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25年高考仅剩20天,越来越多的高三学子陷入考前综合征:夜里辗转难眠,总觉得还有无数知识点没掌握;做题时频繁走神,盯着试卷上的字却读不进内容;甚至出现食欲减退、情绪暴躁等躯体化反应。这些心理焦虑如同无形的枷锁,不仅影响备考效率,更可能在关键时刻拖后腿。如何在最后冲刺阶段与焦虑和解,让心态回归平稳,成为每位考生的必修课。
一、接纳焦虑
越想压抑考前焦虑,它越容易“反弹”。不妨正视它,告诉自己“临考紧张很正常,这恰恰说明我在意这场考试”。具体可以这样做:每天睡前用5分钟写下焦虑(如 “数学大题步骤不完整”“作文素材记忆不牢”),在每条旁标注“可解决”或“需求助”。例如 “数学步骤问题” 对应 “次日找老师批改大题,总结规范流程”,“作文素材” 对应 “每日晨读背诵2个案例”。通过梳理,多数焦虑会显露出解决路径,情绪也会随理性分析逐渐平复。
二、拆解目标
当考生盯着 "考上985" 的终极目标时,很容易因目标遥远而产生无力感。此时需要运用 "目标拆解法",把"大压力"切成 "小任务"。例如将全天划分为 "清晨记忆时段(6:30-7:30)""专题突破时段(9:00-11:30)""套卷实战时段(15:00-17:00)"" 错题复盘时段(19:30-21:00)"等模块,每个时段聚焦一个具体任务。当一个个小任务被打勾完成,焦虑感随着掌控感的提升而自然消退。
三、积极暗示
考前心态的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积极的自我对话。可以准备一句能让自己安心的话,或者带个有安全感的小物件。比如有同学在笔袋里放写着 "按步骤来,你能行" 的纸条,紧张时看到就能平静;还有同学每天早读前对着镜子笑,告诉自己 "准备充分,正常发挥就好"。经常这样暗示自己,慢慢就会从 "我不行" 变成 "我能应对"。
四、适当运动
长时间学习会让大脑疲劳,适当运动能有效提升学习状态。建议每天安排30分钟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慢跑、跳绳、瑜伽或简单的拉伸练习。运动时选择节奏舒缓的项目,避免篮球、足球等对抗性强的剧烈运动,防止受伤影响备考节奏。例如,可以在晚饭后到操场散步,配合深呼吸调整状态;或在课间做几分钟颈椎拉伸,缓解久坐疲劳。
五、理性看待
焦虑往往是因为把高考结果想得太可怕,比如 "考砸了这辈子就完了"" 没上一本就没出路 "。其实可以这样想:先列出最坏、最好和最可能出现的情况,会发现最坏的情况很少发生,多数情况是自己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