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请您升级浏览器
为了更好的使用优志愿产品,点击下载

谷歌浏览器

360极速浏览器

360安全浏览器

QQ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全国服务热线:400-181-5008
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开通VIP

收藏

分享

学院特辑|资以明德,环泽天下——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欢迎您!

| 来源:江苏理工学院 1429

院长寄语

亲爱的同学们:

资以明德,环泽天下,在这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新时代,我们“资”孜不倦地追求学术卓越,致力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美丽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力量。正如古人所言:“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站在新起点,开启新航向,“环”迎你们报考资环学院,书写青春华章!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 叶招莲

学院总体概况

学院发展历程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成立于2022年,前身为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08年)。学院下设环境工程系、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系,并设有党政办公室、教务科研办公室、学科与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团委、实验实训中心、教育培训发展中心等机构。现有环境工程、环境科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2024年新增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遴选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资源循环科学工程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2011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环境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已连续招收12届硕士生,至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00余人;2021年获批“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环境工程专业与德国梅泽堡应用技术大学20年不间断联合培养双学位本科生(具中方和外方双学位),每年招收约30名学生,采用“3+1.5”联合培养模式,2018年成为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专业,2022年获批江苏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747名,硕士生173人,中德国际化合作办学本科生132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2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高级实验师1人,博士45人,硕士生导师32人,“双师型”教师24人。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江苏省“双创人才”1人,江苏省“双创博士”6人、江苏省“双创博士”科技副总7人、江苏省环境应急专家2人,挂职科技镇长团团员4人。学院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聘请了15名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教授及院所、企业工程师为兼职教授,拥有省产业教授10人。

学院获批江苏省电子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教科研平台6个,拥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和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环境专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等项目30余项;近5年到账经费总计5170万元,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教材著作10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件,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等省部级奖11项。专业所依托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学科。依托学科支撑,围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顺应减污降碳等国家发展战略,设有拥有固废能源化与资源化、大气检测与污染控制和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3个学科方向。突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特色的基于产教融合的学科布局,在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持久性有毒物质分析检测及控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治理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

本科专业介绍01环境工程专业

专业代码:082502

制:四年制

专业简介:

2003年设置并开始招收本科生,2007年首届本科生毕业,授予学士学位,2011年获批校特色专业;2016年专业所属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培育)学科,2020年顺利通过验收;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获批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并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1年获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已连续招收了13届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

2004年起,本专业与德国梅泽堡应用技术大学联合培养双学位本科生,至今已不间断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20年。2018年本专业成为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专业,2022年获批江苏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

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探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立足江苏,面向长三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环境工程技术及应用为主线,以环境监测与分析、资源综合利用为特色,培养掌握污染控制、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具有从事环境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环境监测与分析、环保设施运营等工程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02环境科学专业

专业代码:082503

学 制:四年制

专业简介:

2017年设置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生。本专业面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及可持续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和系统创新能力,掌握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生态学、环境污染防治、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低碳政策等专业知识,具备环境生态监测、环境评价的方法以及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能在环境科学相关领域从事技术研发、生态环境建设、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碳监测、碳减排、咨询、科研和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每年招收学生40人左右,现有在校本科生131人。迄今在环境毒理学、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等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色。

目前已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以及学缘合理,学历结构不断优化、专业优势越来越明显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教师共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3人,讲师(实验师)6人,高级职称比例为45.5%,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博士学位比例为81.8%,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人。

03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

专业代码:081303T

学 制:四年制

专业简介: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本科专业,2011年获批并正式招生,2015年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本专业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已累计培养了10届、736名本科生。目前,每年招收学生80人左右,现有在校本科生318人。现有教师17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博士14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电子垃圾清洁化资源循环利用和二次污染物的减排,检测、含碳固体废弃物碳基材料及高值化利用、稀贵金属提取及深加工、生物冶金等。近年来承担了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全额资助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等国家级项目8项以及30余项省部级、市厅级项目,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环保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荣誉9项。建有江苏省电子废物及新能源固废资源化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电子废弃物资源循环工程中心、江苏省资源循环利用实践教育中心、江苏理工学院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分析测试中心等科研和教学平台。

04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专业代码:080503T

制:四年制

专业简介: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面向国家能源战略及新能源产业的需求,培养具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宽厚基础理论,掌握以可再生能源为特色的新能源开发及利用专业知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助推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建设和常州市“新能源之都”高质量发展。2024年获批并正式招生,计划招收学生40名。现有专业教师12名,(其中高级职称4人,博士11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物质能开发及利用、生物质基功能材料制备及其应用、绿色储能材料开发及应用、太阳能催化转化技术等。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7项,完成企业委托项目12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技二等奖,江苏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二等奖等荣誉6项。

学院特色介绍01党建筑牢根基,引领学院发展

学院党委认真落实学校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深入实施教师党员先锋工程和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积极探索“党支部—党支部书记—党员”三维联动党建引领机制。学院与5家企业党建共建,与13家单位17个党支部共同成立常州市首个资源环境行业党建联盟,一体化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以党建联盟为平台,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联系,大力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深度协同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打造资源环境行业特色党建,促进资源环境产业发展

学院的党建工作被学习强国、《科技日报》《新华日报》等省级以上媒体报道,形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学院党委获评2023年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创新奖。环境教工党支部获评省样板支部、江苏省高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常州市基层党建优秀案例、校先进基层党支部、校优质党支部。资源科学教工党支部获评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研究生党支部被推荐申报第三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

02

学生活动丰富,展现青春活力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积极搭建各类学生活动平台,为学生展示自我、提升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院精心组织科普讲座进校园、科普宣讲进小学等具有专业特色的活动,立足“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学科特色,设立“绿色科技服务站”;开展“筑梦青禾”公益课堂,向小学生普及低碳环保生活理念;成立江苏理工学院“沐苗促根”团队,带领学生在桃园田间喷施液体肥,与基地负责人热切交流项目团队研发的绿色液体肥施用方式,宣传绿色科技的理念,引导师生主动到田间地头、基层一线淬炼本领、建立新功等等。同时,学院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如成立“环青益行”青年志愿服务队,深入锦阳花苑社区、上书房社区开展绿色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助力社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增长才干、锤炼品格。

学院打造专业特色、文体育人阵地。全力支持、全员发动、全面宣传以“挑战杯”系列赛为首的学生科技创新比赛,本科生获“互联网+”、“节能减排大赛”等重大赛事奖项(省部级以上)71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以上)60项,省优秀毕业论文2项;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文体生活,倡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学院定期举办摄影比赛、“变废为宝”创意运动会、“环泽杯”篮球赛、“千人千面、悦纳自我”手绘面具等文体活动,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课外娱乐氛围,给大学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

03

教师治学严谨,科研成果丰硕

近五年,本学院进行产教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专业教师获批江苏高校“教学研究工作”专项课题(重点项目)等省部级教改项目6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获批省级培育一流课程3门,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获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篇、江苏省优秀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3篇,相关教改成果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借助中德互派等交流,专业教师还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深度参与德方的实践教学,将“有机固体废物元素和热值分析”等实验项目引入到专业实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流体力学》等课程分别引进德方的实验项目2个和4个,共同开发课程4门。校企合作开发的《工业废水处理与工艺设计》获批“十三五”江苏省重点教材,刘维平教授与台湾教授合作出版《资源循环概论》的繁体版在台湾发行,增进海峡两岸合作。2022年,5名教授编写了7本教材,其中双语教材《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两部,另外5本为产教融合型教材,其中4本化工出版社已经签订合同,1本与吉林大学出版社签订了合同学院与合作单位依托国家重点研发、省高价值专利培育等重大专项,在电子废物高值化利用方面、废旧高分子材料综合利用、二次污染减控等方面,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共同承担了江苏省科技计划、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余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7项。围绕企业技术难题,高校与合作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经费1000余万元。本科毕业去向介绍

2024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共有31名同学被国内外高校拟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其中17人被“双一流”建设高校拟录取,1人被国外高校录取。

学院与行业联系紧密,为学生建立了畅通的就业渠道;毕业生在我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就业前景。学院去向落实率年均超过94%,毕业生主要从事环境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环境监测与分析、环保设施运营等工作。学院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搭建就业平台,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学院升学率逐年向好,学院鼓励学生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优秀毕业生

王佳其,中共党员,毕业于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现工作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新丰镇经济发展局,担任科技创新办公室负责人。2024年被盐城市大丰区委、区政府表彰为区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在校期间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江苏省“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常州市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第15届江苏省学术作品竞赛“挑战杯”省特等奖等荣誉。

葛天涵,中共党员,毕业于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现任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党委组织员。大学期间曾任学院学生会主席,获得2019年百万同题英语写作活动全国决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国家励志奖学金、江苏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江苏省生态实践挑战赛二等奖、常州市大中专学校魅力团支书、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等多项荣誉。

任泊睿,中共党员,毕业于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现工作于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大学期间曾因见义勇为,受到省级媒体报道、锦旗和校级表彰。学校对任泊睿作出一系列表彰,并在新生入学时进行着重宣传,把他的英勇事迹作为大学学习的第一课。

学院联系方式

学院网站:https://zhxy.jsut.edu.cn/

咨询电话:0519-86953800

联系人:杨小兵

学院公众号及二维码照片:

END

往期推荐这份毕业礼物,送给即将投身各行各业的你们!学院特辑|智慧计算,信行天下——计算机工程学院欢迎您!学院特辑|“外”汇英材,“语”你相约——外国语学院欢迎您!

点击图片查看

来源: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美编:大学生通讯社 新媒体部 张唯

校对:大学生通讯社 新媒体部陈欣

审核:杨小兵、金兴坤

投稿邮箱:2472046176@qq.com

欢迎报考江苏理工学院!

评论
说点什么吧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