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
色调和谐统一
当我们着手创作一幅色彩作品时,首先要确定整体色调,例如画一幅夕阳下的风景,就可采用以橙黄色为主的暖色调,让画面充满落日余晖的温暖。在确定主色调后,画面中的各个元素,从主体物到背景、衬布,都要围绕这一色调进行调整。哪怕是画一个在暖色调环境中的冷色物体,也要使其融入整体氛围,可在其暗部或受环境影响的部分加入暖色调的倾向,这样才能让画面和谐统一,具有整体感。
颜色搭配有逻辑
在色彩运用上,不能仅凭个人喜好随意堆砌颜色。一方面,颜色要符合现实中的色彩逻辑。比如画一个熟透的苹果,其固有色通常是红色系,不能毫无根据地画成蓝色或绿色,尽管在一些创意性作品中可对色彩进行夸张变形,但在基础训练和大部分常规创作中,遵循现实色彩逻辑是根基。另一方面,色彩关系要和谐。不同颜色之间的组合存在一定比例关系。画面中既要有高纯度、鲜艳的颜色来吸引目光、增添活力,如红色的花朵、黄色的柠檬;也要有灰色调、低纯度的颜色来平衡画面、增加层次感,像背景中的灰色衬布、偏灰的桌面。同时,亮色与暗色也要合理分布,避免画面出现一边倒的情况,比如亮色物体集中在一侧,而另一侧全是暗色,这样会使画面失去平衡。
笔触运用显质感
笔触是传达物体质感与情感的有力工具。不同质地的物体需要用不同的笔触来表现。画光滑的陶瓷器皿,笔触要细腻、平整,可采用流畅的摆笔方式,展现其光洁的表面;描绘粗糙的木头纹理,则需运用粗犷、多变的笔触,通过干擦、揉擦等手法,模拟木头的凹凸质感。在画水果时,圆润的外形可以用弧形的笔触来塑造,表现出水果的饱满;画花卉时,轻盈的花瓣可以用灵动、纤细的笔触来体现其娇嫩。
空间表现靠虚实
画面的空间感能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要实现这一点,需注重虚实变化。一般来说,画面的前景和主体部分要实画,通过清晰的轮廓、明确的色彩对比和丰富的细节来突出;背景和次要物体则适当虚化,降低色彩的对比度,减少细节描绘,让其退到后方。比如画一组静物,位于前方的水果和器皿要画得细致,边缘清晰,色彩鲜艳;而后方的背景衬布,笔触可以放松、模糊一些,颜色也相对柔和,与前景形成虚实对比,从而拉开空间层次。此外,物体之间的遮挡关系也能强化空间感,被遮挡部分要适当弱化处理。
高光与反光添生动
高光和反光能让物体 “活” 起来。高光可以体现物体表面对光线的直接反射,不同质地的物体高光表现不同。金属物体的高光强烈、锐利,像镜子般明亮;塑料物体的高光相对柔和、范围较大。在表现高光时,位置要准确,大小和亮度要适中,不能过于突兀。反光则是周围环境色对物体暗部的影响,它能丰富物体的色彩层次。例如在画一个放在蓝色衬布上的白色石膏体时,石膏体的暗部会反射出蓝色衬布的颜色,使暗部不再单调,而是充满色彩变化。注意反光的强度不能超过亮部,否则会破坏物体的整体光影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