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绘就“浙”才新图景
1.全面落实“党管人才”,确保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有方向。我校定期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及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2017年9月起,人才工作纳入各院系中层领导班子任期目标任务书。2019年起,学校与各院系签订人才工作责任书,明确了人才队伍发展目标和要求,将人才工作作为班子任期的重要工作和考核的重要内容,开展院级党组织书记述职人才工作。2019年底至2020年上半年,学校开展首轮党委人才工作专项督导,加强对师德师风的核查,突出课堂育德、规则立德、典型树德,找准院系人才评价痛点盲点,狠抓整改落实。
2.全面建构顶层设计,确保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有架构。学校、部门、院系、学科同频共振、相向而行。学校重在发挥引领作用,制定宏观政策和规划,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围绕目标,明确各项重点任务的主体和分工,强化责任督导,形成闭环管理;部门重在发挥协同作用,在政策、经费、资源等方面做好支撑保障;院系重在发挥主体作用,落实人才引进、培育、输送等方面的目标责任,承接好人事人才自主权下放,增强人才引育的主动性和响应速度,为人才成才铺路搭桥、做好服务;学科重在发挥主导作用,围绕学科发展目标、布局和方向,提出符合梯队建设的人才评价方案。
3.全面完善相关制度,确保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有依循。我校结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修订了求是讲席教授、求是特聘学者及“百人计划”研究员等校内人才评选及考核评价制度,完善《高层次人才培育支持计划(第二期)》和“新百人计划”具体细则,将人才评价机制的基本条件界定为“师风师德高尚、学风严谨,潜心相关领域技术创新研究和技术发明,在研发及应用或推广技术领域取得公认的成果和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在同行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坚持以学术水平为指针,发挥各级学术委员会的学术把关作用,开展高质量的同行评议。逐步引导评价机制更加偏重人才的专业化、影响力和
4.全面梳理人才计划,确保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有路径。我校围绕学校定位、学科发展规划,精准提出人才招聘和引进岗位需求,坚持人岗相适原则延揽人才,坚决摒除把人才称号作为人才计划的硬性指标。将国家人才计划与浙大发展实际相结合,统筹考虑人才称号获得者和其他高水平人才,建立了具有浙大特色的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学校创设了领军人才的品牌——求是特聘学者,并按照不同的学科领域设置相应岗位,如求是特聘教授岗、求是特聘教学岗、求是特聘医师岗、求是特聘实验岗等。此外,为完善和探索分类评价机制,学校设置了求是系列专项岗位,如求是
5.全面贯彻“去利益化”,确保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有高度。我校坚决贯彻落实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原则,下大气力推动人才称号“去利益化”,对高层次人才按照实际情况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薪酬模式,根据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合理确定收入水平。彻底摒弃将人才称号与薪酬待遇等物质利益简单挂钩的做法,初步建立了人才薪酬待遇与其履职年限、长期贡献相匹配的人才评价机制,营造了风清气正、潜心治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并将其一以贯之地贯穿到人才的引进、选拔、培养全过程。
二、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力度,打造“浙”才新高地
1.加快学术大师汇聚,实现顶尖人才的优中选优。一方面,持续加大学术大师的引育力度,通过深入实施学术大师汇聚计划,充分利用冠名教授制度,围绕学科方向大力引进全球范围内的顶尖学者等;在非热点、非共识、非主流研究上选准领域、提前布局,努力引育未来的大师。另一方面,发挥现有学术大师的作用,加强海外学术大师工作室建设和考核,发挥其在培育团队、引进人才方面的作用;明确学术大师对青年人才的培育责任,通过建团队、压担子、育苗子等,为青年人才成才铺路搭桥。
2.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育,实现领军人才的量质齐飞。
3.超常规支持青年人才,帮助青年人才的成长成才。我校依托高水平师资“百人计划”,优化青年人才岗位设置、评选条件、评审程序,通过更加灵活的引进机制,引进了一批学科匹配度高、发展潜力大、能够独立推进某个学术方向的青年人才。加强对青年人的支持,给予他们符合青年人才发展特征的重点支持政策、个性管理制度、科学评价体系。学校、学部和院系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青年
4.打造卓越教学师资,贯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为进一步激发
5.助推不同类型人员各展其长,实现不同类型人才的和谐共生。通过深化岗位分类管理,系统总结经验不足,我校进一步加强了校院间的协同联动,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优化考核激励,共同做好各类人才与长聘教职改革的衔接。加快目标驱动、问题导向的团队建设,尊重不同类型人员的发展需要,形成相互欣赏、包容、互鉴的价值导向,大力营造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都能和谐共处、干事创业、实现价值的良好氛围。
三、优化人才生态系统,营造“浙”才新风气
围绕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大学目标,
1.注重人才暖心工作,拓展人才服务内涵。我校着力营造重才爱才的文化氛围,通过校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书记走访人才、
2.理顺人才办事流程,提高人才服务效率。我校切实提升校内智慧治理水平,对标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了更加智能、更加友好的信息平台,提供了更加精准的人才教学
3.加强人才服务保障,完善人才服务模式。我校积极争取国家、浙江、杭州在人才政策、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下大气力解决人才住房申购、落户、子女教育、交通出行、医疗保障、
未来,
来源:(教育部)改革评价机制 强化梯队建设 奋力书写新时代
推荐阅读
教育部印发《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教育部人事司负责人就《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