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左:吴大澂石像 右:吴大澂画像
2019年夏季,珲春防川哨所迎来一位特殊的游客。土字牌前,哨所的战士们正在听他介绍吴大澂的事迹。这位特殊的客人来自上海,名叫吴元京,他是吴大澂的玄孙。吴元京此行来吉林就是追寻高祖足迹,缅怀其功勋伟业。
吴大澂玄孙吴元京瞻仰防川土字牌,向守疆战士致敬
防川哨所土字牌高1.44米,宽0.5米,厚0.22米,为花岗岩材质。我侧竖向刻有“土字牌”三个大字,大字左面竖刻“光绪十二年四月立”八个小字。
哨所的战士们守护着边疆,也守护着土字牌。到防川览胜,土字牌是必到之处。游览土字牌,不仅仅是参观土字牌这一文物,更是为了缅怀吴大澂。正是吴大澂收回黑顶子、重立土字牌的卓越贡献,国人才可以来到防川,领略一眼望三国的迷人风光;也可以登临东方第一哨,感受祖国的第一缕阳光。
一眼望三国最佳位置是龙虎阁。
登阁远眺,中俄朝三国风光近在咫尺。“雁鸣闻三国,虎啸惊三疆”,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防川美景。
龙虎阁 一眼望三国(右图:吴元京与妻子洪小青)
1886年,138年前的春夏时节,在岩杵河的谈判桌上,吴大澂与俄国人据理力争,取得重大谈判成果:重立土字牌,收回俄国所占据的黑顶子等地,争取到图们江出海权。
在珲春,吴大澂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来到珲春,你能感受到珲春人民对吴大澂由衷的敬仰爱戴。市区的吴大澂广场;郊区的东西炮台遗址、沙丘公园的吴大澂花岗岩雕像;长岭子口岸的铜柱基座;张鼓峰事件纪念馆的吴大澂专题介绍;以其手书龙虎二字命名的龙虎阁、阁内的吴大澂铜像……人们以各种方式、通过各种场所向吴大澂表达敬意。
19世纪上半叶,清王朝走向衰落。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清政府被迫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签订,俄国取得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俄国再次取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得到了海参崴不冻港。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时,双方对有关边界并没有实地会勘,更没有设立界牌。两国东部边界需要实地勘查议定。咸丰十一年(1861年)五月十一,清政府派仓场侍郎成琦与吉林将军景淳在兴凯湖与俄国举行勘界会谈,因为成琦犹疑软弱,与俄方签订《勘分东界约记》和《中俄东段交界道路记文》,兴凯湖大部被划归沙俄。约记和记文要求,“将地图未分之界用红色画断作记,绘图钤印,应立界牌”。后来双方勘立界牌时,就是根据俄方在地图上标记的红线进行的。从乌苏里江口到图们江1000多公里的边界上,共立8个木制界牌,分别是俄文的耶、亦、喀、拉、那、倭、帕、土。
根据当时俄国人的回忆,参加监立界牌的中国官员吉勒图勘,因为途中犯了鸦片烟瘾,擅离职守,使俄方勘立界牌时为所欲为,又趁机扩大了不少地盘,连中国图们江的出海口也被堵死。当时所立8处界牌全是木牌,几经风吹雪打,大多都已朽毁或遗失。特别是“最关紧要”的末处土字牌,已“无从查究”。沙俄任意挪动界牌,向中国境内步步推进。就连珲春黑顶子一带也被沙俄占据。中俄边境的界碑被当地百姓戏称为“马驮界碑”。
光绪六年(1880年),河南河北道员吴大澂加赏三品卿衔,奉旨帮办吉林。为了抵御沙俄的侵略,他与吉林将军铭安加强边防,建靖边军5000人。第二年靖边军增至9000人。为了防御沙俄从水上入侵,他还创建了图们江、松花江水师营。1881年,吴大澂奏请在省城创设机器制造局,并于三姓、珲春各处兴筑炮台,获得批准。1883年,吉林机器制造局建成。
黑顶子位于今珲春市敬信乡境内,满族语称为夏渣山,或乌尔浑山,与朝鲜庆兴府隔江相望,为中、俄、朝三国相邻地区。根据《中俄北京条约》规定,黑顶子本系中国固有领土,但被沙俄于同治九年(1873年)前后占领,在那里建立卡伦哨所。吴大澂查清这一事实后,立即向清廷奏报。光绪八年(1882年)十二月初九,他在奏折中写道:“臣于此次赴崴阅操之后,即与俄官廓米萨尔订期会商边界事宜。臣因亲至岩杵河、摩阔崴沿海一带地方查勘海中间之岭,并由罕奇海口绕至黑顶子,确切查明刻处地方实系俄人侵占珲春之地。当与廓米萨尔约定……由两国派员会同履勘,将黑顶子地方归还中国。”
光绪十二年(1886年),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会办北洋事宜大臣吴大澂再次奉使珲春,会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勘定吉林边界。在岩杵河勘界会议上,吴大澂据理力争,签订了《中俄珲春东界约记》,改立和添立“土”“萨”“啦”等石界碑和边界记号,争回了黑顶子和图们江的航行权。
吴大澂是正月十七由天津启程的。他一路跋山涉水,于三月初二抵达珲春。四月初四,照会俄国勘界大臣巴拉诺夫,约定谈判时间。
四月初六,吴大澂查勘宁古塔东大川界址,接着检查宁古塔东西两座炮台。他还委托吉林机器局绘制两份图们江及黑顶子一带的地图,以备谈判使用。
一切准备就绪,终于等来了双方约定的谈判日期。
四月十九,吴大澂与依克唐阿赶赴岩杵河,与俄方代表东海滨省巡抚巴拉诺夫见面。四月二十二,双方开始商谈东部边界问题,史称岩杵河勘界会议。吴大澂已经下定决心,这次谈判一定要解决图们江口重立土字牌、收回黑顶子等领土问题以及图们江出海权问题。
吴大澂与沙俄官员谈判(蜡像)
谈判桌上,双方针锋相对,言辞激烈。
争论激烈的莫过于土字牌重立问题。当时,土字牌已经无迹可寻。俄方代表巴拉诺夫说,土字牌原来立的地方,离海口四十四里。吴大澂当即提出,应该按照咸丰十年(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订立的条文,由海口量准中国里二十里,在江边补立土字牌。巴拉诺夫诡辩称,海水涨潮灌入的地方才是海口,土字牌应该在离海口44里的地方补立。吴大澂当即反驳说,“海口即江口”,“若论海水所灌,潮来时海水进口不止二十里,潮退时江水出口亦不止二十里。所谓江口应该是海滩尽头,必须按照条约规定,由海口量准二十里立牌。”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在沙草峰以南岭下江岸地方竖立土字牌。沿江测量,立牌位置照比以前扩展十八里,直线量约十四里。距图们江口沿江测量为三十里,陆路取直测量为二十七里。此立牌位置就是防川哨所土字牌所在的位置。
五月二十,吴大澂和巴拉诺夫等人亲临现场监立土字牌。
除重立土字牌外,还在珲春中俄边界添设了“啦”“萨”二块界牌和十六个边界记号,扼止俄国向西扩张。所有界牌都换成石碑,并绘成边界图,画押钤印。
1993年4月,中俄重新划定边界,规定在土字牌一侧设立了422号界标。至此,土字牌已经不再作为国界标志,而是作为历史文物永久保留下来。
在张鼓峰南坡的沙丘公园里,有一尊吴大澂雕像,这是当地为了缅怀吴大澂重立土字牌的功绩而立的。
敬信湿地
沙丘公园
黑顶子是吴大澂列入岩杵河勘界会议的另一个主要议程。
在岩杵河第二次堪界会议上,吴大澂用自己亲自查勘来的确凿证据,据实辩驳,意志坚决,终于迫使沙俄同意将黑顶子归还中国。会议决定:“中国界内黑顶子地方旧有俄国卡伦、民房,议明于1886年6月,即光绪十二年五月,迁回俄境。两国勘界大臣各派委员前往该处交接明白。”
黑顶子的收复,是岩杵河勘界会议的重要收获之一。收复当年,清政府就派遣靖边军进驻此地。光绪十三年,开始在黑顶子试办屯垦。光绪十六年,在黑顶子设招垦分局,移民实边。
争取图们江出海口权是岩杵河勘界会议的又一重要成果。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东北东部沿海一带被沙俄侵占,中国丧失了图们江出海口。图们江土字牌以南至海口,属俄国辖境,江东为俄国边界,江西为朝鲜边界,图们江主干道却都在中国境内。为了改变东北东部不能沿图们江出海的局面,吴大澂提出,图们江出海口应该作为中俄两国公共海口,“由土字牌至图们江口三十里与朝鲜连界之江面海口,中国有船只出入,不得拦阻。”俄国谈判代表说,出海口权一事需要报送俄国总理衙门。此后,吴大澂又数次就图们江出海口权与俄方交涉,要求俄方将图们江口作为中俄共同海口。1886年9月18日,俄国外交部回复,同意图们江为中俄公共海口,今后中国船只可以自由出入图们江口,俄国“不得拦阻”。至此,这项内容作为附件,纳入《中俄珲春东界约》体系之中。
经过数月谈判,双方签订了《中俄珲春东界约》。
从1840年到1912年清朝灭亡的72年间,清政府与各国列强签订数十个条约,其中包括《南京条约》《瑗珲条约》《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这些条约都是丧权辱国的条约,只有吴大澂与俄国签订的《珲春东界约》是爱国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条约。《珲春东界约》是维护国家主权的重大胜利。
在防川边防文化展览馆,有吴大澂铜像一尊,还有仿铜柱一个。这一仿制铜柱,上面刻字的内容就是当年吴大澂在珲春勘界与俄国谈判时所立铜柱刻写的内容:“光绪十二年四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澂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奉命会勘中俄边界,既竣事,立此铜柱。铭曰: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防川边防文化馆仿制铜柱(不同角度拍摄)
当年谈判期间,吴大澂发现,珲春长岭子乃珲春通往俄国之要道,却没有界牌。于是,在两国交界之地添立铜柱,作为疆域边界标志。1900年,沙俄入侵东北时,将铜柱碎为两段,运至伯力博物馆。铜柱原址只剩基座。基座至今保存完好。
在与沙俄谈判期间,吴大澂在珲春钦差行台曾多次反复书写“龙”“虎”两个大字。《珲春乡土志》记载:“清光绪十二年,会勘中俄边界大臣吴大澂曾书篆书‘龙虎’二字,刻于石上留作纪念,俗称‘龙虎石’。”这块龙虎石如今置放在珲春防川龙虎阁一楼西门厅,供人参观瞻仰。石上并排镌刻着两个醒目的篆书阴文大字“龙虎”,笔画遒劲有力,左下款竖刻“吴大澂书”。
龙虎石刻
一介书生,两度仗笔负笈,前来吉林勘界。吴大澂曾慷慨赋诗“词锋敢骋笔如杠”,“尺地争回豆满江”。从侵略成性的沙俄手里,为国家收回丧失的领土,特别是图们江出海口。确实有龙虎之气。龙虎未尝不是这位民族英雄的心志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