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2024(第七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首届智能载具与低空空域管控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成都举行。
论坛由中国航空学会主办,中国航空学会航空电子与空中交通管理分会、西华大学、成都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成都流体动力中心联合承办,与会嘉宾围绕“发展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针对低空经济中各类智能载具的设计与研发、低空空域数字化与智能化管控等相关研究领域,涵盖载具总体设计、混合动力系统、智能航电系统以及空地立体交通管理等关键技术方向,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莅临并发表主旨报告。西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余莎莎主持。
合影
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暘、中国航空学会副秘书长周竞赛出席论坛并致辞,西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与成都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四川海特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论坛上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专家报告环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地一体新航行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学军以“基于低空智联网的低空空域管控”为题,分析了低空空域运行概念和发展趋势,给出了“低空智联网”的定义、框架和关键技术,介绍了工信部低空智联网项目和成果,对低空装备制造、地方政府的低空基础设施和管控系统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成都设计咨询集团总经理陆辉先生深刻剖析了国家、省市对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要求,分享了成都市在低空交通方面的发展基础、独特优势和工作探索。他指出低空交通作为低空经济的关键驱动力,需要建立一种融合传统地面交通与民航特性的新型交通体系,同时载运工具的发展及标准的制定,对低空交通基础网络、运行网络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陆辉先生的分享,对推动低空交通网络的合理布局,提升城市立体交通系统整体效能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启示。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陕西省航空学会秘书长钟诚文作报告“eVTOL的空气动力学问题”。钟教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eVTOL在垂直起降阶段、过渡阶段、巡航阶段的动力学差异,并分析了eVTOL对建筑设计、建筑安全、建筑经济价值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四川沃飞长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产品官屠强作了题为“载人eVTOL有人驾驶必要性分析”的报告,从eVTOL智能化现状、飞行员与智能化系统合作、有无飞行员监督的故障树分析,得出引入飞行员/安全员对提高系统实际运营的本质安全性有1~2个数量级的提高,eVTOL将向着智能化、自主化、人性化的方向逐步演进,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人/机协同将是主流方向。
西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长江启峰以“智能航空混合动力”为题,从低空经济的发展前景、低空经济的新场景与需求、低空经济农业场景的发展紧迫性、航空混合动力技术的挑战与解决方案等方面出发,介绍了航空混合动力技术在低空飞行中的重要作用,并分享了对低空经济和航空混合动力技术发展及应用的深刻见解。
论坛高端对话环节,由西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空天信息与控制工程系主任叶勉主持,邀请海特集团副董事长李刚、成都市航空航天产业联盟秘书长李辉、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航空电子电气学院副院长周超、西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杜海等商业领袖和专家学者,以“低空经济乘风来,天府之国展翼飞”为主题,解读低空经济的内涵和四川的战略布局,探讨在发展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语境下,四川如何利用这一新兴领域,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下午,青年学者论坛由清华大学博士后申力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王磊和杨琦、西华大学教师张琼和赵津晨继续围绕论坛主题进行研讨,题目分别为“燃料电池/燃气涡轮混合动力氢燃烧室设计与系统集成研究”“高效率采样的自适应数据关联融合气动力建模方法”“复杂背景下的雷达目标检测算法研究”“物流无人机系统运行安全风险建模与评估”“陆空立体交通中的低空运行概念”。西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研究生潘安琪、肖婷月、刘畅分别作报告“基于概率的鸟类和空飘物风险评估研究”“6G车辆互联网中基于AI的无人机三维覆盖部署”“基于5G空地集群一体化救援方法”。
本次论坛是西华大学与各方携手,以科创力量助力低空经济发展的新起点。学校顺应航空航天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围绕我国重大战略需求和四川省六大优势产业布局,针对航空航天高层次人才培育的迫切需求,于2016年8月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署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西华大学合作框架协议》,次年筹建,并在2019年正式挂牌成立西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同年成功申报“智能空地融合载具及管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该工程研究中心致力于低空智能载具设计、航空动力、航电设备与智能空地融合管控相关研究。未来,西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将继续秉承“面向空天、科教融合、国际接轨、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加强多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打造更强劲科创动能,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低空经济“飞”上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