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夜话
Ma'anshan Dialogue
一别经年,时光荏苒,
悠悠九十载,杏林满园春。
曾记否?那些年,
马鞍山上的青春足迹
八角池畔的朗朗书声
老师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
同学的温暖笑容犹在眼前
县后街五十号、安吉路二号,
这是梦开始的地方
也是你永远的港湾
母校九十华诞将至
愿你将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
凝练成光影中的惠世故事
纸短情长,期待你的回音
在老地方等你,共绘青春记忆
悠悠石板路 深深母校情
林明旺
能与母校结缘,是因为阿爸的执着与坚守。
前些日子,阿爸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一个精致的红布包格外引人注目。家人不禁猜测,这里面到底是什么宝贝,竟让阿爸如此珍视!
我怀着敬意与好奇,小心翼翼地展开红布包,映入眼帘的竟是母校——晋江卫校——在我求学期间发给阿爸的两份喜报。那一刻,我的泪水模糊了双眼,心中充满激动与感慨。
母校的情怀不仅深深地铭刻在学子心中,更牵动并激励着每一位家长的心。上世纪80年代,一人就学,全家荣耀,这正是那个年代大中专学生家庭生活的生动写照。
睹物思情,仿佛让我重回四十多年前那段魂牵梦萦的求学岁月……
▲与同学游清源山
求学之路,一波三折
由于体质虚弱,我在1980年参加中考时因胃肠不适,最终以几分之差落榜。复读一年后再战,然而,1981年中考前一天又遭遇流感发烧。简单用药后,我依然带病上阵,这次终于如愿以偿地取得了上榜资格。
8月中旬,同学们陆续收到各自的录取通知书,我和阿爸也满怀期望地等待着。到了8月下旬,阿爸隔三差五步行6公里赶到公社邮政所询问消息,但每次都是失望而归。
到了9月初,院校新生纷纷开学,我的录取消息却依旧杳无音信。执着的阿爸不言放弃,每天不是起早就是摸黑步行到邻村邮递员家中询问。然而,每次得到的结果都令人失望。
9月13日清晨,阿爸又一次早早赶到投递员家中,但结果依旧是落空的消息。一日日的等待、一次次的问询、一回回的失望,一个多月来的焦虑让朴实的阿爸倍感无助。
也许是爱子心切,或者冥冥中有所预感,阿爸终于苦口婆心地哀求投递员将邮袋里的邮件翻倒出来检查。或许是被阿爸的执着打动,又或许是无奈于这份坚持,投递员极不情愿地将信件倒了出来。
这一倒,不得了!一封来自晋江卫校的挂号信从邮袋中滑落,正是那封我们朝思夜盼的录取通知书!从邮戳上看,那封挂号信已经在邮袋里静静躺了有些日子了。打开信件后,阿爸忧喜交加:喜的是,儿子终于被录取,一个多月的煎熬终于可以释然;忧的是,入学时间已经过去,能否顺利报到成为新的担忧。瞬间的惊喜和连日来的焦虑交织,让阿爸心乱如麻。
好在,忐忑中的阿爸并未犹豫失措。他深一脚浅一步地赶回家,带上我急匆匆赶到邮政所,发出一封加急电报,向母校说明延迟入学的情况。我也在惴惴不安中准备着入学。
那时,40多年前农村的交通条件极其落后。我所在的乡镇通往县城的班车每天只有上下午各一班,而前往县城的车票早已售罄。9月14日早晨,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我坐上一辆运载沙子的公路养护车,颠簸着一路赶往县城。经过多次辗转,终于在9月15日下午顺利抵达学校。
由于事出仓促,生活用品和户口关系(涉及粮食供给)等手续都未能携带。在潘玲辉老师的关怀与帮助下,我得以先行入学,相关材料在之后陆续补齐。这一路上的担忧在此刻终于得到了释怀。
当晚,潘玲辉老师特地从学校食堂为我买来满满一铝盒的炒米粉。看着香气扑鼻的美食,我心中充满感动与欣喜。时至今日,40多年过去,那顿晚饭的情景依然清晰可见、难以忘怀。
▲读书时期获得荣誉的通知
▲晋江卫校校徽、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奖章
▲晋江卫校借书证
往事堪回首,今日更昂扬
在我就读时,母校的办学规模不大,每年中医和西医专业各招收一个班,学生大多来自泉州、漳州、莆田和福州四个地市。护士专业则招收两个班,生源均为泉州
上世纪80年代,母校位于县后街50号。从泉州地标性的钟楼向北步行,在
学校有三个大小不等的运动场,是师生们课余时最喜爱的地方。课间,三五成群的学生在这里活动,欢声笑语不断,却不显得嘈杂。教室旁还有一个精致的八角池,常见同学们在这里静读、驻足,或是低声交谈,池面上荡漾的涟漪为这一切增添了几分宁静与惬意。
初到母校,我因水土不服,出现肌肤瘙痒、红疹突发,抓挠无果,倍感困扰。再看课程表,面对纷繁复杂的解剖学、细胞组织学课程,我感到头脑风暴般的混乱与格格不入。由于身体虚弱,我时常鼻塞、额头痛,脓涕不止,不得不去二院接受穿刺治疗。学期过半,我的状态依然堪忧,日夜颠倒,上课时昏昏欲睡,只能求医问诊,靠汤药调理。
体质虚弱让我走路时弓着腰、上坡时气喘吁吁,稍有风吹草动便感到不适。同学们戏称我为“小药罐”,这形象正是我入学初期的写照。面对这样的境况,我不禁自问:我该怎么办呢?
母校如同我的再生父母,是怎样的灵丹妙药让我这个入学时体弱多病的学生,在短时间内蜕变为自信、阳光、活泼且富有担当的学子呢?答案在于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鼓励,情之所至,能动人心;在于母校给予的熏陶与锤炼,爱之深,恩泽久远。这一切,母校的厚爱、恩师的教导、同学的关心与帮助,共同重塑了我,让我焕发新生。
岁月如梭,往事如烟。转眼之间,40多年已经过去。回想当年,若不是阿爸的执着与坚守,那封入学通知书可能就会永久遗失,我的人生轨迹也许会完全不同。然而,正因为那次坚守与坚持,我的人生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求学之路来之不易。步入社会后,我倍加珍惜每一份工作,始终勤奋努力。去年年底,我顺利退休,圆满结束了职业生涯,开始享受安稳的天伦之乐。
悠悠石板路,深深母校情
在母校学习期间,我们班经历了两位和蔼可亲、尽职尽责的班主任:前半程是潘玲辉老师,后半段是戴碧祥老师。这里想重点说说我的第一位班主任——潘玲辉老师。
入学初期,潘玲辉老师不仅担任班主任,还教授
母校的老师个个温文儒雅、博学多才,他们教授的通识课和专业课,精彩纷呈、引人入胜,让求知若渴的学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欣喜不已。例如,教授医古文的阮传发老师,虽然授课不多,但回忆起诵读医古文的时光,阮老师带着闽腔唐韵的讲解至今在我耳边回响,历久弥新。教授内科学的郑梦麟老师,课堂上举重若轻、娓娓道来,将每个病种的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深入浅出地讲解,化繁为简,让学生们听后豁然开朗、印象深刻。体育课的曾谷人老师,课上严肃刚毅,课下风趣幽默。在他的感染和激励下,课余时间的校园里,同学们或打球或跑步、或跳跃或嬉戏,活力四射、青春焕发。正是在他的指导下,我这个先天体质较弱的“体育盲”逐渐变得健壮,不到一年便成长为中长跑爱好者,在校
▲在校期间获奖
▲学校校历
忆往昔,40年前校园里的生活仍然历历在目。
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望与汲取如痴如醉:食堂廊道的路灯下,加班夜读的身影;树荫下,你我结伴捧书长谈的情景。学习中,你追我赶,形成了浓厚的学习风气,彼此激励,共同进步。
清晨时分,天边微微泛白,操场上轻雾缭绕,青春的活力洋溢其间。晨跑者们一步步地跑着,一圈又一圈,汗水浸透衣衫、气喘吁吁,耳边是风声、脚步声、欢笑声,声声入耳,场面令人振奋。食堂里有淘米蒸饭时的“你争我抢”,也有厨房内翠绿的青菜、洁白的馒头和喷香的米饭,这些简单却美味的饭菜滋养着青春期的我们,令唇齿留香,广为传颂。
挥汗如雨后的冷水澡也是一大乐事,那冰凉的水如秋水长流,渗入心底,带来透心的清爽与无比的舒畅,激荡着胸怀,脸上洋溢着满足与酣畅。
这一切,母校的点滴,都让曾经的学子们回忆起来倍感温暖、心头泛起涟漪。40年前老师们的谆谆教诲,至今让我眼眶湿润、心潮激荡;同学们的音容笑貌依旧让我心生青春悸动、热血沸腾!
▲西医士2班20周年座谈会
回忆中的校园生活虽渐行渐远,但母校的一草一木已成为我生命中永恒的印记,而那条校园里的石板路,更是在梦里百回浮现,挥之不去。
母校的石板路,由一块块方正的花岗岩石板铺成。它或许没有开元寺东西塔的闻名遐迩,也没有洛阳桥石板的厚重历史,更不及清源山老君岩的高大雄伟。然而,它却以默默无闻的奉献和坚韧,成为无数求知学子成长之路上的引路者。无论刮风下雨,它总是静静地守护,伴随学子们步入教室、奔向操场,甘愿成为莘莘学子求知道路上的垫脚石。
这条石板路,蕴含着不屈不挠的坚毅与正直。无论白天黑夜,它都以那厚重厚实低沉的回声与行人互动,提醒你、鞭策你、鼓励你,不断回首初心,砥砺前行。它的踏实质朴,给予人心灵深处无声的力量,仿佛一位无声的导师,始终陪伴在侧。
它更承载着超然的胸怀与使命,年复一年迎新送旧,从未厌倦。它看着无数求知若渴的学子,满怀期待地步入校园,孜孜不倦地求索知识;也目送那些学成的学子,意气风发地走向社会,怀揣知识与梦想,回馈社会,造福百姓。这条石板路,不仅是一条简单的路径,更是一段青春的见证,是一条指引人生方向的路。
▲81届西医士2班毕业30周年合影
悠悠石板路,深深母校情!那刚毅方正、朴实无华的校园石板路,是我人生旅程中最美的记忆。
石板路上的每一块石板,仿佛都是那些默默奉献、辛勤耕耘的老师们的化身。他们无怨无悔地付出,如同这石板路般默默支撑着每一个学子的脚步,让我们一步步走向成长与成功。
我爱母校的石板路,我更深深敬爱母校的每一位辛勤付出的老师!感恩母校给予的关怀与培育,感谢老师们的细心呵护与悉心教诲,感谢同学们的真挚相伴与无私帮助!
值此母校90周年华诞之际,衷心祝愿母校在
作者简介
林明旺,1984年毕业于医士27班(医士2班),曾任南靖县市场监管局局长、四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