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半导体光学工程产业学院以创新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五融五共” 打造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
陈国杰教授指导学生激光切割半导体芯片
“光源电器原理与技术”课程是面向国家新兴产业的光源与照明专业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课。如何由教知识转变为教方法,有效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潜能,以创新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针对传统课程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课程产教融合难持久等痛点问题,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陈国杰团队依托学校半导体光学工程产业学院,与佛山电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立足“数字原生代”大学生的认知坐标系,一体化改革课程体系,通过融产业、融科研、融数智、融思政、融师资,实现“目标共定、资源共建、课程共授、质量共评、成果共享”校企“五共”育人,将“光源电器原理与技术”打造成交叉性、工程性、思政性、高阶性的课程。
这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半导体光学工程产业学院推动课程体系与专业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五融五共”课程育人模式,用高质量答卷回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新时代命题的缩影。学校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主动担当、深化改革、积极作为,以产业学院为载体,深化产教融合,以打造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为抓手,在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方法和高质量“金课”建设等方面发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着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人才。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正在成为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作为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关键汇聚点,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环节。高校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和战略支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校变革的动力源泉。
在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澎湃创新动能面前,如何让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涌现出来?产教融合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学校高度聚焦强国建设,特别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要,创建“高校+高端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的科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以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光源与照明两个一流专业为牵引,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和佛山区域光电企业集聚的独特优势,围绕产业升级、企业所急、学校所优、学生所需,联合佛山区域光电行业,建立了半导体光学工程产业学院。
面对新时代对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要,半导体光学工程产业学院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持续以产业需求为牵引,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产业学院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机制,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构建科教、产教、创教“三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五位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人才。为推动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精准适配、有效对接,“光源电器原理与技术”课程基于“学习源于兴趣,大道至简”的理念,产教深度融合,工程案例贯通,实践赋能,创建了SIMPLE教学模式,让优质育人要素资源向创新人才培养过程集聚:通过“S(情景生问)—I(兴趣探究)—M(融合科工)—P(实践迁移)—L(逻辑关联)—E(评价改进)”6个环节,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案例化、案例生活化,化繁为简,启智润心,培养“一品三力”(品德、学习力、思想力、工程力)创新人才。
“活水”奔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半导体光学工程产业学院成为当地人才“蓄水池”。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凸显,毕业生备受佛山企业好评,成为佛山照明等头部企业电源部骨干;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省部级奖项25项。学校创新人才的“变量”正转化为佛山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增量”。
产教融合硕果累累,半导体光学工程产业学院入选广东省首批示范性产业学院、全国首批现代产业学院,育人模式辐射省内外。“光源电器原理与技术”历时10年持续改革实践,2021年获评省级一流课程,2023年获评国家一流课程,也成为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和国家一流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负责人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广东省教学名师奖,团队教师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省级特等奖;应邀在国家教育部门新工科等会议上交流经验12次,促进产业学院、课程建设经验“开枝散叶”。
前景光明,使命催征。学校将持续打造人才“强引擎”,着力构建政校企创新联合体,创新科研驱动力,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让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内容来源:中国教育报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推文制作:黄子茵
责任编辑:陈蕾