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工学院
「宣传处」出品

一个团队的成长需要经历多少个日夜,多少位伙伴,多少句叮嘱,多少次合作,这些厦门工学院文化创意创作坊(以下简称“文创坊”)的负责人应志远老师都能细细数来。十多年间,文创坊迎来送往无数的厦工学子,但无论去与往,文创坊都仍旧是那方承载师生共同创作的摇篮,更是孕育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沃土。
文化创意创作坊发展过程

萌芽阶段
2012-2013 “大声创工作室”,自发的师生组织。课程作业展示为主。
初创阶段
2014-2017 “介个工作室”,系内的创新创业团队。比赛为主。


发展阶段
2018-2019 “文创工作室”比赛+创作为主。
稳定阶段
2020-2022“文化创意工作坊”,校级单位,挂靠创新创业基地。创作+应用为主。

厦门工学院文化创意创作坊的故事始于2012年在计算机系由师生自发组建的“大声创工作室”,起初以课程作业展示为主。在明德209办公室这个“造梦”的空间里,师生们共同探索着文化创意的无限可能。期间成果显著,其中2011级软件工程专业的邱晓斌同学成功获得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文化创意品牌开发”;2012级软件工程专业的孟俊言同学设计的学校“团学形象——小爱”,更是展现了团队成员们的创意与才华,这些成果都为创作坊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厦工“小爱”形象设计
2014年,随着“介么工作室”的成立,创作坊正式步入初创阶段。这个阶段工作室主要聚焦于赛事培训。期间,团队成员们在各类专业竞赛中屡获佳绩。例如,2014级和2015级软件工程的五名学生发起成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组“半自由设计人”和“介么工作室”两个文创项目开发团队,获得了福建省海峡两岸信息大赛“三等奖”;2017年12月10名同学发起成为“山海文创团队”文创设计项目,团队成员们凭借校园文创产品开发项目,在厦门市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优秀奖等奖项十余项。通过赛事的训练,锻炼了团队的写作能力和创作能力。这些成果彰显了创作坊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
“温故知新”钥匙扣设计2017年末,在董事会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厦门工学院成立文创工作室。而工作室“山海文创团队”的组建,更是将创作坊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在2018年获得了厦门工学院首个“互联网+”省级铜奖,实现了该奖项零的突破。
工作室不仅继续参与各类比赛,更开始注重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落地。工作室培育内容不再单纯聚焦于赛事参与,而是转变为赛事竞技与创意设计并重的双轨发展模式。工作室首次开设“小课堂”,设置符合团队成员学习提高的特色课程。团队成员通过设计创作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逐步提升个人技能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原创作品的开发。工作室鼓励成员发挥创意,设计出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化创意产品。

2018年4月28日,厦门工学院文创产品展示中心的开业,标志着文创坊在文创产品市场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山海物语文创有限公司的成立,更是为文创坊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至此,文创坊已初步构建起“学研产”一体的特色体系。随着团队的不断壮大,2019年初文创工作室由图书馆F层搬迁至诚意大厦一层,正式开启了稳定发展的新篇章。

2020年,文化创意创作坊正式成立,并挂靠创新创业基地。这时期突如其来的疫情并未使文创坊停滞发展。坊内积极调整聚集活动,增加线上研讨和线上创作。在创作与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从厦门工学院专属瓶装水落地,到厦工月饼包装设计,再到新版录取通知书设计,创作坊的创意与实力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广泛认可。此外,文创坊还积极参与各类校园品牌形象视觉设计项目,如为友善书院、友达书院、餐饮服务公司、学校跑团等统一视觉识别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其校内影响力。
2021-2022年文创坊进入创作的繁荣期,学生获奖捷报频传的同时文创坊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纸短情长明信片邮寄活动、五周年创作回顾展、文创坊开放日活动等。并在2021年初开启了德文厦门工学院马拉松设计项目从奖牌、奖杯、吉祥物再到服装和周边纪念品,全品类设计成为支撑学校马拉松赛事活动的重要力量之一。

2023年6月,文创坊将全校视觉识别体系的标准化梳理完成,为学校的品牌形象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2024年起,文创坊与“空间展示管理中心”合署办公,标志着文创坊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文创坊不仅继续深化在文创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领域的探索,更开始涉足设计成果展示与转化。同时,春山商店、山海礼品店、春山咖啡、弘本咖啡等文创集合店和咖啡店的开设,更是将文创坊的创意与成果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回顾文创坊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始终秉持着“创新、实践、共享”的理念,不断探索着文化创意的无限可能。而文创坊特有的通过工作坊的实践教学模式,秉承“培养兴趣,以艺化人”的宗旨,以学习成果为指导,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理念,和其独具特色的师徒制培养模式,也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育人环节和值得借鉴的典范。
后续我们也将逐步探索和解析文创坊“师徒制”教育模式和“项目助推式”教学方式,以为学校推行“博雅教育、专业教育、能力培养”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中“能力培养”提供更多的案例经验。
图片 | 文化创意创作坊
文字&编辑 | 邱健蕊
二审 | 戴丽欣
审核 | 应志远、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