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工学院
「宣传处」出品


编者按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在厦门工学院,有许多优秀的教师在教书育人之路上默默耕耘,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共同构筑起一所大学的底色与精魄。我们开设“燃灯者”专栏,讲述学校教师以生为本、担当奉献的教育故事,他们在育人实践中所体现的温度和情怀,也是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文化的一个缩影。
邓德骏,厦门工学院建筑科学与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工程师,厦门市科技特派员,厦门市风景园林学会会员;主要专注于城市景观生态与乡村景观的文化保护研究。先后主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8项,其中主持厦门市自然基金和省中青年项目各1项;主持参与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6项,其中主持省级教学改革1项、参与1项,入选福建省第二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参与各类精品课程4项,主持参编教材3部;发表核心、EI各类论文10余篇,获各类专利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等;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各类学科竞赛获奖几十项;荣获第五届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2024年度人物、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就业工作班级导师及各类学科竞赛优秀指导老师等荣誉称号。

邓德骏老师开展户外教学

一堂“泥土味”的实践课
晨雾未散,厦门市翔安区锦商花卉基地的空气里浮动着湿润的泥土气息。一群学生蹲在苗床旁,小心翼翼地将三角梅枝条斜切成45度角进行扦插。
另一侧,一位青年教师正指着三角梅盆景讲道:“在景观运用中,三角梅通常采取带盆种植的方式,以达到设计想要的效果。”
这一幕是厦门工学院风景园林专业《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课程的日常。而这位被学生和企业导师同时信赖的“桥梁式”教师,正是建筑科学与土木工程学院邓德骏老师。
全文3800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01
从“纸上谈兵”到“土上练兵”
“教室里的设计图,必须能种进土里”
“传统教学容易陷入‘理想化设计’的陷阱。”邓德骏老师直言。他曾见过学生交出的作业:在偏远山区规划运动公园,严重与实际环境脱节。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课程面临四大核心问题:教学内容固化、实践应用断层、教学平台单一及评价体系滞后。为此,邓德骏老师创新“三元协同、四维重构”教学框架,提出“四阶渐进式”培养体系:认知—融通—实践—创新,以“校—企—政”协同为支撑,从教学内容、资源、平台、评价四大维度打破学科壁垒。

邓德骏老师指导学生
在大一的《园林制图与识图》专业基础课上,邓德骏老师引入“多级分制”评价法,用A+到C-的科学分级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大二的《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课上,他以江南园林为活态教材,通过解构“咫尺山林”的空间艺术与“巧于因借”的营造哲学,引导学生贯通诗画意境向实体空间的转译路径,实现从造园理论认知到匠作实践的逻辑闭环;到了大三,他将课堂从教室延伸至室外,实现风景园林综合studio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融通运用”的创新思维能力,强化学生对工程设计、工程规范、工程管理的认知。
2023年9月,邓德骏老师带领21级学生参与厦门海沧城建园林公司的“花境比武”大赛,学生从勘查、设计到施工全程实操。“到了苗圃,才发现实际栽种的植物在品种、规格、颜色等方面与图纸上设计的存在较大差异,我们不得不继续调整方案。”学生柳钰銮回忆道,“从初入园林景观领域的懵懂状态蜕变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创项目负责人,这段成长历程使我系统掌握了统筹规划与时间管理等能力。在邓老师指导下,我不仅成功实现学业规划与项目推进的有机平衡,更深度参与了多项实践课题研究。”
邓德骏老师带领学生进行花境实践
基于OBE教育理念,邓德骏老师整合通识理论、地域文化景观、绿化养护管理、工程实践模块,形成“通识应用+本土创新”能力双提升的教学框架,将闽南红树林生态修复、大嶝岛机场滞洪区景观设计等本土课题纳入课程。
“教材上只讲枯燥的原理,但邓老师的实践课让我们看到技术落地的细节。”学生叶泳兰说,“在制作景观效果图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诸多技术难题,例如如何使灌木的拼接更加自然、如何优化植物搭配以提升整体协调性。记得有时一张效果图反复修改多次,仍未能达到理想效果,难免心浮气躁。邓老师却总是气定神闲,始终耐心指导,不仅细致分析问题所在,更在我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瓶颈时,亲自示范操作技巧。”
在教学资源体系建设上,邓德骏老师创新性地采用了“云端+在地”双轨模式:线上,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搭建数字化教学矩阵,系统整合教学视频、经典案例等多模态资源,构建智能知识图谱与云端AI学习资源库;线下,通过校企合作、校地联动机制,将历届学生的工程实践成果转化为实体教学资源,建立包含城市更新、生态修复等特色板块的实践教学案例库,形成虚实结合的教学资源生态系统。22级学生在参加“花境比武”大赛后感慨:“自己的作品与企业职工的作品还是存在较大差距,我未来要更努力地提高自己。”

邓德骏老师带领学生参观企业
02
打破校企合作的“隐形墙”
“企业的痛点,就是课堂的起点”
在邓德骏老师看来,校企合作不应流于“打卡式”的参观,而应打破“隐形墙”,推动实质性项目落地。他积极推进厦门工学院与厦门海沧城建园林公司的深度合作,将企业的技术攻关课题转化为学生实践项目,政府提供真实场地支持,高校则负责整合资源与知识输出。

邓德骏老师与企业导师一起开展实践教学
2024年,邓德骏老师带领学生深入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参观企业耐热型月季筛选基地。企业针对筛选过程一一讲解,学生们从中深刻感受到“科学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此外,学生在校企导师的联合指导下申请的学校大创项目获得立项。近三年,校企联合申报3项课题,联合编写《闽南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本土化教材。可谓“硕果累累”!
邓德骏老师带领学生开展三角梅产学研活动
此外,邓德骏老师还积极推动与灌口镇政府的校地合作,将灌口老街更新项目纳入学生的实践项目,希望通过真实项目促进学生创意落地生根。邓老师这种“校—企—政”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使专业教学内容实时响应行业变革,为风景园林领域人才培养提供了持续创新的动力引擎。

邓德骏老师带领学生走访灌口老街
03
在迷茫处点亮一盏灯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对未来的想象”
在厦门工学院第十六届爱生节“师生论坛”上,邓德骏老师一开场就骄傲地表扬学生:“我们班有很多优秀同学,已经自发形成了2~3个学习型宿舍,这些同学基本稳居专业前列。”作为22级风景园林1班的班导师,邓德骏老师既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又是成长引路人。生活中,他以兄长般的亲切与学生畅谈人生;学业上,他积极与学生交流谈心,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发展路径。

邓德骏老师指导学生
学生黄思琦大一时对专业充满困惑,邓德骏老师推荐《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等经典著作,并带着她一起申报省级大创项目。“记得当时微信聊天框里全是邓老师发来的长语音与修改批注,从选题思路到设计细节,逐句分析我的申报书,连标点符号都圈出来修改。”黄思琦无比感激,“邓老师不仅在学业上指导我,也不断激励我要勇于突破自我。曾经的我连小组汇报都会紧张不已,但老师特意安排我负责项目汇报、经费报销等需要沟通协调的工作。记得第一次上台时声音都在发抖,但在邓老师的‘试试看,你可以的’的鼓励下,如今的我不仅能从容地进行公开演讲,还积极参加各种比赛。”

邓德骏老师指导学生
对于想从事其他行业的学生,邓德骏老师也表示了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并引导其兼顾学业和兴趣爱好。此外,了解到孙雪景同学对智慧农业感兴趣,他牵线机器人导师,并指导其完成“智慧育种”项目。“邓老师告诉我,风景园林不是枷锁,而是观察世界的多维透镜。”孙雪景说。
04
写在土地上的师者匠心
“我们画的不是图纸,而是美好生活的基因”
上午阳光明媚,在厦门马銮湾带状公园的花境实践中,邓德骏老师用实际行动指导学生场地放线、整地及植物种植。刘思佳同学指着现场说:“邓老师,我们花境已经种植好了,终于完工了!”他笑着说:“这片花境能活过三个雨季,才算真正‘做完’。”

邓德骏老师与企业导师讨论实践方案
翻开邓德骏老师的笔记本,上面或写或画记录着各类研究课题与实践项目:高校校园教学科研基地景观设计(生态校园与产学研融合模式)、海岛型机场滞洪区景观设计(“海绵绿地+候鸟栖息地”复合生态系统)、明代天台山高明讲寺数字化复原(三维建模与历史考证)……这些项目不仅展现了他跨学科的研究视野,更体现了他将理论研究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实践理念。

邓德骏老师带领学生开展三角梅产学研活动
近十年的教学生涯,他带着学生深入不同的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有矿坑裸露的山体、沉寂的老街、古老的乡村和红树林的滩涂等。这些深深浅浅的足迹,连缀成一条清晰的路径——那里没有悬浮的理论,只有扎根泥土的生长。
正如他在学校第十六届爱生节上所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我始终坚持以生为本,通过构建“课堂—实践基地”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培养既懂艺术审美又具备工程素养,有开阔视野又深植本土文脉的复合型人才。”
正如他常对学生所说的:“我们画的不是图纸,而是美好生活的基因。”当这些基因在城市的褶皱中生根发芽,教育的回响早已超越三尺讲台。

文字&编辑 | 戴丽欣
二审 | 邱健蕊
审核 | 任 军
推荐阅读
|这位“坊主”,点燃探索新质工业创新激情!

|倾情投入是教书育人最关键的心态|记厦门工学院郭彦教授

|遵从自己内心的好老师|记厦门工学院杨凤娟教授

|数据流中的育人诗篇 | 记厦门工学院林燕芬老师

|课堂上的精进与课堂外的功夫 | 记厦门工学院令狐萌萌老师

|未成侠客行,赤心为人师|记厦门工学院刘琴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