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请您升级浏览器
为了更好的使用优志愿产品,点击下载

谷歌浏览器

360极速浏览器

360安全浏览器

QQ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全国服务热线:400-181-5008
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开通VIP

收藏

分享

【常工业平凡人】朱文霞:情系教育半生缘

| 来源: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71

“共和国同龄人”,这一称谓满载着荣耀与自豪。它代表着与新中国同岁,共同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诞生到繁荣的每一步历程。朱文霞老师,这位75岁高龄的智者,正是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

“与祖国同岁,我很自豪”

“我出生于1949年,与祖国同岁,我很自豪;成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荣光。”朱文霞老师出生于一个崭新的时代,成长在这片繁荣昌盛的土地,奋斗在教育领域一线。她的故事,是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交相辉映的生动篇章。她的经历,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普通中国人响应时代召唤,投身国家建设,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真实写照。

1968年在常州高中毕业后,朱文霞踏上了江苏生产建设兵团的征途,在南通这片热土上挥洒了十年的青春与汗水。从排长到连长,再到指导员,每一步都留下了她坚实的足迹。

“能够有机会上大学并成为老师,我要感谢党和国家给予的好机会。”回想起个人人生历程,朱文霞心中更多的是感恩。兵团工作期间,她有幸步入徐州师范学院(今江苏师范大学)深造,毕业后投身如东掘港农场的工作,后因身体原因又返回常州,与常州市轻工业中等技术学校(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抵校园,教务科是她职业生涯的起点。当年,全校仅有26名满怀激情的教职员工,校园氛围朴素而温馨。岁月悠悠,转瞬45年风雨兼程,学校已蜕变成为拥有近800名教职员工的大家庭,其规模之大、影响力之深、变迁之巨,让人由衷赞叹。

在朱文霞悠长的记忆中,那些闪耀的片段尤为珍贵:那是一个带着激情烙印的时代,教职工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的还远至内蒙古的辽阔土地,但大家却如同家人般紧密相连。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60年代高校培养的精英,毕业后分配到全国各地,最终又因缘际会,汇聚于常州这片热土,以满腔热血和卓越才智,共同书写了学校发展篇章。

那时的学生,虽人数不多,却个个是璀璨星辰,不少都曾在中学时期担任主要班干部,如班长、团支书等,如今在各行各业各领风骚,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当时轻工学校的“今日我以轻校为荣,明日轻校以我为荣”的校训。

以师之名,传递爱与希望

1980年,朱文霞来到312国道边的新校区。她开始担任轻机802班班主任,视学生如子女,悉心呵护,严格教导,与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在手机尚未普及的90年代,一个深夜,一名女生突遭病痛侵袭,腹痛难忍。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状况,学生们稚嫩的脸庞上写满了无助与焦虑,他们第一时间想到了朱老师。

接到消息,朱文霞没有丝毫犹豫,带上家中所有积蓄,匆匆赶往医院。她的到来,让在场的十六七岁的学生们都松了一口气。面对医生紧迫的催促和无法即刻联系到家长的困境,朱文霞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颤抖着手在手术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那一刻,她的心中既有对生命的敬畏,也有作为师者的担当。历经4个小时的焦急等待,当手术成功的消息传来,她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放松,但身体的疲惫却让她几乎瘫软。

当时的医院,条件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完备,就像我们想象不到,医院居然不能提供流质食品。朱文霞每天一大早从家里熬好稀饭送到医院,然后再去学校上班。在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之下,女孩的情况终于好转。

然而,朱文霞的关怀并未止步于身体的康复,女生的家庭状况也让人揪心——母亲早逝,父亲独自抚养3个孩子,经济压力巨大。因那时候还没有医保政策,女孩这一病,让原本拮据的家庭更加不堪重负。

于是,朱文霞向学校申请发动全校师生进行募捐,用爱心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为这位女生解决了燃眉之急。

朱文霞深知,比起经济帮扶,学生心理的重建更加重要。她与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帮助她走出自我怀疑与负担的阴影,让她明白,自己并非是家庭的负累,而是家人最宝贵的希望与未来。

在讲述这段故事时,朱文霞屡次强调,我们学校关爱学生的事例不胜枚举,此事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对她而言,这只是身为普通教师所做的众多平凡之事中的一件。但这件事情还有后续,那位女生不仅顺利康复,在毕业后勇敢地接过了家庭的重担,还积极推荐弟弟报考并成功就读母校。女孩用自己的行动,将朱文霞老师的爱与教诲传递给了更多的人,让这份爱与希望如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匠心花开,14年串珠技艺传承

“这个礼物对我很有意义,代表着一段生活的记忆。”2024届毕业生、我校“中国串珠技艺工坊”副社长甘文静一边展示朱文霞老师为她精心制作的串珠毕业礼,一边说道。与她一样,社团里所有于今年6月毕业的成员,都收到了来自朱文霞老师的这份心意——根据她们的生肖特别定制的串珠礼。

与串珠的缘分,要从16年前说起。朱文霞收到朋友送的一个用串珠制作的餐巾盒礼品,随即萌发了浓厚兴趣,并与之共学。此后,兴趣和热爱让她创作出了很多作品,其中部分作品被她送给了熟悉的同事们,也吸引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关注。

“一根线,一些彩珠,最后串联成多种多样的作品,动脑又动手,手眼都能协调”,当年的模具系党总支书记张燏对这些创意作品趣味盎然,在她的支持下,“中国串珠技艺工坊”学生社团应运而生,时年61岁的朱文霞成为了社团指导老师和创办者之一。

那一年,朱文霞未曾预料到,自己的指导竟会绵延至今,长达14年之久。这14载光阴,悠悠岁月,见证了她不懈的付出。退休后,每次前往学校,她都需要辗转两段公交,耗时1.5小时,往返则意味着整整3个小时的路程。对于年岁已高的她而言,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考验。而这样的往返,每月皆然。

朱文霞说,过程确实辛苦,但是值得,尤其在看到每次串珠社招新都爆满的时候。“每位招进来的同学,我们都是手把手教的,保证她们从一无所知的新手成长为独立完成5-6件精美作品的手工达人。所以我们严格控制招新人数,常年维持在30人左右。”

谈及串珠社,朱文霞总是滔滔不绝,满怀激情。社团初创时,仅有一位辅导员和一位指导老师,分别负责管理和技术指导。随着时光的流逝,管理岗位上的辅导员几经更迭,指导老师队伍也从她1人扩展至3人,她亲眼见证了年轻辅导员们的成长与转型。

多年来,不断有新的辅导员加入。他们不仅协助管理社团,还加强了内外部沟通,共同促进了社团的蓬勃发展。尽管团队人员时有变动,但那份对工作的热忱与责任感始终如一。这让朱老师深感欣慰,并心存感激。

“其实,应该是我们感激朱老师才是。”作为现任串珠社指导老师之一的辅导员高婉君说,“朱文霞老师是一位坚毅赤诚的教育工作者,对待学生耐心细致,一丝不苟,虽然已经退休多年,身体多处受疾病困扰,但每周三依然坚持来校教授学生串珠,从未间断。她深沉的教育热情与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深深激励并感染着我。”

源于作品义卖,旨在帮助困难学子的“中国串珠技艺工坊”,如今已逐渐发展成输出学校文创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常作为学生活动的奖品,传递校园文化的温度与教育的关怀。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朱文霞深刻地体会到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虽然未来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她相信,只要我们心怀信念,勇于前行,就一定能在不断的尝试与努力中,见证自己的成长、学校的进步以及时代的变迁。

朱文霞老师的故事,是对“爱岗敬业自强不息”最生动的诠释。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无论身处何处,只要心怀热爱与责任,就能在任何舞台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审核:季华、李颖、杨曌)

评论
说点什么吧
发布

手机扫一扫下载APP

400-181-5008

优志愿将竭力为您提供帮助

(免长话费 )

教APP备31001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