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在




指导

“学生们有这种社会理想和人文情怀,我很高兴,所以我特别想维护住他们心中那团火。”
谈到担任乐智者·青少年
“审美有没有高下之分?”“如何评价人肉搜索的行为?”“救助流浪动物的人为何不去救助失学儿童,这种批判有没有道理?”“人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这是吴童立老师为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名为“新生讨论课”课程中的讨论话题。课程在内容设计、讨论方式等方面都很新颖,既有
正是在这一课程内容的启发下,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开始思考”学习
吴童立老师认为,
“这种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是
为了更好地指导项目团队成员,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吴童立老师专门开设了一门“青少年


团队赴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开展公益夏令营活动
“在知识、方法论以及组织的开展中,我要有一定的把关,否则学生一开始开展可能会比较困难,等他们熟悉了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吴童立老师说。除了具体的课程内容指导,他还积极为团队联系合作高校与社会实践学校。
2023年暑假,在吴童立老师的组织对接下,团队赴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开展公益夏令营活动,虽然只有8天时间,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团队设计了多元化的课程形式和文体活动,给当地师生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很多留守儿童从开始的拘谨、不合群变得开朗大方、乐于协作了。“若干年后,可能他们已经不记得我们的授课内容,但是这种开放性的思考方式、互动活动中让他们能‘打开’自己的那种体验和感受,会给他们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某个时刻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对一个人来说是无价的。”
目前,像“乐智者”项目一样面向青少年开展
三年来,团队已经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也在慢慢搭建包含教学内容、课堂提问、课程反馈等在内的
“从有想法、有情怀,到把这个事情做成,是特别可贵的一件事情。只要学生有热情、有干劲,我会一直作为辅助力量,支持学生们做下去。”吴童立老师坚定地说。




项目创始人、哲社学院2020级本科生汤云翔:把
汤云翔毕业于
谈及创办该项目的原因,汤云翔聊起了他参加青少年

到2021年上半年,历山双语学校和“乐智者”团队的合作趋于稳定,与此同时,“乐智者”团队也开始着手纳新,让更多哲社学院的学子参与进来。“课程组”和“媒体组”这个人员架构模式,也是从那时开始建立,并逐步沿用至今。

到2022年下半年,团队已经壮大到40人左右,课程的制定标准和筛选机制也在实践中愈加完善。汤云翔和项目核心成员在授课过程中发现,更好的课堂效果应该有互动、有讨论。于是,“乐智者”决定放弃大课模式,采取小班授课。每周,团队会派出三个组的同学前往历山双语学校为三个班的同学分别授课,“一位主讲、一位助教、一位录像”。“我们不希望把青少年
“乐智者”项目成熟后,汤云翔萌生了针对“困境儿童”开展青少年
今年,已经大四的汤云翔暂时退出了团队的运行,但他一直在关注着、祝福着团队继续在用




现任负责人、哲社学院2022级本科生颜宇墨:青春领航,探索哲思
颜宇墨毕业于石家庄市第一中学。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接触“乐智者”项目,他深刻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备课的过程,“第一堂课,我的课稿经过了三次修改、打磨了很长时间。”团队内授课小组在备好课后,内容需要经过备课组审核,然后在项目组的例会上试讲,其他成员不断发散思维,思考孩子们可能的听课反应,并给出一定的解决方法预案。

“乐智者”项目团队成员,后排右三为颜宇墨
作为负责人,颜宇墨在管理上有自己的原则:公平、民主、让擅长的人做擅长的事情。期间,他和小伙伴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与合作单位的沟通对接、团队备课、成员之间在理念上的分歧,等等。对此,他和小伙伴们认真沟通,发挥团队的集体智慧,顺利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颜宇墨说,项目授课的内容和自己专业所学的内容是可以相互启发的。“比如我看了一本书,发现了新的观点,感觉可以在课程中展现,就可以随时添加进课件。
“什么是技术?”“你觉得一个复制了你所有记忆的克隆人是你吗?”颜宇墨常常会在课程中设置这样“接地气儿”的问题。他认为,
随着“乐智者”项目团队的不断壮大,颜宇墨和团队成员们正在引领更多的青少年踏上一场场




授课者、哲社学院2022级本科生刘纾言:开一扇门就可以
刘纾言毕业于江苏省溧阳中学。“很有意思”,这是她对乐智者项目的最初印象,简单却难得,掸去了几分功利气息。大一下学期,刘纾言如愿以偿,成为乐智者项目课程组的一员。转眼来到大二上学期,当下,刘纾言授课时早已不需要学长坐在教室后“兜底”,当年的“萌新”已然能够独当一面。而第一次授课却鲜活得犹如昨日,酸甜苦辣兜头而来。

“非常紧张,上得稀碎”,刘纾言这样评价自己的第一次授课。无论是备课时“疯狂”摄取知识、大量阅读的匆忙焦虑,还是上课时面对学生问题的无法回答,甚至是录像设备突然损坏导致复盘的困难重重,都给“稀碎”添上了一笔又一笔佐证。课上,当讲到
吸取这次授课的经验教训,刘纾言在往后的课程中有意避免
此外,在课程选题上,为使学生们更有共鸣,刘纾言并不局限于已经学过的专业课内容,而多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大一寒假,她在使用某些应用软件时被信息茧房困扰,由此开始从
刘纾言说,比起教授知识点,培养学生们的思辨能力、思辨意识更加重要。“我并不会给所有问题确定的答案,我不能,也不会。我的目的是让他们对身边习以为常的现象保持反思意识,我只要为他们开一扇门就可以。”




媒体组负责人、哲社学院2022级本科生辛佳怡:传递思考的力量

辛佳怡毕业于烟台一中。她主要负责公众号
在项目团队工作的日子忙碌而充实。项目成员每周都有例会,主要任务是打磨、试讲主题,讨论“怎么讲、讲什么”的问题。大家还会一起团建,增进彼此感情。今年,大四学长学姐们卸任后,2022级的团队成员陆续接过了接力棒。
辛佳怡说,未来,自己将与团队成员继续积极投身于项目的发展和宣传中,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