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强基计划正在火热更新中,从已公布的院校信息来看,不少高校都有新动作,其中部分院校增加招生专业尤为引人关注。多所高校在今年的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中,增设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有志于基础学科及相关领域的考生提供了新的选择。这一专业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哪些高校将其纳入强基计划?未来的就业前景又如何?接下来,就跟着小优一同深入了解。
多学科交叉融合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前身为“计算数学”,1987年更名为“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1998年教育部将其正式定名为“信息与计算科学”。本专业是数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交叉渗透的数学类理科专业,主要从事信息学、科学与工程计算、数据科学、人工智能、非线性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开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具备构建复杂数学模型的能力;还需熟练掌握计算机编程技术,能够进行程序开发;同时,要培养数据信息分析能力,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信息,从而成为多领域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多校布局增设
目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均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纳入强基计划招生。其中,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等为2025年新增该专业在强基计划批次招生的院校。
以南开大学为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依托数学科学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并制定了两套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具体而言,依托数学科学学院的培养方案,旨在培育能够胜任信息与计算科学、数据科学、通信、信息安全等领域研究与应用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特别是在国家迫切需求的密码科学相关领域,着力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依托人工智能学院的培养方案,则聚焦于智能科学、智能机器及智慧科技等国家核心战略领域,致力于培养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以推动这些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发展。
强基培养模式
相较于普通专业,强基计划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该计划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为学生制定系统连贯的学术发展规划。自本科入学起,学生无需有升学之忧,能够全身心投入专业学习与科研实践。
信息与计算科学作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交叉融合的前沿学科,其研究深度与应用广度决定了专业人才需经历长期系统的学术训练。本科阶段仅为专业学习的基础,研究生及博士阶段的深造对于掌握核心理论、攻克关键技术、开展创新性研究至关重要。强基计划的培养模式高度契合该专业人才成长需求,通过一体化培养设计,实现知识体系的无缝衔接与能力层级的稳步提升。而且该培养模式至少可节省2-3年时间成本,有助于学生更早积累科研成果,在学术发展道路上抢占先机。
就业前景广阔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需求持续攀升。其就业领域广泛,涵盖互联网、金融、科研、政府等多个行业。
在互联网行业,毕业生可参与算法设计、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模型开发等核心工作,如设计推荐算法优化用户体验,或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市场需求;在金融领域中,可凭借数学模型与数据分析能力,从事风险评估、量化投资、金融产品设计等工作;而在政府部门则亟需专业人员运用数据处理技术,为政策制定与社会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备考建议:
1.筑牢数学根基,提升思维深度:数学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核心,考生在学习过程中,需对高中数学知识进行系统性梳理,重点攻克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等核心模块。通过研究经典题型与竞赛真题,总结解题思路与方法,提升逻辑推理与抽象思维能力。同时,可提前接触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线性代数等内容,为大学学习奠定基础。
2.关注招生动态,定制备考策略:密切关注各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详细了解招生条件、选拔流程、考核方式等关键信息。针对目标院校要求,制定个性化备考计划。
3.强化编程实践,培养计算思维:利用课余时间学习Python编程,从基础语法入手,逐步掌握数据处理、函数编写、程序调试等技能。通过完成简易数据分析程序、小型游戏开发等实践项目,培养编程兴趣与逻辑思维。
4.参与实践活动,积累综合优势: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在实践中锻炼团队协作、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这些经历不仅有助于提升专业素养,还能在强基计划校考面试环节展现个人优势。此外,关注行业前沿动态,阅读学术论文与研究报告,拓宽专业视野。
特别声明:本文为优志愿原创作品。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禁止转载和使用,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