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至8月1日,广州新华学院音乐系合唱团在第八届新加坡国际合唱节比赛中斩获银奖!广州新华学院董事会董事、副校长刘婉莉(霖霖)任总指导,学校霖霖书院、外事处、教务处等给予了大力支持,比赛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举办。
音乐系师生出发前合影
据了解,新加坡国际合唱节创办于2014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270多个合唱团比赛、交流,其中国际赛事根据合唱团不同年龄和性别分成多个组别进行合唱水平角逐,并邀请世界著名的合唱指挥担任评委,是国际合唱界的一大盛事。
本届合唱节中,有来自10余个国家的近80多支队伍参赛,竞争之激烈超越往届。广州新华学院参赛队伍由音乐系直属党支部副书记童秀萍担任领队兼指挥,青年教师林永旷担任指挥,张徵静担任钢琴伴奏,音乐系20名学生组成参赛团队,从7月4日开始留校集训,做足准备,功夫不负有心人,合唱团师生一行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比赛时表现出色,荣获A3组(同声组)银奖、F组(民族组)铜奖!
获奖证书
本次同台竞技的大学合唱团有华东理工大学合唱团(中国)、诺亚青年学院合唱团(新加坡)、国立初级学院合唱团(新加坡)、帕贾贾兰大学合唱团(印度尼西亚)、吉塔·斯瓦拉·贾亚合唱团(印度尼西亚)、佩特拉基督教大学合唱团(印度尼西亚)、理萨利理工大学合唱团(菲律宾),这些团队均已在各类国际大赛中斩获过佳绩,作为全新的面孔,首次征战国际合唱比赛的音乐系合唱团所选取的曲目风格各异、难度较高,人数少、团队新、时间紧,挑战巨大。
A3组为同声合唱赛道,音乐系合唱团演唱新加坡作曲家林建雄的《The Fire Dance of Luna》,作品轻巧灵动又极具张力;以及罗伯特·舒曼创作于1851年的《Der Wassermann》,这是一首无伴奏、德语作品,合唱团使用叙述者、少女和神秘的“水手”三种声音,具有戏剧性;第三首是《新·清平乐·村居》,由青年作曲家潘行紫旻为合唱和钢琴而作,取材于宋代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从最初的五声调式风格发展到更加清新和个性化的现代音乐语言,呈现了江南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
F组为民族歌曲赛道,音乐系合唱团演唱了三首云南民歌,第一首是刘晓耕创编的傣文字母歌《阿卡啦》,兼具情景民谣和现代风格;第二首是生动活泼、诙谐有趣的《猜调》,运用了中国五声性的和声处理方法,织体处理极为灵活,主调复调织体不断变换;第三首是由官宇作曲、马继春作词的《森林密密的红河两岸》,用哈尼语演唱,描绘了哈尼族波澜壮阔的迁徙历史。
比赛现场
刘婉莉(霖霖)副校长亲临新加坡国立大学,为参赛师生加油鼓劲,并观看了比赛,她赞扬音乐系师生走出国门开拓视野,进行文化交流,首次亮相国际大赛就荣获两个奖项,对师生付出的努力表示认可,她鼓励大家多参与此类活动,继续为国为校争光。
刘婉莉副校长(后排右7)与参赛师生合影
7月31日晚,在新加坡地标建筑——滨海艺术中心举办的颁奖典礼上,刘婉莉(霖霖)副校长上台领奖。
刘婉莉副校长代表学校领奖
除比赛外,合唱团还参加了Zechariah Goh博士的合唱大师班以及评委见面会,师生们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展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秀的美育文化底蕴,分享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与文化。
音乐系合唱团在杨秀桃音乐学院参加合唱大师班
音乐系参赛师生在杨秀桃音乐学院前合影
音乐系师生积极备赛(特邀音乐系曾瑶老师担任舞蹈编导)
参赛学生名单
音乐系合唱团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参观
比赛结束后,音乐系的同学们纷纷认为走出国门体验不同的音乐文化是一次非常宝贵的机会。李心洁同学认为,比赛让她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之下保持冷静与自信,以及如何在挑战中寻找机遇与成长。同时,她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赖丹丹同学表示,6首歌曲70页谱子,在23天的时间,23个人每天几乎重复着同样的事情,群像的魅力在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每个人身上都闪闪发光,但生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她感谢每一位并肩作战的伙伴、为她们付出的老师,以及这个让她们成长和进步的舞台。合唱永远给人一种热烈的、青春的感觉,她们要一起做大做强!
音乐系合唱团此行将“新华声音”传出国门,将民族文化带向世界,取得耀眼成绩,是广州新华学院以霖霖书院为依托开展美育教育的成果体现,学校将继续重视和大力开展美育教育,通过合唱、音乐普及活动、美术作品展、“一带一路”交流实践等活动让更多师生参与到美育活动中,近距离感受美、理解美、传播美,在美育氛围中成长,在比赛活动中突破,为校争光、为国添彩。
音乐系合唱团赛后合影
音乐系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