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生对象调整
2025年
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不同专业组的选考科目要求及招生对象的对应关系。新增A组
二、选拔考核调整
人大今年在强基计划的校考考核环节进行了重要调整,以更全面地选拔优秀人才。新增初试环节,计划于6月13日左右举行,考核方式为笔试,分为专业A组、B组,分别重点考查数理科技相关领域和文史哲相关领域的知识积累、学习兴趣及综合素质。依据初试成绩,划定全国统一及格线,并按不超过分专业组招生计划数4倍的规模确定入围复试考生名单,这一变化使得选拔过程更加科学和严谨,为考生提供了更公平的竞争机会。
复试计划于6月21日左右组织,包含专业面试和体育
三、录取办法变化
在高考成绩要求、综合成绩折算及录取规则方面
其次,在综合成绩折算上,第一类考生的校考成绩由初试成绩(占比60%)和复试面试成绩(占比40%)组成,这种权重分配既考察了考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又注重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第二类考生则以复试面试成绩(占比100%)为准,直接以学科特长和创新能力为考核重点。且学校设置了复试面试成绩的及格线,进一步细化了综合成绩的计算方式。
在录取规则方面,第一类考生按“校考成绩优先”原则确定录取专业或方向,充分尊重考生的学科优势和专业兴趣;第二类考生在综合成绩达到所在省份A组最低录取分数线后,依据校考成绩、专业方向志愿及单列招生计划数进行录取,这一规则既保证了第二类考生的学科特长得到认可,又确保了录取过程的公平性。
四、培养方案细化完善
2025 年强基计划总体培养方案在 2024 年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了各环节。在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上进一步细化了培养机制的动态性,明确建立阶段性考核和动态进出机制,在理念践行上更注重动态调整;今年本研衔接培养更强调学术能力和
五、总结与建议
1.精准定位报考方向
考生应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和兴趣特长,精准定位报考专业组。若在数学、物理、信息学竞赛中表现优异,可重点关注新增的第二类考生类别;若擅长文史哲领域,则可关注不限选考科目的专业组。同时需注意不同专业组的选考科目要求,确保报考条件符合。
2.科学备考初试与复试
新增的初试环节对考生知识积累和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考生需提前系统复习数理科技或文史哲相关领域知识,并注重提升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复试阶段需针对性准备专业面试和体育
3.平衡高考与校考成绩
考生需明确高考成绩需达到特殊类型招生最低控制分数线,同时重视校考成绩在综合成绩中的权重。第一类考生需在初试和复试中均衡发力,第二类考生则需全力冲刺复试面试。建议制定阶段性复习计划,确保高考与校考成绩双达标。
4.提前规划培养路径
考生应充分了解强基计划“本研衔接”培养模式,结合自身学术兴趣和职业规划,提前规划本研衔接阶段的
特别声明:本文为优志愿原创作品。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禁止转载和使用,否则将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