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请您升级浏览器
为了更好的使用优志愿产品,点击下载

谷歌浏览器

360极速浏览器

360安全浏览器

QQ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全国服务热线:400-181-5008
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开通VIP

收藏

分享

“院”你成功 | “地”蕴韶华,“理”应有你——地理科学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欢迎您!

|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 2908

01历史沿革

地理科学学院肇始于1907年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之史地选科,至今,地理学科已走过了百余年的历程。1953年福建师范学院始建地理系,1958年成立中科院华东分院福建地理所(1964年更名为福建地理研究所)。1999年8月,由地理系和地理研究所组建地理科学学院(2004—2009年,旅游学院挂靠在地理科学学院)。2022年6月,挂牌建设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百年地理,薪火相传。学院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导向,强化地理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发挥闽台毗邻的地缘优势,凸显湿润亚热带区域特色,为国家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与技术支撑。数代师大地理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使得学院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登上新台阶,已成为居全国高师同类院系前列、在我国东南部地区起学科辐射作用的地学领域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机构。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和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创新人才培养团队获“五一先锋号”荣誉称号。2019年,学院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9年地理系教师党支部获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22年,生态地理过程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教育部创新团队五一先锋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02学科建设

学院已构建了从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地理学、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城市与区域规划、水土保持、自然灾害学、生态学等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城市与区域规划、自然灾害学、生态学、土地资源管理、学科教学(地理)等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含闽台合作项目)、地理信息科学(含闽台合作项目)、生态学等5个本科专业和1个地理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其中,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2个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生态学等3个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下设地理学系、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地理信息科学系、生态环境系、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建设办公室等5个教学工作单位。2017年,地理学进入福建省“高峰学科”建设行列。2022年,地理学进入福建省“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举办朱鹤健教授新作《现代地理学新探》首发式暨学术思想研讨会

举办“通量-大气-遥感观测平台”揭牌仪式暨首届山地通量观测研讨会

举办2023年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资源生态与绿色发展论坛”

举办2023年中国人口地理学术年会

举办第二十二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暨第十七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会议

举办第一届青年生态学论坛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03平台建设

学院建设有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支撑平台。教学支撑平台有国家级地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福建师范大学—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理科实践教育基地)、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福建师范大学生态文明科学研究中心)、福建省地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福建省综合地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研支撑平台有省属公益类事业法人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创新引智基地、福建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国家林业局)、福建省陆地灾害监测评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森林碳计量技术开发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植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资源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智库)、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福建省野外科学研究站、闽江河口湿地福建省野外科学研究站、上杭山地森林碳汇福建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福建省河湖健康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校属城乡规划研究所、生态文明研究所,旅游研究所、全球变化研究中心、自然资源研究中心、亚热带湿地研究中心、地球信息科学研究中心、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遥感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南方矿区生态与环境修复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单位。《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Journal of Subtrop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编辑部、福建省地理学会、福建省自然资源学会、福建省天文学会、福建省生态文明研究会、福建省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挂靠学院。

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站

上杭山地森林碳汇福建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天文观测实验室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04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日趋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学科研人员161人,博士生导师55人,教授(研究员)5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7人。其中拥有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含海外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百人计划特级人才1人、省杰出科技人才1人、省特殊支持双百计划5人、省高校领军人才5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8人、福建省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省杰青6人和闽江学者特聘教授8人等。1支“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创新团队,3人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1人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1人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生态-地理过程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杨玉盛教授领衔的“生态-地理过程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院教师游小珺老师在第七届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一等奖

05科研成果

学院科研立项数稳居全校第一,近三年每年国家基金项目立项数均达到20项以上。近三年学院获批各类纵向项目271项,总经费超80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项,包括重点类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1项,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面上基金项目40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8项。省级科研项目58项,包括省杰青项目3项,省重点项目4项,面上项目31项。近三年学院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917篇,其中SCI论文458篇,I区论文175篇,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得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1项,出版专著3部。

06人才培养

近年来,学院获评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学院共5个本科专业实现了一流本科专业全覆盖;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案例6项;参与的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评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获福建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福建省第七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福建省第六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获批省级教学改革重大项目2项、一般项目3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7项、省级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示范项目1项,地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顺利通过检查验收并获得好评。

学生在《科学通报》、GCB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在校定A类、B类、核心期刊等国内知名刊物发表论文1200余篇;累计获专利授权20余项、软件著作权50余项;获全国“互联网+”银奖2项,省级金奖2项、铜奖2项;“挑战杯”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特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国家级20项、省级39项;福建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获大学生易智瑞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大赛等各类专业赛事省部级以上荣誉近200项。

“一路随丝”队在丝路新世界·青春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获团中央来信表扬,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程芳花、福建省大学生“创业之星”标兵李阳等一批先进典型。1人获评2023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个人,1人获评“追寻领袖足迹 赓续中华文脉”2023—2024学年全省大学生寒假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实践个人,“莆仙戏曲文化与元宵民俗”获“我和我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获省级优秀实践成果,获福州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福建省教育厅等20多家央媒和地方媒体广泛报道。

学生获奖证书

学生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学生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学生获第十届福建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优秀奖1名

学生获第九届“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育技能竞赛二等奖

学生获第十四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生获第十届“创青春”福建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学生获第四届全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人文地理组三等奖

学生获第九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铜奖1项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07升学就业

近三年,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攀升,分别为90.39%、91.83%、92.29%,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以升学为主,升学率逐年攀升,分别为38.08%、39.38%、46.25%(位居学校第一)。

其中多位学生升学至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另有不少学生申请至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境)外学校继续深造。

学院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就业数据:

年份

升学人数

就业率

2021

99

90.39%

2022

102

91.83%

2023

117

92.29%

08联系我们

学院网址

https://geo.fjnu.edu.cn/

招生咨询电话

0591-228682210591-22868225学院微信公众号

END

出品:福建师范大学招生与考试办公室

制作:本科招生新媒体运营中心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编辑:宁馨

封面:吴文刚

校对:林凤珍

责编:张旗(师)

审核:李溢明(师)

评论
说点什么吧
发布

手机扫一扫下载APP

400-181-5008

优志愿将竭力为您提供帮助

(免长话费 )

教APP备31001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