室”为引领,实现名家、行家进课堂,学生进入名师工作室、省级媒体实训平台学习的教学模式。
●以“三考一创一竞赛”为驱动实行实践带课程、大赛促教学的人才培养策略,使学生具有突出的社会实践、沟通和形象设计能力和广阔的国际视野。
●为更好的适应新媒体时代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培养需求,重点实施基于网络媒体为基础的新型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充分体现“理论基础+职业技能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培养具有文学、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艺术修养,掌握广播电视普通话新闻播音主持及新闻报道、专题播音主持、文艺节目主持、评论解说、影视配音及演播,以及播音主持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播音主持创作基础、广播节目播音主持、广播节目制作、电视节目播音主持、电视节目制作、室外(拍摄、录音)组合练习。
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小课实践教学、舞台实践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实践、相关机构的专业实习等。
就业方向:各级各类广播行业、电视行业、网络新媒体、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文化宣传岗位、文化传播公司、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公司、教学科研单位、艺术培训学校等。
绘画专业
拥有我国著名实力派写实画家赵力中
(国家二级教授)名师油画工作室
●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推进新文科建设。构建“数字技术+绘画”的创新融合模式,以科技手段赋能绘画从而提升培养人才的竞争力。在继承古今中外优秀绘画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实现绘画专业的数字化融合再生。
●绘画专业实行工作室制,优化了课程体系,重视基础与个性创作的衔接。以“赵力中(国家二级教授)名师油画工作室”为引领,实现艺术名家、画家到一线开展特色课程教学;
●以绘画为手段,追求高品质的人文精神。提升精神蕴含与审美品质,近年来学生在“大学生艺术展演”“展览”等方面成果丰硕,课程特色建设成果得到显现。
●聘请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云南人民出版社新媒体设计中心主任,作为本专业的外聘专家。本专业与云南人民出版社新媒体设计中心构建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制订了本科生研学能力提升计划。本专业近年来在名家名师的指引下,专业特色凸显。
培养目标:本专业秉承“兼容并蓄、综合创新”的教学理念,结合新文科建设,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为主要途径,推动传统绘画的数字化变革,培养具有全面艺术修养、多重绘画技能、综合艺术素质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油画方向:美术批评与鉴赏、油画人物、油画风景、油画创作
插图绘本方向:绘本赏析、插图与绘本设计、民族文化与数字艺术创作、文学与电子读物创作。
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定期或不定期的采风及相关的艺术实践,主修及辅修的绘画技法课,以及深入民间采风、深入市场调研、综合论文训练等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就业方向:教学科研单位、数字出版物、新闻出版社、插图设计师、漫画、绘本创作、游戏概念设计、电影概念设计等。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省级一流课程建设点
●本专业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与世界500强企业甲骨文公司合作。
●构建了以跨学科融合、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有效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堂教育与职业需求匹配化的教学课程体系。现与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云南省省级传承人田静,共同培养非遗传承创新人才。采取“大师进课堂讲学,学生进名师工作室”的教学模式。
●在“三考一创一竞赛”的特色引导下,学生在“墨西哥海报设计双年展”“大广赛”“数字艺术大赛”等各类国际级、国家级、省部级竞赛中屡获佳绩。各类高质量就业比例不断提高,专业特色明显。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建设对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课程教学+大数据科学+文化创新为定位,将中国情怀文化建设、云南特色文化建设、国际视觉设计文化发展、大数据学科相融合,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能运用跨媒介的多维视觉语言与系统化的策略进行整合设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艺术概论、设计概论、图形创意、网格系统与版式设计、企业形象系统设计、字体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思维与方法等。
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践、专业类社会实践、专业类实训、专业类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
就业方向:广告公司、策划公司、影视制作公司、新闻出版社、新媒体领域、教学科研单位、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
环境设计专业
培养卓越环境设计师
●本专业秉承“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特色,建立理论与设计实践并重,艺术学科与工程技术渗透,教学与市场相融,以学生成才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侧重于多学科交叉,把公共艺术,景观设计,室内环境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相融合构建文化创意学科方向。并将独立开设的实践课程与实际工程案例相结合,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卓越环境设计师。
●专业建设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以“课程+新工科+虚拟环境”为建设方向,探索人与空间的新型关系。教师完成各类科学研究40余项,学生在“安徒生国际艺术奖”“数字艺术大赛”等各类国际级、国家级赛事中获得各类奖项300余项。考研率、优质就业率不断提高。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具备环境设计与创作、建筑室内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和环境工程改造等基本素质和能力,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事环境设计的理论研究、教学、设计、施工和工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艺术概论、人体工程学、设计概论、环境设计原理及基础、居住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建筑史、制图与识图、模型设计等相关课程等。
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工作室教学,从项目策划、设计、施工图纸设计、材料和施工工艺设计、完成设计报告书等实战课题。主要专业实验:按环境设计专业方向,进行环境及空间的相关材料性能及施工工艺实训。
就业方向:规划设计单位、房地产公司、展览展示公司、装饰工程公司、全屋定制企业、灯具设计公司、城建部门、园林部门、景观设计公司、城市园林绿化公司、教学科研单位、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
产品设计专业
拥有一流珠宝首饰设计实践教学平台
围绕新文科建设,特色人才培养依托“两个平台”,施行“两方向”错位培养,“多手段”的理念:
●“两方向”为满足学生成才和社会多样化需求。以产品创意设计和现代首饰配饰设计为人才培养方向。
●“两平台”为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现与HRD Anterwep & DGI滇池国际宝石中心、昆明微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构建校企合作,让企业项目融入实践课程教学,扩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
●“多手段”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见成效。以市场对人才需求为方向、教学方法立体化、深化产教融合;有效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在学校“三考一创一竞赛”的引导下,学生在“东方国际珠宝设计大赛”“互联网+”创新大赛、“全国工业设计大赛”等各类大赛中成绩突出,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培养“厚基础、重创新、多技能”“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掌握扎实的产品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与综合创新设计的实践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适应艺术与科技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产品设计概论、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设计调查、产品设计制图与透视、艺术概论、艺术设计史、设计材料与工艺、人机工程学、产品设计表现技法、造型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产品形态设计、产品模型与制作工艺。
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产品从策划、设计、模型设计、模型制作、完成产品设计报告书、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课题教学。
就业方向:产品设计公司、珠宝设计公司、包装设计公司、展览展示公司、工艺品设计公司、旅游品设计加工厂、工业造型设计机构、影视制作公司、教学科研单位、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拥有非物质遗产刺绣传承人专家团队
●本专业致力于将少数民族服饰元素与时尚服饰设计相结合,坚持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并重,不断深化产教融合,逐渐形成适应社会需要、重创意、重市场、重实践的专业特色。
●以时尚设计、非遗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纺织服装服饰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构建特色鲜明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围绕服装+艺术·创意·设计·工艺·科技·生产·营销的多向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聘请非遗传承刺绣大师廖力耕为专家,开设特色刺绣课程,建设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注重时尚设计思维能力及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学生在“互联网+”创新大赛、“云裳设计大赛”等各类大赛中屡次获得名次奖,毕业生在出国留学及创新创业方面的成绩屡破新高。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服饰行业与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民族文化视野、具有国际时尚前瞻、具有扎实的实践能力,勇于开拓创新,具备与时尚产业相关的理论基础,致力于地域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与当代时尚艺术创新实践与研究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
配饰设计及工艺、服装立体裁剪、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与制作、服装/服饰创意设计、时尚设计综合实践、中外服装史、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践、立体裁剪、服装基础工艺、服装工艺、分类(男装、女装、针织、运动、传统、影视)服装工艺、专业设计实习、专业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就业方向:
服装及服饰设计公司、服装及服饰销售公司、形象设计公司、策划公司、工艺品制作公司、摄影公司、展览及展示设计公司、新闻出版社、教学科研单位、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省级一流课程建设点
●本专业突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优势,现与珠海世纪鼎利集团合作,实现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实际岗位需求的适配度达成;
●以行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校企双方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双方投资1000万元,建设完成了与教学实践体系相配套的实训条件,该实践平台建设成效已处于全省前列,国内领先水平。有利的促进了专业特色建设。
●学生在“互联网+创新大赛”“数字艺术大赛”等各类赛事中获得名次奖项多项。95%以上的毕业生实现专业对口就业或继续深造。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数字媒体制作、精通数字技术,了解艺术创作方法,并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科技与数字媒体前沿知识,有较强实践能力,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兼具科学思维、艺术底蕴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摄影、动态图形设计、非线性剪辑、影视特效、三维动画、交互产品设计、数字媒体开发、虚拟现实应用开发。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广泛,涵盖新媒体、影视、广告、游戏、网络等行业,担任数字媒体设计、制作、产品开发及宣传等职务。
艺术与科技专业
省级一流课程建设点
●本专业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聚焦云南数字经济、元宇宙产业和文创产业发展需求。打造面向未来科技、对接高端产业的现代“艺科融合型”新兴专业;
●现与昆明乐讯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共同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省内高校领先的高水平实训平台“人文艺术综合实训中心”。在此基础上企业方再投资200万元为本专业定制建设“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实训中心”已进入实施阶段;
●以现代产业学院为平台依托,以“数智赋能、学科交叉、产教融合”为建设思路,以建设“起点高、投入高、标准高”为原则,本专业着力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跨学科融合型教师队伍,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方式,引进国内顶尖高校知名教授及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深度参与专业建设;
●由合作企业方整合行业资源,通过企业导师项目进入课堂的方式,探索“实践项目导入制”及“订单式培养制”等新型产教融合教学模式。
培养目标:本专业围绕文化创意与数字科技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艺术修养,适应数字时代与信息化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在数字虚拟展示设计、交互装置体验艺术、数字影像艺术与虚拟现实、数字加密艺术藏品设计、数字孪生建筑艺术科技、元宇宙内容资产制作等领域胜任相关创意设计及研发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与实践性环节:艺术与科技概论、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三维视觉设计、数据可视化与信息设计、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数字游戏设计与开发等。
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定期或不定期的参加项目制作及相关的艺术实践;主修及辅修的专业教学实践,以及深入民间采风、深入市场调研、综合创作训练等多种形式等。
就业方向:数字科技公司、移动互联网公司、游戏研发公司、会展策划公司、广告公司、新媒体行业、文创行业、数字娱乐行业、教学科研单位、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