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教育部公布了
2024年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遴选结果
湖南大学报送的两项作品
《菊花石砚非遗纪录片》
《千年湖湘——湖湘文化数字虚拟展厅》
入选遴选名单
快跟小湖一起来看看吧!
已关注
关注
重播 分享 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参与菊花石砚非遗纪录片创作时,我们的初衷朴素而坚定:想让沉睡在石头里的千年文明,真正“活”进年轻人的生活里。我们常被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精神打动,而陈兴旺老师的工作室,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传承——刀锋与石纹的对话,何尝不是对文化血脉的守护?当我们举着摄像机贴近石料,镜头下菊花石天然的纹路如山水画卷般舒展,那一刻突然懂了何为“天工开物”。陈师傅刻刀落下的瞬间,石屑飞溅的轨迹里藏着汉代石雕的雄浑气韵,他总说:“减法比加法难,留白处才是匠心的考场。”我们用动态演示拆解他“以简驭繁”的刀法,让屏幕前的观众看清每道弧线如何呼应石纹走向,仿佛古今匠人隔着时空联手创作。数字化传播不是把传统技艺放进橱窗,而是为它装上翅膀。我们以微距镜头放大石料肌理,用三维动画还原砚台成型的“生命历程”,让非遗从博物馆的展签变成可触摸的文化记忆。作为湖湘学子,能用自己的专业架起这座传统与现代的桥,或许就是我们这一代对“文化复兴”最生动的注解——不是重复过去,而是让千年匠心在数字时代开出新的花。——何烨、盛华渊”
该纪录片微课视频聚焦于湖南宁乡的非遗技艺传承人陈兴旺老师,由设计艺术学院肖洋老师、崔进山老师、何烨、盛华渊、龙嘉琦、韩佳星、陈子琪等制作。团队通过深入探访陈兴旺工作室,全面展示菊花石砚从选材、开胚、雕刻到抛光等一系列复杂工序。
菊花石砚作为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材质和精湛的制作技艺而备受关注。
从一块平凡的原石到承载文化精髓的艺术品,历经数十道工序,体现了传统技艺与创新精神的完美结合。纪录片通过细致入微的拍摄和讲解,让观众得以一窥菊花石砚制作的全过程。
纪录片同时也展现了陈兴旺老师在技艺上的独到见解。他强调“雄浑自然”的雕刻风格,传承并发扬了汉代石雕的精神,不追求细节的繁复,而是通过简洁的线条表达大气磅礴的艺术意境。
菊花石砚的独特材质和工艺使其成为中国文房四宝中的珍品,在视频中,这一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得到了生动呈现。此次微课在传播非遗技艺的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不仅提升了公众对菊花石砚及其背后文化内涵的认知,还激发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从前期策划脚本,到拍摄时对每一道工序的多角度捕捉,再到后期精心剪辑、配乐以及撰写专业又生动的解说词,团队成员都全身心投入。团队运用专业的影像知识和设备,深入陈兴旺工作室拍摄,并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与陈兴旺老师展开深度探讨,挖掘出菊花石砚制作技艺背后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创新理念,为纪录片增添了深度与广度,最终成功将这一非遗技艺以精彩的影像形式呈现给大众。
团队成员通过数字化手段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菊花石砚这一非遗技艺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和传承。未来,该纪录片微课将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助力菊花石砚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与发展。
已关注
关注
重播 分享 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
作为湖南大学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同参与了这个数字展厅。我们的初衷源于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若星河的文化积淀,民族文化复兴的朴素愿望。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以文化复兴为己任。作为湖湘学子,我始终觉得民族文化复兴不该只是口号,而要用行动让传统“活”在当下。
真正用数字技术复原文物时,才懂得何为“匠心”。处理T形帛画时,每帧动画都需精准对应古人笔触,那些飘逸的仙鹤与神兽在代码中“苏醒”的瞬间,仿佛触摸到了汉代工匠的呼吸。扫描长沙窑瓷瓶时,连釉面裂纹的走向都被完整记录,瓶身诗句随光影流转时,千年前窑工的温度竟透过屏幕传递到掌心。
这次项目让我们真切触摸到文化传承的接力棒。当我们调试完展厅最后一个互动程序,看着原本冷清的文物模型在光影中“呼吸”时,突然懂得:民族文化复兴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让传统基因在新时代的土壤里重新生长。作为湖湘学子,能用自己的专业为家乡文化注入数字心跳,或许就是我们写给古老文明最深情的“情书”。
——侯祎聪
”“千年湖湘——湖湘文化数字虚拟展厅”来自设计艺术学院肖洋老师、崔进山老师、侯祎聪等团队,作品以汉代建筑风格为基础,整体设计庄重大气,色调古朴,营造出一种神秘而肃穆的氛围。
展厅长40米,宽30米,通过壁灯、宫灯以及汉代画像砖等元素的装饰,结合现代科技的粒子动效,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展厅中,湖南省博物馆的T形帛画被赋予动态效果,帛画中的场景可以通过触发动画展现,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此外,展厅还通过数字技术展示了长沙窑的陶瓷艺术,呈现出包括长沙窑中的浪漫主义诗歌和西方胡人乐舞在内的丰富文化内容。
展厅通过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使更多人能够接触感受到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为文化研究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助力湖湘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团队成员凭借深厚的设计功底和对湖湘文化的深入研究,以汉代建筑风格为蓝本,精心设计展厅布局,从空间规划、色彩搭配到装饰元素选择,每一处细节都反复打磨。在技术实现上,团队运用先进的数字建模、动画制作和交互技术,赋予湖南省博物馆T形帛画动态效果,让文物“活”起来;通过专业设备对长沙窑陶瓷等文物进行精细扫描,将文物模型高精度还原展示在展厅中。整个项目过程中,团队通过多种方式不断优化用户体验,让湖湘文化能够以全新的数字化形式广泛传播。

来源丨宣传部 设计艺术学院
通讯员丨卞一帆
图片制作丨方楚瑜邓雯予
责编丨李尹汝阅读推荐


转载请注明来源:湖南大学(ID:HNU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